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9
需用时 02:41
死亡率,人类身高差异的演化动力
直立人的复原模型,他们是第一种在身高上可以与现代人类一较高下的原始人类。图片:smelieli/Flickr

直立人的复原模型,他们是第一种在身高上可以与现代人类一较高下的原始人类。图片:smelieli/Flickr

(文/Erin Wayman)身高可能是最多变的人类特征了。数十年来,人类学家一直在寻找身高变化的根源。饮食、气候和环境,这些都是与民族间的身高差异存在关联的常见因素。

但最近研究者们又发现一条新的线索:死亡率。伦敦大学学院的安德里亚•班贝克•米利亚诺(Andrea Bamberg Migliano)和莫迪尔•吉隆(Myrtille Guillon)在《当代人类学》(Current Anthropology)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他们发现,预期寿命较短的族群,其个体成员的身高通常也长不过那些寿命较长的族群中的成员。他们指出,死亡率的变化很可能推动了约200万年前从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到人属(Homo )演化时发生的体型飞跃式增长。

这两位研究者表示,从进化的角度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个体普遍早夭的群体中,那么尽早开始繁衍下一代会带来不少益处。也就是说,你得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养育更多的孩子。你必须在相对较早的生命阶段就停止生长,转而把精力都投入到生育和抚养后代的任务中去。发育期较短意味着你的个头长不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高马大也有生育上的优势:体型较大的个体通常会摄入更多的能量,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繁衍活动中去。因此,在低死亡率的种群中,发育较慢让体型变得更高更壮,是更为明智的演化方向。久而久之,有着不同死亡率的人类群体便适应了各自或长或短的发育期——于是产生了平均身高的高矮差别。

为了验证该理论,米利亚诺和吉隆分析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89个小规模人类群体的身高和死亡率数据。这些群体生活在沙漠、森林和草原等多样化的环境中,而且生存策略亦千差万别。利用统计分析手段,两位研究者希望找出能够对不同群体身高变化作出最佳解释的相关因素。

其中的一项分析结果表明,生存境况的 3 种衡量方式——出生时预期寿命、15岁时预期寿命以及活到15岁的幸存概率——可以对大约70%的身高差异作出解释。此外,研究者还找到了高死亡率群体中个体发育速度更快的证据:那些预期寿命较短的女孩月经初潮的时间更早。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身高,比如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的人群,其身高通常比生活在丛林地带的人群要高。然而,就上述研究样本而言,饮食仅仅是一个较为次要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还指出,该研究中未曾涉及的其他变量——譬如温度和湿度——也可能对人类的身高变化产生影响。举例来说,一些研究表明,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个头较矮的人体温上升较慢,且能够更有效率地降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人,其身高会低于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

但也存在一些无法用上述理论作出解释的反例。在死亡率较低的现代西方社会,由于过于丰富的食物供应,导致发育期反倒提前了。譬如,就有研究指出,肥胖可能会导致女孩的青春期提前。而另一方面,严重营养不良又会导致发育滞后。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米利亚诺和吉隆认为,在从南方古猿向早期人属转变的过程中,较低的死亡率促使古人类的体型和身高发生了变化。在先前的一项研究中,人类学家估计早期古人类的身高比南方古猿要高出30%。个头更高的直立人( H. erectus ),其身高值甚至已经进入了现代人类身高的变化范围。古人类拥有更大的脑部,相比南方古猿,他们能以智谋战胜掠食者,更为高效地觅食,以此降低死亡率。从地理分布范围来看,直立人的生活区域比南方古猿要广袤得多。而化石记录中所见的直立人种群的身高差别,很可能是由于其内部的死亡率差异导致的。

为了证实古人类死亡率和身高之间的关联,研究者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不过,但他们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然发人深省:看似简单的生理特征,却拥有着极为复杂的进化渊源。



编译自:《史密森学会》 How Death Played a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Height
图片来源:blogs.smithsonianmag.com
文章题图:sunexpressnews.com
The End

发布于2012-12-13,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Lineker

果壳译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