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5
需用时 02:39
黄金时代不会一视同仁

(文/Chad Orzel)在戴维•凯撒(David Kaiser)的书里,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物理学可谓黑暗至极,这与很多关于同时期物理学的描述不一致。书里虽然没有深究黑暗的根源,但是却给出了很多例证。书里说那一时期许多年轻的物理学家被推向了边缘,开始研究量子基础理论,然而,这也正是他们回归主流的一个契机。

凯撒的描述的确与一些知名物理学家的描述不同。在我读的其他书里,这个时期被称为了黄金时代。而这些书的作者往往把目光倾注在了粒子物理上。对于粒子物理学而言,那个时代的确是金光闪闪,第三代粒子被发现、电弱统一理论的完成、标准模型的提出,以及W、Z介子在80年代早期被发现。这些成就无疑给粒子物理学披上了霞光,使其显得格外夺目。然而,一切似乎戛然而止,这些伟大的成就之后紧接的便是荒芜一片。

滑稽的是,粒子理论并不是整个物理学的缩影,它的成就只是一时繁荣了物理学中的一个方面。接踵而至的便是新的难题,困扰整个物理学界的难题。物理学的发展似乎总是如此,一个部分的兴盛总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然而,物理学的发展总会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当粒子物理理论爬到一个巅峰的时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物理学中其他部分将迎来曙光?那些聪颖的科学家在看到粒子物理已经无法撼动时,也许会将目光转移到其他的部分,诸如更基础的量子理论上。毕竟,如果想破脑袋也无法提出粒子物理的新观点,还不如投身到一些能够随手解决的问题中呢。

不过这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那些在基础量子力学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也并非粒子物理的逃兵。他们有可能来自原子分子光学领域,或是其他方向。然而,我不得不说的是,自那时之后,物理学博士的毕业人数发生了重大改变,并且在各个方向的分布也与之前大不相同。

黄金时代的不平衡,不仅发生在物理学科内部,自上世纪60年代后学科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显露出来。从就业情况来看,一些本应从事科学工作的人转到了工程行业。自那时起,花在科研上的经费突然急转直下,学科大循环依旧在进行。新的纯技术成就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逐渐细化、深入发掘了之前的一些科技成就。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些工作不再需要纯搞研究的人了,而是越来越倾向于那些拥有一门专业技能的人。

我不确定学科侧重是否真的发生了改变,但是在基础科学与技术上的拨款确实大不如前。而这样的改变,却也大大的打击了基础科学的发展。然而,当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发现,许多工作仍无法摆脱基础物理学知识。上世纪90年代早期,物理学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中的许多人纷纷从事了专业技术类的工作。那时,许多关乎技术发展行业的公司乐于雇佣物理学毕业生从事工程方面的工作,理论上讲,那些拿到物理学学位的人绝对有能力胜任这一工作,例如光学工程师。然而,工程学的大肆兴起,使物理学毕业生处于了劣势地位。那些公司会优先考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非基础学科的人。这的确可以理解,毕竟一个公司为何非要给入职的人进行新的职业技能培训呢?于我而言,我不确定这一情况是否属实,或许只是一些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牢骚。但是,所谓的黄金时期并不会一视同仁。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顺利的解决了工作问题。

补充资料点这里: 博主另一篇有关戴维•凯撒的书—— How the Hippies Saved Physics 的介绍。

原文看这里

科技名博微博

博主介绍: Chad Orzel是纽约Union College in Schenectady学校,天文和物理学院的一名讲师,曾获得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坚实的物理根基使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儿,并能够将小事儿在脑中YY壮大,因此,有了其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似乎也是Chad的强项,尤其能够做到将物理和政治、文化等领域彪悍地结合起来,从这些杂交属性中获得无限快乐。

The End

发布于2011-06-0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教师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