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d Yong)每年9月中旬,遍布科罗拉多州的大棕蝠 Eptesicus fuscus 都会前往它们最喜爱的栖息地,在那儿以冬眠方式过冬。其中一些蝙蝠并非孤枕而眠,它们携带着狂犬病病毒,这些病毒会随其宿主一起冬眠。
感染上狂犬病病毒通常都是致命的,每年全世界范围内约有55000人死于这种病毒。狗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携带者,但是在北美,人们给狗接种了狂犬病疫苗,有效地消除了狗身上的狂犬病病毒。而对于蝙蝠来说,接种疫苗要困难得多,它们已经代替狗成了北美狂犬病的主要原因。
目前,来自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迪伦•乔治(Dylan B. George)证实,狂犬病病毒与大棕蝠一起冬眠,从而感染它们的后代。
蝙蝠体内的狂犬病病毒对它们不一定是致命的,有些蝙蝠产生了中和性抗体,对该病毒具有了免疫力。一到冬天,蝙蝠们就会起飞去冬眠地点,进入冬眠后蝙蝠的新陈代谢减慢,体温降低,它们所携带的狂犬病病毒的活力也会减弱,最终与宿主一起冬眠。
早春时候,蝙蝠们慢慢从冬眠中醒来,但是雌蝙蝠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在此期间它们会紧紧地靠在一起,这使得狂犬病病毒很容易在它们中间传播。蝙蝠彻底醒来后,会再一次挤在一起形成母蝠群,并产下幼仔。这给了狂犬病毒感染新的宿主提供了可乘之机,且这些小蝙蝠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形成防御病毒的功能。
乔治将这些做成了模型,他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一个为期五年的项目,该项目追踪了在柯林斯堡市栖息的大约15000只大棕蝠的活动。他用这一庞大的蝙蝠普查数据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模拟了这些宿主中狂犬病病毒的趋势。
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何狂犬病病毒在蝙蝠中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倾向,在春季和秋季达到峰值,并在这两个季节再次开始循环感染。这个模型也表明了为何冬眠对蝙蝠和狂犬病病毒如此重要。乔治发现,如果没有冬眠,狂犬病病毒会迅速地削减蝙蝠数量,致使这个种群崩溃。蝙蝠通过冬眠,可以生存得时间更长,直到产生下一代,而这对病毒也有好处。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及控制狂犬病病毒,但是它们还有其他重要作用。蝙蝠携带着许多种致命的病毒,包括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亨尼帕病毒和冠状病毒(如SARS病毒),乔治认为他建立的模型可用于预测这些疾病在蝙蝠种群中的表现。
博主介绍: Ed Yong,著名科学作者。他白天在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上班,晚上回家写他自己的科普博客Not Exactly Rocket Science。他的文章被众多知名刊物采用,包括New Scientist, Nature, the Economist, the Guardian, the Daily Telegraph以及SEE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