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9
需用时 04:07
我的身体到底有没有病?

经验说:身体出现了症状,一定是身体得了病。

实验说:身体有症状却检查不出问题,可能是心理因素在捣鬼哦。

最近,有关“阴性艾滋病”的报道充斥网络,自称染上该病病毒的人大部分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等症状,之所以称阴滋病,是因为“染病者”普遍都有相同的如盗汗、手脚麻木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多次HIV检查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也显示他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他们自称是“艾滋病阴性感染者”。

早在2009年和2010年就已有关于“阴性艾滋病”的传闻和调查。中国疾控中心(CDC)首席科学家曾光从这些人群中组织了前后两批共59人参加了详细的检查。北京地坛医院李光旺、宋美华出具了检查报告。报告结论:该病是由“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

精神因素也会致病?

不论“艾滋病阴性感染者”究竟是否因为“精神因素”致病,精神因素导致这么多严重的生理症状看上去都很不可思议,这真的可能吗?

其实,精神因素表现出严重的身体症状是完全可能的。

“躯体形式障碍”就是这样一种病,主要是指将心理困扰采用躯体或生理障碍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精神障碍。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的人往往存在一些身体上的症状,比如胃疼、呼吸问题等,或者忽然丧失了听、走的能力,但是,医生却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而另一方面,这些症状也不是假装出来的,求诊者并非诈病,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确实生病,即使相应的身体检查并没有提供证据。

在形形色色的躯体形式障碍中,疑病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在美国,一般就医的人群中有2%~7%的人最后被诊断为疑病症。疑病症患者的最核心的症状是:深信自己已经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例如癌症、心脏病或艾滋病。

那么,如何将平时对病情的猜疑,和疑病症的深信区别开呢?

平时,如果我们察觉到身体不适,同样也会寻医问药,猜测自己的病情。但是,疑病症患者即使在进行了所有合适的检查,医生确定没问题后,仍然相信自己得了某种病,只是病情没有被检测出来。他们会持续辗转各大医院求诊,自己查询相关资料,记录症状,反复寻求对病情的确认,甚至会为自己开出药方,买药服药。同时,这一疑病的过程会持续半年以上。

最具挑战性的诊断

在实际的问诊中,对疑病症的诊断并不简单。在美国DSM-IV对疑病症的诊断标准中,除了“患者极度担心和害怕患重病,虽然已接受检查确定没事”这一标准之外,还要求:

  1. 这种障碍必须给患者带来了很明显的痛苦烦恼,影响生活;
  2. 疑病的想法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如妄想性精神障碍),也不仅仅是对身体外形的猜疑(如躯体畸形障碍);
  3. 这种障碍要持续至少半年;
  4. 疑病的想法不能归于焦虑障碍、抑郁等等其他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家往往称,对疑病症乃至整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诊断之一,因为根据诊断标准,需要排除所有的生理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而这非常困难。症状到底是未知的病种引起的,还是只是疑病症的表现?疑病症病人是否会并发其他的躯体疾病?在医学科技手段不能完全满足诊断需要的今天,对病情的判断往往游走在确定性的边缘,需要慎之又慎。

身体承受的心灵之痛

如此折磨人的疑病症是怎么得的呢?一些观点认为,疑病症患者往往相信,他们曾经犯下一些过错(例如高危性行为),而生病是对他们的惩罚。此外,一些早年的经历可能会使疑病症患者相信,生病能够得到重要他人的关注、照顾,可以承担更少社会责任。因此,他们可能无意识地期待得到生病带来的好处,继而产生或维持疑病症状。但是,疑病症病人并非狡猾地装病以博得同情,他们不是有意识地寻求生病的好处。相反,他们遭受着非常严重而真实的痛苦,忍受着焦虑和恐惧的折磨。

对疑病症的误解

首先,疑病症并非先产生怀疑,然后因为怀疑而产生了症状。很多疑病症患者都是在发病前首先感受到了一些身体症状,进而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严重的怀疑而不能自拔的。认知行为理论则对此解释道,这些症状就像导火索,它们同生活压力、社会舆论因素等等引线一起,点燃了疑病的炸弹,使得患者陷入了恶性循环,由躯体症状产生了疑病的念头,念头导致了极强的焦虑,而焦虑又会引发对症状的更多关注和更强的身体敏感性,进而更加重了疑病的猜测。

第二个关于疑病症的误解在于,很多人认为,疑病症的症状不会“传染”,因此如果症状出现在周围家人身上,那么肯定不是患上了疑病症。实际上,疑病症虽然不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传染性,但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感染”。科尔内(Kellner)等人在1985年的研究表明,疑病症在家庭中会传播,患有疑病性关注的儿童,其家庭成员往往曾经报告过同样症状。如果家族病史中有疑病症,那么得疑病症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亲友之间的疑病症传染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人们更容易从非常亲近的人身上不知不觉地学会,把担忧集中在特别的躯体状况和疾病上。

而之前山东化工污染事件和安徽疫苗事件后出现的群体性躯体形式障碍则是另一种疾病,被称作转换性障碍(也称癔症性躯体障碍),通常是运动功能或者是身体感觉产生障碍,比如瘫痪、麻痹、抽搐、失明、失音等等,但经过检查却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转换性障碍和疑病症之间,比较典型的区别在于,疑病症会针对症状采取立即的行动,如看医生或者服药,而且他们十分在意的是,自己的症状到底意味着得了哪种病。与此相对的是,癔症的患者对自己的症状漠不关心,对症状代表的疾病种类更是不闻不问。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往往是疑病症患者最后寻求帮助的对象,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病是躯体疾病。疑病症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认知行为治疗对他们来说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Kellner, R. (1985). Functional somatic symtoms and hypochondriasis: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Arch Gen Psychiatry, 42(8): 821-833.

Witthoft, M. & Hiller, W. (2010).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origins and treatments of somatoform disorder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 257-283.

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杜兰德(Durand.V.M),《异常心理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3版.

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2月弟5版.

图片来源: 爱健康

The End

发布于2011-04-1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塔塔

epidemiology & psychology student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