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5
需用时 06:16
不死传说:本•拉登的科幻迷身份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本•拉登被美军击毙。这标志着一个反恐时代告一段落,这也是本•拉登这个传奇人物的终结。在科幻小说中,本•拉登占据着一席之地;在现实中,本•拉登的科幻迷身份也广为流传;甚至“基地”组织的由来,也被传说与科幻小说《基地》有着密切关联。传说是真是假?本•拉登肉身的终结,是否意味着他的传说的终结?

这是一个我们要去解开却不愿解开的迷。

/gkimage/oi/5w/3q/oi5w3q.png

(图片来自putiwusu.blog.163)


一、《三体》中的本•拉登

泰勒想转移这尴尬的话题,就把随身带着的手提箱放到床沿上:“我给您带了一份小礼物,”他打开手提箱,拿出一套精装的书籍,“这是最新阿拉伯文版的。”

老人用瘦如干柴的手吃力地抽出最下面的那一本:“哦,我只看过前三部曲,后面的当时也托人买了,可没有时间看,后来就弄丢了……真的很好,哦,谢谢,我很喜欢。”

“有这么一种传说,据说您是以这套小说为自己的组织命名的?”

老人把书轻轻地放下,微微一笑:“传说就让它永远是传说吧,你们有财富和技术,我们只有传说了。”

              ——刘慈欣《三体2:黑暗森林》



在刘慈欣的《三体》中,传神地描写了本•拉登的形象。面壁者一号弗里德里克•泰勒是美国前国防部长。他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军人,最后找到了隐匿在深山中的奄奄一息的本•拉登,目的是组建能够在极端艰难条件下执行自杀式任务的地球敢死队。

在科幻小说中,本•拉登代表了在文明社会中不能存在的极端意志。他像一条快干涸的鱼,游离于文明之外,在人类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被视为一滴救命的毒药。


/gkimage/xr/gr/34/xrgr34.png

电影《奥萨姆•本•拉登在哪里》海报


二、扑朔迷离的传说:本拉登是科幻迷?

关于本•拉登是科幻迷的传说,并不是刘慈欣创造的。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本•拉登所领导的“基地”组织成了世界各媒体的高频词。借此东风,阿西莫夫的经典科幻名著《基地》系列也被中外书商包装上市,包括台湾出版的叶李华译本。《基地》系列也因此热销了一番。2005年,叶李华译本的简体中文版由四川天地出版社推出,叶永烈为此书作的序中写道:


就在遭受“九•一一”袭击的美国人惊魂未定之际,二○○一年十月三日,美国司法部官员透露,经过对被俘的“基地”组织成员的审讯,得知“基地”组织原本计划向美国发动三波恐怖袭击行动,劫持飞机撞毁大楼只是这“三部曲”的第一部,目的是造成美国的社会动荡。第二波和第三波是用生化武器和放射性武器袭击美国,旨在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使美国经济陷于瘫痪……

也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卫报》的“发现”,使得已经在九年前—— 一九九二年去世的美国作家阿西莫夫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家英国报纸指出,阿西莫夫写了多部《基地》(Foundation)系列科幻小说。本•拉登就是从阿西莫夫的《基地》科幻小说中得到启示,把自己的秘密组织命名为“基地”组织。阿西莫夫写过“《基地》三部曲”,而“基地”组织制订的袭击美国的计划也是“《基地》三部曲”!

究竟本•拉登是不是“阿迷”?不得而知。究竟本•拉登建立“基地”组织以及制订袭击美国的计划“《基地》三部曲”,是不是从阿西莫夫的《基地》科幻小说那里得到灵感,也不得而知。不过,不管怎么说,那家英国报纸的“考证”经媒体大肆渲染,倒是大大提高了已故阿西莫夫的读者关注度,他的《基地》科幻小说也因此而“火”了一把……



/gkimage/yk/9w/iy/yk9wiy.png

《基地》


阿西莫夫研究者尹传红的一篇文章里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个传说的由来:


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不久,英国《卫报》刊出小说家基莱斯•福登的一篇文章称:拉登的“基地”组织可能与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具体地说,这个恐怖组织与阿西莫夫的小说同名恐怕不是巧合;而其恐怖行径跟《基地》三部曲的一些情节也颇为相近,包括以飞机撞大楼这样的“神来之笔”,极有可能是从阿氏作品中获得的“灵感”。

福登进一步指出:“基地”组织的行事方式有三点跟《基地》小说非常相似:

其一,从地缘政治策略看,《基地》小说中的“基地之父”(一个披着科学家外衣的全能人物或宗教先知)谢顿,以银河边缘为基地韬光养晦;而拉登则以不起眼的阿富汗为基地秘密“操练”。

其二,从信息的传递方式看,虽然谢顿在基地建立伊始便撒手离去,但他预先录下了影像,每逢重要关头或危机过后,都会在“时光小屋”播放,给跟随者打气并指引前进的方向;而拉登近年也只是通过预先拍下的录像带露面,以一种“精神”方式发号施令、控制基地。

