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萤火虫,挂灯笼,”夜空中的流萤点点,如同我们孩提时代心中的梦想,但是环境的破坏使得我们越来越难以在城市的周围看见它们。或是为了圆一部分人再见萤火虫的梦想,或许是让一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领略大自然的浪漫,萤火虫放飞成为了部分商家吸引人气的噱头。殊不知这样可能对环境生态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付新华,中国第一位萤火虫博士,在萤火虫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用相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留下大量美图。应果壳自然控邀请,付新华为我们带来一组雷氏萤的图片,让自然控们了解更多萤火虫生活的秘密。
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中国大约有300多种。这一组中国特有的珍稀水栖萤火虫雷氏萤(Aquatica leii Fu and Ballantyne 2006),是以付新华的导师雷朝亮的姓来命名的,命名人则是付新华和世界第一萤火虫分类专家,澳大利亚人Dr. Lesley Ann Ballantyne。

从即将孵化的卵开始,雷氏萤就开始了它们发光的历程。这星星点点的黄绿色光芒预示着一只只敏捷残酷的掠食者即将来到世界上。

雷氏萤的幼虫身上有着繁复的花纹,同时它也是化学战高手。如果敌人一意孤行,它们会翻出成对的腺体释放出恶臭,并且发光驱赶敌人。

这是雷氏萤的生活环境。雷氏萤是世界上仅有的7种水生萤火虫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2种水生萤火虫之一。

像很多萤火虫一样,看似小清新的它们,其实是颇为凶残的重口味掠食者。它们最爱的食物小型水生软体动物,菜单中不乏锥实螺、扁卷螺等人类重要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如果萤火虫大量减少的话,势必导致这些软体动物的繁盛,从而给人类的公共卫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也在雷氏萤也爱吃。当然,淡水螺类来源不足的时候,雷氏萤火也会食用多种生物的尸体进行营养补充,但是活物还是最爱。

雷氏萤会在洞中化蛹,为最后的华丽演出积蓄力量。雷氏萤的成虫将不再进食固体食物,完全依赖幼虫时代积累的脂肪生活。

是的,雷氏萤的蛹也是会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诀窍是一种叫做萤火虫萤光素酶的蛋白质,它能催化萤火虫荧光素在ATP与镁离子的共同作用发出荧光。

刚羽化成功的雷氏萤在树枝上积攒力量,尾巴上的发光器释放出明亮的光芒。成年之后,萤火虫的荧光不再只是起到警戒天敌的作用了,萤光的闪烁在求偶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

蜘蛛是雷氏萤成虫的主要天敌之一,求爱的旅途远非一帆风顺。萤火虫是公认的环境指示物种,像很多掠食动物那样,它们对环境十分敏感。天敌的捕杀都是次要的,水质、空气、植被等环境的恶化对于雷氏萤造成的危害更大。

努力地发光,只是为了这幸福而神圣的一刻。萤火虫的生育能力不弱,交配成功的雌虫一次可以产下100-200枚卵,但是由于环境破坏和人为捕捉,包括雷氏萤、武汉萤在内的多种水生萤火虫种群的情况都不容乐观。
环境的破坏、栖息地的碎片化已经使得萤火虫的生活举步维艰,而各种形式的捕捉让它们的境况雪上加霜。仪式放飞萤火虫一方面会使原产地的萤火虫遭到大量捕杀,异地放飞的萤火虫很难成活,而万一适应了放飞地的环境的话,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知的影响。因此,南京弘阳广场七夕放飞萤火虫活动的取消无疑是明智的行为。热爱自然,请抵制萤火虫放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