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需用时 01:20
卫报:正经的学术研究中也存在“编造歪曲”
 
刊物: 《卫报》 7月24日
导读者: daiwq
原文: 请看这里
 

葛兰素史克公司面对不利于己的56项药品分析测试时,匆忙拿出了以顺势疗法为主的7项有利数据;政客常常在失败的政策中堂而皇之地单单抽出肯定因素公之于众;新闻报章则会编造科学理论来为自己的议题服务。这类老把戏并不鲜见。不过在那些正经的学术研究中是否也能一睹“倒果为因”的“窍门”呢?

伊莎贝拉·博充(Isabelle Boutron)及其同事决定系统地检验这个问题。他们选择了所有72项发表超过一个月且得出不利结果的测试,接下来对之进行审查,是否经过“编造歪曲”:即从正面表述实验结论,并引导读者对消极结论存在的事实视而不见。

首先他们对论文摘要进行了检索。人们在泛读摘要时,总是寄望于发现“效应量”以及相关统计数据(比如“服用了我们的超牛药物后心脏病发作率下降了15%”)。但是在这72份样本中只有9份在摘要中给出了实际存在的不利结果,28份压根就没通过数据方式提及实验的主要结论。更糟的是只有16份在报告正文中适当地写入了实验的消极结论。

报告正文中充斥着编造。有时研究者找到了一点点积极数据,于是伪称这就是他们试图得到的结论;有时他们狡猾地只记录亚组分析而不是主数据;有时则会说他们的疗法取得了与对照组相比“非劣效性”的结论(实际上得到“非劣效性”结论必须使用更广泛的实验样本,以免错漏真相);还有时干脆无视证据而厚颜地直称自己的疗法多么有效。

防止这一类现象发生有很多办法。实验应该在开始前经过登记,并拟定完整的实验概述,这样一些个人就能回溯实验并检验研究者是否改变研究目的以适应正面结论。而一些报告指南网站(如`consort`_)也提供了所有科学论文中所引用了实验数据(以便对照)。

不过这些并非强制措施,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它们。于是,就像新闻业人士、政客和庸医们做的那样,那些令他们不安的事实就被大张旗鼓地编造歪曲了。

The End

发布于2010-08-04,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环球科技观光团

环球科技观光团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