其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拉登和谢顿的言论竟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基地》第一章中,谢顿给银河帝国敲响了这样的丧钟:“帝国将会覆亡,它的丰功伟业都将随之而去……它所维持的秩序也将随之崩塌。”而据半岛电视台播出的录像,拉登在猛烈抨击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时这样说道:“美国的自由和人权注定要灭亡。”

当然,顺着福登“研究”和“解读”的思路,我们并不能得出结论说,“基地”组织的“始作俑者”就是阿西莫夫了――倘若这样的“推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祸根”岂止是阿西莫夫?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该不该也算上呢?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极富眼光和远见的阿西莫夫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预言,“城市恐怖主义”将会兴起。他把他的分析和见解写进了《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有中译本)一书里。可是,编辑(当时)认为这未免有点儿危言耸听,便在审稿时把它删去了。阿西莫夫知道后曾经大为光火。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关于“未来帝国”的科幻史诗——阿西莫夫《基地》系列背后的故事。作者:尹传红)



/gkimage/j8/nc/xt/j8ncxt.png

世界顶级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采访本拉登


三、寻找真相

严格说来,“基地”组织和《基地》系列的“基地”在英文里并不是同一个词。《基地》的英文Foundation,意为地基、基石。“基地”组织(AL-Qaeda)来源于阿拉伯文的拉丁文转写,刚开始在英文里曾被译为Foundation、The Base,后来干脆统一用AL-Qaeda。但是《基地》的阿拉伯文译本使用的是和“基地”组织同名的AL-Qaeda。这就为传说的生成造就了土壤。

英国《观察家报》的记者雅松•伯克长期在“基地”组织中随军采访。他撰写的长篇报道《“基地”到底是什么?》,披露了“基地”名称的由来。

他在 这篇报道 中写道:


那么,人们一定会问一个最关心的问题:“基地”究竟是什么?人们对“基地”这个词的理解普遍是错误的,“基地”(AL-Qaeda)这个辞源于阿拉伯语qaf-ayn-dal,它的直意可以是“基地”、“营地”、“家”或者“根本”,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组织”、“原则”、“方式”、“方法”和“普遍真理”的意思。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反抗苏军侵占阿富汗的时候,前往阿富汗作战的宗教极端分子们就已经熟知“基地”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了。拉登的精神导师阿卜杜拉•阿扎姆早在1987年的时候就写道:“每一条宗教原则都得有人去维护,每个人都应该扛起重任和作出牺牲,这就是我们的根本!”

阿扎姆这时候谈的“基地”是“根本”的意思,并不特指某个组织。1988年年末至1989年初,阿拉姆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成立了一个名叫“根本”的准军事团体,他们希望这个团体能成为捍卫原教旨主义的“卫道士”。成立之初的这个团体人员不超过12人,并且跟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其它世界的林林总总的没啥两样。因此,“基地”组织真正的创始人根本不是拉登。



现实似乎令人遗憾。我们恨不得能够从阿西莫夫和本•拉登的口中问出一二,然而已经不再可能。在《新京报》作者周文翰对“阿西莫夫”做的虚拟访谈中,虚拟了记者与故去的阿西莫夫的对谈。其中一段很有意思:


《新京报》:这样的读者真是可怕。据说有人还考证本•拉登之所以把他的恐怖组织叫“基地”(Al Qaeda)也许是受你的小说影响,他年轻时也是个科幻小说迷。有趣的是,你写作基地受到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启发,而今天不少学者认为美国是一个新的罗马帝国。

阿西莫夫:我怀疑拉登年轻时是否懂英语。“基地”(AlQaeda)组织确实像是一个被放逐在现有文明之外的团体,可是不是更高级而是更低级。美国的确是今天最强大的国家,但是我很难判断它是不是如同《基地》中那样正在衰落。也许这恰好说明历史的一种魅力,我们容易通过类似的事例得到教训和灵感。但是我必须指出我的书里的“帝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对地球人的一个发展阶段的描述,你会发现里面人的名字是各种风格的,不仅仅是美国人。



这可以算是我们对这段传说既符合现实又符合愿望的想象了。


/gkimage/lx/8b/qf/lx8bqf.png

四、传说永生

不管传说是真是假,本•拉登的科幻迷身份仍然让人们浮想联翩。人们希望看到,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和大师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大师的影响力,像蝴蝶效应一样扩散开去,造就着各色人等,影响着后世千秋的历史。阿西莫夫在创造谢顿的同时,就已经成为了谢顿。

历史就像一条条交错的小径,它们在适当的时候相交。然后文化的基因融合在一起,成为传奇。

本•拉登已死,他和他的组织留给我们永恒的思索。然而他就像很多死后仍然被传说活着的人一样,在某种时空继续存活着。有时候人们需要的是一个传说,真相已经不那么重要。主角的真身已死,他的罪和传奇,连同他的“基地”和阿氏《基地》的纠葛,像一个符号,将成为文化中永生的基因。

也许拉登会和阿西莫夫在某个地方展开辩论,如果他们能够相遇。

那么,就让拉登大叔活在传说中吧。就像他在《三体》中说的那样:“传说就让它永远是传说吧,你们有财富和技术,我们只有传说了。”



刘慈欣在《三体》中对本•拉登的描写,更详细的可以看这里的 摘录

The End

发布于2011-05-0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万象

果壳微科幻编辑,科幻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