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0
需用时 09:07
夏季暴雨生存指南——如何解读气象预警信号?

尽管气象部门提前了大半天对7月21日北京的特大暴雨做出了预警,但除了发布渠道不尽如人意之外,从微博上的讨论来看,预警信号本身也迷惑了不少朋友:21日早晨9点半发布蓝色暴雨信号,下午2点发布黄色暴雨信号,下午2点20分发布黄色雷电信号,下午6点半发布橙色暴雨信号——有网友提出,蓝色信号大家都没怎么关注,而在颜色上能够提到警示作用的“黄色”出来的时候,早已经黑云压城、暴雨如注了;还有网友指出,这么严重的灾害,为什么只发出橙色暴雨信号而不发最高级别的红色。由此可见这次应灾的一大问题:预警信号发是发了,可许多网友直呼“看不懂”,“预警”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信号到底有如何含义呢?诚然,信号的确是带有解释文字,可是那也太好像我们气象专业的期末考试题了吧!尽管这次气象部门在信号发布时机上是完成了既定职责,可如果只有气象专业的学生和气象爱好者才能准确理解预警信号的意义,那这一套系统运作得肯定是远不算令人满意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以最浅显的方式,结合本人过去几年“追风追雨”的经验,向各位读者理清不同信号的实际含义,能在下一次极端天气时,能对各位在决策上有一点帮助。在文章的最后,我还会介绍一下其他地区的预警信号机制,但愿能促进决策者在预警信号“人性化”、“大众化”上的一些思考。

气象预警信号巡礼

一般来说,各国各地区的气象预警信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戒备”信号和“警告”信号,前者要传达的是“狼要来”,后者要传达的是“狼来了”。从多年的经验来看,这样的系统运作是非常有效的:戒备信号发出的时候,尽管天空看起来还是风平浪静,但人们心里应该清楚:一个小时之后或许就会风雨大作!从而据此调整自己的出行安排,而救灾部门看到这样的信号,也应该处于待命状态;警告信号发出的时候,如非必要,人们应该尽可能留在安全地点直到信号解除,并做好意外发生的准备,而救灾部门也必须高速运转,及时解决出现的灾难。

近年来,参考这一经验,我国普及了一套相当全面的气象预警信号系统。简单来说是这样运作的:预警方向被划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等11类,每一类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等级,一共有白、蓝、黄、橙、红五种;但不同预警方向等级不一样,很多预警方向只有其中的两种、三种或者四种等级。而且不同地方的信号系统也略有不同,比如广东就没有各种与暴雪有关的预警信号,内陆地区也没有台风预警信号,等等,但总体来说是大同小异。

我国的气象预警系统(并未收录所有的信号,比如白色台风信号便不在其中)

我国的气象预警系统(并未收录所有的信号,比如白色台风信号便不在其中)

我们这里只重点考察一下“暴雨”和“雷雨大风”这两个方向的信号,因为它们是夏季暴雨中非常常见的两种信号。根据有关文献,不同颜色的信号在以下条件下发出:

  • 蓝色暴雨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有些地区没有这一信号)。
  • 黄色暴雨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橙色暴雨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红色暴雨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蓝色雷雨大风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 黄色雷雨大风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 橙色雷雨大风预警信号: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 红色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这些啥意思?我该做啥?

在读完上面绕口的定义之后,各位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一个细节了:说了半天,哪种属于“狼要来”的信号,哪种属于“狼来了”的信号呢?从字面上来看,似乎任何一种信号都既可以解释成“狼要来”,也可以解释成“狼来了”!如果说不清楚“狼要来”是哪几种信号,直到狼已经来了才让市民仓促应对,那还有什么“预警”的效果?

根据本人对过往几年的预警信号发布以及实际天气状况的观察,这些信号发布的规律如下:

  • “白色”和“蓝色”就属于“狼要来”的预警信号,可惜因为颜色太不鲜艳,可能有许多市民看到时也未能足够关心。没有这两种颜色的预警信号的时候(比如广东,最低一级的暴雨信号就是黄色),那“黄色”就是“狼要来”的信号。
  • 更高级的信号,比如“黄色”(对于最低一级是“蓝色”的地区)、“橙色”和“红色”,一般是在恶劣天气已经影响本地,而且可能持续甚至变得更恶劣的时候发布。

