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
需用时 03:46
朋友,就是能凑一起说坏话的人?

经验说:想和别人套近乎?从你们的都喜欢的东西开始谈起吧!

实验说:与讨论共同的兴趣相比,分享一些共同的负面态度可能更加有效。

一个没有参与过心理学实验的美国大学生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于是你也来到了实验室。

在等待做实验的过程中,你和坐在旁边一起等待的人开始交谈,发现你们碰巧上过同一门导论课,他和你都不怎么喜欢那个老师……

现在来设想另一种情况。

你发现你和坐在旁边的陌生人上过同一门导论课,你和他都比较喜欢那个老师。 你会更喜欢哪个人?更愿意和谁交朋友呢?

这还用问?人们在遇到陌生人时,会试图为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因而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期待行为——相比于负面的态度而言(比如不喜欢某个老师),人们当然会更喜欢那些表现出积极态度的陌生人(比如喜欢某一个老师)!

这一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我们更愿意接近积极向上的Mr Liker,而离那些怨天尤人的Mr Disliker远远的。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轻松一点呢?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但是,你是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变量?这些正性和负性的态度是你和这个陌生人所共有的,并不是你单方面地倒苦水。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这也被称为平衡理论。

那么,你更喜欢“朋友的朋友”还是“敌人的敌人”?

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系的詹妮弗·K·巴森(Jennifer K. Bosson)和她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最初的回溯性调查中,他们让120名参与者在列出1名最亲密朋友的名字后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我刚和他/她认识时,我们发现我们都喜欢____,_____,_____,……;都不喜欢___,____,_____,……。”喜欢/不喜欢的对象可以是人物、事物或者某种观点,回答的条目越多越好。

尽管这些参与者都认为,与讨论彼此都不喜欢的某个人相比,他们更经常在一起讨论喜欢的事物,这些也更能促进友谊,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从回忆的实际结果来看,在对人物的共享态度中,负面态度要占更大的比例。

这个调查结果也许是由于人们记忆的偏差导致的,毕竟有研究表明人们对负性事件的记忆更深刻。

于是巴森等人将调查的内容扩展到了参与者的3个最亲密的朋友,回答的问题也变成了描述当前的(而非刚认识时)共享态度。主要的研究结果依然不变,并且,这种差异在关系最亲密的朋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共享负面信息”让你我更亲密

“共享负性信息”真的可以让关系更亲密吗?还是说因为关系亲密,所以才共享负性信息呢?

因果关系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证实。于是巴森等人又设计了一个的巧妙的实验来验证共享的负性信息对亲密关系产生的影响。

就像在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样,你应邀去参加一次有关“印象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这个研究包括两个“独立的”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你会听到一段录音,录音的内容是两个大学生(假设就是 马大爷她大姨妈 )的一段日常对话。在听录音之前,你已经了解到研究任务是让你在大姨妈身上发现一个你喜欢的特征和一个不喜欢的特征,并评估自己这两种态度有多强烈。

之后,研究助手告诉你接下来的研究包含了真实的人际互动,并给了你一份互动对象的简单资料,包括来自哪里,喜欢吃什么,喜欢在哪里上课之类的信息。你还从研究助手那里“偶然地”得知他和你都喜欢大姨妈的同一个特征。

但在互动开始之前,你需要再回答一些问题(如“你认为你和你的搭档会成为朋友吗?”“你觉得和你的搭档亲近吗?”)来测查你对这段关系亲密程度预期。由于获得的信息有限,你尽可以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猜测。

就像大家猜测的那样,研究到这里就结束了(心理学家们每天都过愚人节)。在这个实验中,真正的操作在于一部分参与者“偶然”得知那个不存在的搭档和你都“喜欢”大姨妈的同一个特征,而另一部分参与者则得知搭档和你都“不喜欢”大姨妈的同一个特征。

研究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共享的负性信息”在关系形成中的作用。与那些得知自己和搭档都“喜欢”大姨妈某个特征的参与者相比,那些相信搭档和自己都“不喜欢”大姨妈某个特征的参与者对关系的亲密程度预期要显著更高。但这种“负性优先”(bad over good)效应只在“负性”态度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出现。当态度很强烈时,正性态度与负性态度在促进亲密关系的表现上没有显著差异。

负面信息,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共享的弱负性信息为什么更能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呢?也许这些信息能提高自尊,或是提高社会认同和小团体归属感。这都可能有利于人际吸引的增强和亲密关系的形成。

但在巴森等人最新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验证了另一条影响路径——共享的负性信息能提高熟悉感(familiarity),而熟悉感正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经典归因理论,相对于积极态度而言,人们认为负性态度更能够体现一个人真实的想法,也更容易被归因成个人特质。因为他人可能只是出于礼貌而附和你的正性态度,而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负性态度则是需要冒风险的。当我们得知一个人跟我们具有同样的负性态度时,我们会觉得了解了他的真实态度,更熟悉他的个人特质,也更愿意和他亲近。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负性优先效应”只存在于态度较弱的情形下。这很接近自然的人际交往过程。在一段关系的初级阶段,我们总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但如果熟识以后仍然不能分享负性态度,就很难成为“特别好友”。醉钢琴老师 说过 :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参考文献

Bosson, J. K., Johnson, A. B., Niederhoffer, K., SWANN, J., & WILLIAM, B. (2006). Interpersonal chemistry through negativity: Bonding by sharing negative attitudes about other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2), 135-150.

Weaver, J. R., & Bosson, J. K. (2011). I Feel Like I Know You: Sharing Negative Attitudes of Others Promotes Feelings of Familiar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图片来源: 势时网

The End

发布于2011-04-13,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zplzpl

心理学硕士生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