1881
需用时 03:45
为啥喜欢看灾难?

日本“311”地震是该国有史以来最惨重的自然灾害,引来世界的关注。这不禁又使人想起去年刚刚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以及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重大灾难总是牵动人心。最近所有人都主动或被动地关注灾区的最新动向或是到果壳网上浏览 专业解读 。人员设施的伤亡程度以及核辐射扩散情况尤其令人担忧。

尽管媒体报道连篇累牍,世界各地的人却都不厌其烦。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奥运会和世界杯。难道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一个邪恶的“围观控”,妄图通过目睹别人的惨状达到自我安慰?这种假设显然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则给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答案。

他人的灾难启动我们的“自卫反击”开关

成功解决突发事件取决于很多因素,过硬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大脑中的生理结构——杏仁核(amygdala)(Hi!我是果壳网心事鉴定员 amygdala。)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我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譬如大地摇晃,房屋倒塌),杏仁核就会被迅速激活,它位于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中心,是大脑的情绪中枢。它一旦被恐惧信号刺激,就相当于启动了“自卫反击”开关,人们的身体随之进入高度警戒状态,为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做好准备。华西医院的科研团队对汶川地震灾区民众的随访研究发现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多个脑功能区域功能活动增强。经历过灾情的人会出现客观的脑功能改变,那么与灾难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人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荧幕英雄增强观众自信

为什么喜欢看灾难片?人们乐于把影片中的情景当作一项心理演练,以便更好地应对真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难以预料的场面。毕竟极少有人遭遇坠机、大火这样的灾难性事件,而影片中的暴力和破坏性场景可以起到替代作用。好莱坞的制片人深谙此道,即便是《2012》这样饱受批评的电影仍然能够取得不菲的票房。在《2012》的故事中,几乎所有地球人都淹没在汹涌的海浪中(约翰••库萨克扮演的主角及其家人幸免于难),尽管如此,幸存者却为我们如何在生死攸关时做出关键决策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至于阿曼达皮特扮演的妻子在故事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是无助的哭泣,列位就不要参考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自己从灾难中逃生才是关键。 英雄角色做出的正确决策起到了心理学所谓的“替代强化”作用——看到他人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增强自己成功应对同样情况的信心。

他人的灾难,自己的经验

现实中大大小小的灾难也会起到“替代强化”作用。人们会设想当海啸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汹涌而至时,自己该怎么逃。看过新闻报道中讲述人们在飓风到来前及时撤离的最终逃过一劫的故事,一旦自然灾难真的出现在眼前,人们便学会了果断在第一时间撤离,凭此就能挽救许多人的生命。

新近的灾难影片并不刻意渲染声势浩大的破坏场面,而是聚焦于人物个体的喜怒哀乐。如此一来,目睹受害者的痛苦,观众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共情。研究表明当我们亲历他人受到伤害的情景时,大脑的反应和自己受到伤害时相同,大脑中激活的区域从杏仁核延伸到分析和理解他人行为的(俗称“心理理论”)脑区。同时大脑受到刺激会使我们想起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创伤事件(自传式记忆),并且设身处地的体会受害人的感受。

“旁观者效应”也可以让人变得麻木

现实生活中引起了我们共鸣的情景并不总是使我们采取行动。例如目睹劫匪抢劫时,围观群众很可能无动于衷。这便是著名的“ 旁观者效应 ”,它说明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人们的内心会惊人的麻木。然而脑神经的实验表明人们虽然看似无视他人的痛苦,大脑中却已留下深刻记忆。

从海地的地震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灾难过后的几周,媒体不再大幅报道灾害造成的破坏,只是偶尔报道延续的创伤性事件。尽管媒体追踪悲剧性事件可以持续到名人崩溃、政府垮台或因为其他爆炸性的经济新闻才会偃旗息鼓,这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到那个时候大脑的神经回路已经不会形成共鸣了,然而,灾区的民众仍然需要我们伸出援手。在此也提醒诸位:赈灾要趁早!社会媒体如 twitter 和 Facebook 是提供此类支持的重要媒介。

降临到别人头上天灾人祸,也改变了我们自己。以包括杏仁核在内的脑神经系统为基础,我们通过替代强化的作用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些经验塑造了我们体会受害人遭遇的方式。

安全贴士,他人罹难时,你可以利用以下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应急反应能力:

  1. 想一想,赈灾怎么做。制定明确、具体的帮助计划,尽量汇聚多人力量共同承担。
  2. 积累逃生攻略。如果你想成为那种绝处逢生的人物,看一看别人是怎样驾车冲破暴风和洪水,这会增加你在相同情况下成功逃生的筹码。
  3. 具有忧患意识。人们会错误的认为坏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即使灾难不在自己身上发生,也要设想如果自己是下一个该怎么办。
  4. 拒绝做个旁观者。当你可以对情况做出改变时,你的“不作为”就是可耻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至少这样你的余生不会在悔恨中度过。
  5. 与他人共情。一个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一千万人的死亡只是一个数字。科学家用数字客观理性地看待灾难,而媒体似乎需要更鲜活的故事将数字还原为人。

浏览灾难报道时,失落、悲伤甚至极度的痛苦与恐惧都是难免的。好在人们可以通过心理的适应能力去应对。总而言之,别人的灾难,你也要伤得起。


参考文献

Spreng, R.N., Mar, R.A., I remember you: A role for memory in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their interaction, Brain Res. (2011), doi:10.1016/j.brainres.2010.12.024

Su Lui, Xiaoqi Huang, Long Chen, Hehan Tang, Tijiang Zhang, Xiuli Li, Dongming Li, Weihong Kuang, Raymond C. Chan, Andrea Mechelli, John A. Sweeney, and Qiyong Gong High-field MRI reveals an acute impact on brain function in survivors of the magnitude 8.0 earthquake in Chin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 doi:10.1073/pnas.0812751106

来源: When disaster strikes others: How your brain responds


果壳专区 辟谣2012

The End

发布于2011-03-2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amygdala

心理学博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