总结起来是非常非常简单的:看到最低一级信号(比如对于北京来说,最低一级的暴雨信号是“蓝色”)发布的时候,必须要紧记恶劣天气在未来12小时(或6小时,取决于最低一级信号的定义)内可能影响本地。由于暴雨云团一般最多提前2-3小时可以比较有把握地在本地的雷达上观察到(如果超过3小时,则云团可能会减弱或改向,气象部门一般不会贸然为此发布预警信号),因此一定不能有“时间还多得很”的想法,要当作只有1-2小时富余时间一样小心打算。应该谨慎考虑远足、郊游或者去地势低洼地区的计划,随时关注天空的变化,切不可因为当时天气晴好就掉以轻心,除非气象部门晚些时候取消了预警信号。在恶劣天气中,如果看到更高一级的预警信号发布,应该根据相应信号的说明做出应对。

大气是复杂的混沌系统,天气预报有其客观存在的技术难点,以目前的技术,国家投入力量再大,也不可能做到100%准确,预警信号出错并不少见,但许多时候还是准确的。所以,平时拿气象学家开开玩笑没问题,可看到预警信号发布的时候,就不要夸海口了,为了自己和家庭,认真做好防御吧。大自然发脾气的时候,威力是很可怕的。

有数据有真相:贴出用于国际气象资料交换的北京气象站(54511)21日晚间至22日清早的观测数据。这是最原始的SYNOP码,相信任何气象专业毕业的读者都对转写电码表有着深刻的记忆。有兴趣或者对数据本身有疑问的读者,也可以搜索一下气象电码的有关材料,学着解读一下。

201207211200 AAXX 21121 54511 11620 83203 10238 20238 39956 49993 52002 60761 78298 889//=

201207211800 AAXX 21181 54511 11658 83604 10234 20232 39917 49954 57031 60801 78098 889//

201207220000 AAXX 22001 54511 11975 73203 10271 20192 39933 49970 52011 69971 70098 86032 333 05751 71602=

/gkimage/6l/lr/4h/6llr4h.png

『2012年7月26日更新』

据微博网友 @Trophy2011 提供的北京15个主要气象站7月21日逐小时降雨量观测记录,当日北京除了昌平、通州、延庆和怀柔外,各站均达到3小时100毫米的红色暴雨预警信号标准(由于最强的降雨恰好出现在20时前后,导致上文使用的观测数据中被分开在了两个时间段,得出了错误的结论,特此向读者致歉),且多数地点达标之后仍出现了中到大雨。一般来说,暴雨强雨带本身的强度较难提前准确预报,未能提前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技术难处尚可理解;但强雨带后尾随的较弱雨带应该不难在雷达上观察到,在3小时100毫米达标之后,应该并不缺乏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的机会,有关气象部门在这点上,恐怕难咎其责。

然而,这的确有其不合理的一面。给北京安排一个N年不遇的“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就好比给广州安排一个道路结冰预警信号一样,概率太低了,不利于充分调动应急资源。我觉得各地应该考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不同级别预警信号的发出条件,同时应该至少在预警说明文字中反复强调可能远超地域平均值的区域,比如这次受灾最重的房山地区,是很有可能局地达到甚至超过红色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出条件的。

范例:2011年5月22日广州暴雨

其实说了半天,关键就是要在于关注天气。下面我们就以2011年5月22日下午广州大学城的暴雨为例,看看我们如何利用气象预警及时调整自己的出行安排。

这一天刚好是星期日,在大学城上学的小X决定上午写作业,下午骑车环大学城游玩。这天上午市区下了一场暴雨并发布橙色暴雨警告信号(广州日报报道),但大学城所在的番禺区只稀稀拉拉地下了一阵小雨。小X写完作业吃完午饭睡了个午觉起来,竟然看到有了些阳光。尽管天气预报指出将有暴雨,但小X认为危险不大,决定放心出游,只是认为途中应该要适当刷一下区气象局的网站。

2011年5月22日大学城全天摄像头四个不同时次的影像。来源:中山大学大气探测实验室

2011年5月22日大学城全天摄像头四个不同时次的影像。来源:中山大学大气探测实验室

2011年5月22日大学城小时雨量。来源:中山大学大气探测实验室

2011年5月22日大学城小时雨量。来源:中山大学大气探测实验室

一般出去玩总是觉得时间走得快,不知不觉就下午五点多了,可小X发现自己只玩了一半。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发现:区气象局在近一个小时前(16:28)连续发布了黄色暴雨预警信号和蓝色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尽管当时的天气看起来很平静,他仍然决定立即打道回府。不到六点钟,他到了宿舍,天空仍然没有多大变化,他开始懊悔:是不是给气象局坑了呢。然而不久,天色很快变暗了,一道黑云从西方徐徐而至,刹那间电闪雷鸣,能见度最低下降至90米,半个小时内狂泻了30.3毫米的雨量(相当于大暴雨),最高阵风达到六级。

出游计划被暴雨打乱,小X希望去吃点夜宵散散心情。尽管雨势暂歇,但高挂的预警信号让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呆在宿舍里啃薯片,直到气象局在20:07解除了两个预警信号,他才放心出门。之后雨势轻微,小X最终还是得以吃了顿心满意足的夜宵。

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关注天气并了解预警信号背后的意义,关键时刻不要“轻敌”,结果是可以完全不同的;在电闪雷鸣的暴雨天被困在外面实在是一件很不妙的事。当然,如果你能熟练地解读雷达资料(如下图动画便是5月22日暴雨前后的雷达资料,标有“东”字的地点即是大学城),那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但是可要记得,如果判断错了,后果可能会很严重的哦。

更人性化的预警信号:加拿大和香港的经验

任何气象预警系统的内容撰写得再怎么专业也好,民众要能尽快获得预警信息并理解其意义,这个系统才能称得上是个好系统。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是怎样运作它们的气象预警系统的吧。以下举两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加拿大和香港。其他国家的系统基本也大同小异。

加拿大有十几个方向的气象预警“术语”,但主要的预警“术语”只分为两种:“警戒”(watch)和“警告”(warning),在大气环境适合某恶劣天气系统发展时发布“警戒”,该系统影响该地时发布“警告”。或者说,前者就是警告你“现在环境适合狼出没”,后者就是警告你“现在狼已经出没”。所有信号统一在环境部网站发布(加拿大的气象服务由环境部负责),在“警告”生效时,环境部会大约每几十分钟更新一次“警告”的内容,向民众通报恶劣天气系统的动向。警戒或警告内容很精炼,尽可能少地涉及气象专业术语,以便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轻易理解。比如这是今天中部曼尼托巴省某地发布的强雷暴警戒信号:

今晚有可能有强雷暴。带有冰雹及破坏性强风的强雷暴有可能发展。

观察天气情况,关注更新的天气报告。如果发现恶劣天气正在靠近,立即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一道强雷暴系统正在靠近曼尼托巴省西部。部分雷暴区域今晚可能不会减弱。来自这些雷暴区域的威胁是极强的降雨以及最高90公里/时的阵风。

加拿大环境部的预警页面,直观地显示处在“警戒”、“警告”和解除预警的区域。

加拿大环境部的预警页面,直观地显示处在“警戒”、“警告”和解除预警的区域。

香港的预警信号系统则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复杂多变的低纬度气候,除了“戒备”性质之外,“警告”也分为几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应灾策略,和大陆目前所用的比较接近。对于夏季暴雨而言,主要使用的有黄、红、黑三色暴雨警告,以及专门的“雷暴警告”。其中的黄色暴雨警告,有时也承担预警“狼要来”的功能,但也有过不少不太成功的预报。不过在暴雨经常和雷电一同出现的夏季,比较灵活的“雷暴警告”则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由于夏季对流雨降雨区域可大可小,香港天文台时常先发布雷暴警告,并文字说明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如果对流区强烈发展使得雨量达标,再发出暴雨警告。此外,香港在预警信号的措辞、发布和传递上已经形成了固定有效的模式,暴雨、台风等关键预警信号一旦发布,商场、港口、车站等人流密集地点都会有相关告示,而且天文台网站上会有简明的应对指南,保证市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信号的发布,并熟知不同预警信号下的应对策略。

台风“风神”袭港时,街头放置的警示牌。Carol Green摄

台风“风神”袭港时,街头放置的警示牌。Carol Green摄

总之,无论是加拿大还是香港,其天气预警系统都旨在达到一个目的:保证大众能及时、准确地理解预警讯息包含的内容。

总结

好像我已经写了相当多了。多说无益,还是用最简单的图表来总结这篇文章我认为最重要的观点吧。

/gkimage/a5/j8/hx/a5j8hx.png

感谢游识猷对初稿提出的宝贵意见。

文章转载自 小龙哈勃的博客

更多内容请见 夏季暴雨生存指南

The End

发布于2012-07-2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小龙哈勃

天文研究生,科班出身的天文/气象爱好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