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7
需用时 05:51
脑控交互的未来:用你的脑电波进行营销

从位置信息、通讯录、日历、照片相册到搜索请求,软件开发者和科技公司使出浑身解数从用户的网络行为中了解人们的喜好,从而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来自智能手机软件的数据在经过第三方公司处理后,可以描绘出一个准确得吓人的你。经过分析,科技公司可以越来越准确地预测你明天要干什么。根据博客 Future Tense 的作者瑞恩·加拉格尔为《卫报》撰写的报道,全球第五大防务承包商 Raytheon 开发了一款叫做“RIOT”(快速信息叠加技术)的软件。这套软件可以从社交网络上采集大量的数据,然后整合在一起。通过读取隐藏在手机照片中的位置信息,RIOT可以定位出我们去过哪些地方,并准确地预测出我们还会去什么地方。不管使用者是谁,RIOT都会将这些信息详细地呈现出来。其他几家公司则通过比较用户的旅行习惯与其好友的位置信息来提高这些预测的准确度。

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变得愈发流行,世界各国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打击那些可疑分子。谷歌就因收集不安全信息被罚7百万美元罚款。但这其中的利益却远远超出立法者的想象。新的消费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却并未得到足够的监督。其中的一些设备甚至可能侵犯我们最私密的隐私信息:大脑。

人脑-电脑交互技术在医学界与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应用历史。但在过去的几年中,这项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走出了实验室,开始进入消费市场。这项技术可以记录人脑的活动,并将这些信息传送给电脑。随后电脑会使用软件将这些信息破译成相应的信号或指令。

这其中最常见的一项技术是脑电图,它被广泛应用在医学诊断上(对癫痫的诊断尤其有效)。而现在,这一技术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一台脑电图设备通常包括一套可以佩戴在头部的电极,这些电极可以探测到大脑活动产生的电信号。虽然脑电图技术无法像传说中的巫师一样阅读你的大脑,但它的确可以揭示很多信息,比如使用者的注意力水平和情绪状态。比如贝塔波通常与兴奋、注意力集中和压力相关。大脑信号(又被称作P300反馈),通常在识别出一张熟悉的面孔或物体时出现。对这一反馈的研究十分充分,它被心理学家和研究者广泛用在临床研究上。与其他的大脑扫描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相比,脑电图设备凭借其成本低、重量轻,并可以采集实时数据的优势,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医生一直想用人脑-电脑交互技术来帮助那些全身瘫痪,但大脑仍可以正常工作的病人。通过在头部佩戴一套脑电图设备,科学家们可以识别病人脑中的信号。比如当病人想“举起左手”或说“你好”时,脑电图识别设备可以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义肢、轮椅或者语音生成器上,帮助病人完成任务。

科学家还可以使用人脑-电脑交互技术来治疗一些神经功能失调症,如注意力不集中和抑郁。2012年夏天,OpenVibe2发布了一款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们设计的注意力训练游戏。这款游戏的情景设置于一间虚拟教室,在这里,使用者们要完成从注意一张卡通画到寻找一个特殊物体等一系列任务。与此同时,游戏会制造一些刺激来使使用者分心“如一辆卡车开过,或狗叫声”。使用者佩戴的脑电图设备会测量使用者的注意力水平,当他们走神时,屏幕上的物体会变得模糊,从而强制使用者重新将注意力放到他们要完成的任务上来。

过去几年中,脑电图设备的成本降低了不少,消费级设备也越来越便宜。只需要花100美元,你就可以买到一套可以运行多款第三方软件的娱乐用脑电图仪。与此同时,随着使用人脑-电脑交互技术的软件逐渐增多,一个专门的应用市场也发展了起来。这些软件中既有游戏,也有自我监控工具和虚拟键盘。OCZ科技公司开发了一台不需要用手就可以操作的电脑游戏“手柄”。另一家脑电图设备开发商NeuroSky最近则发布了一份指南,指导游戏开发者将人脑-电脑交互技术用在游戏设计中以增强游戏体验。(如在玩家注意力不集中时释放更多的僵尸)

除了软件开发商,汽车制造商也在探索使用脑控交互技术探测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以缩短他们的反应时间。在这些应用的基础上甚至还诞生了一个神经市场营销产业。其中的市场研究者们使用这些人脑-电脑交互设备中的数据来测量实验对象看到不同广告和产品时的注意力水平和情绪反应。但这些工具真的有用吗?尽管很多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市场营销公司却继续不遗余力地将这些技术推销给消费者。

这些设备给我们的信息对软件开发公司、广告公司和用户都很有用。广告公司可以探测到用户是否注意到了某条广告,还可以知道用户看到广告后反应如何。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手机中的应用就可以在人们感到饥饿时推荐餐厅,或者根据情绪选择音乐播放列表。

但就像其他通过智能手机采集到的数据一样,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远不止几条恼人的广告而已。医疗保险公司可以使用脑电波数据记录用户的精神压力水平,并据此计算出给你的免赔额度。银行早就开始用数据挖掘技术决定客户的信用度,而保险公司也在使用GPS数据来计算保费。如果有了这些设备,尤其是当它们收集到的数据量足够大时,保险公司就可以据此识别出那些可能会导致自杀、抑郁或精神波动的信号。这些对我们来说最为私人的信息,确实保险公司获得盈利的基础。

这些担忧其实相当现实。在去年8月的USENIX安全会议上,研究者演示了如何使用这些早期消费级设备来诱导佩戴者提供他们的个人信息。仅靠测量佩戴者对特定数字、词组和日期的反应,就可以大大提高猜中佩戴者的个人密码和生日的几率。

图片替换文字
也许未来的应用在安装时会需要你提供这些权限,比如读取你的大脑记忆、体温、饥饿情况等等。图片来自Grady Johnson 与Sean Vitka

人脑-电脑交互技术还给司法机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家叫做 Government Works 的公司正在开发一款用于测谎和犯罪调查的人脑-电脑交互设备。他们表示通过测量受试者对某些问题和图像的反应,可以揭示他是否知道某些特定的信息或者事件(从而可以得出如受试者是否到过犯罪现场等结论)。按照某家人脑-电脑交互设备制造商的说法,通过这些设备采集到的证据已经被用于刑事判决。虽然还不能肯定地表示这些设备是否可靠,但已经有许多这样仅仅凭借这类不够确凿的证据就作出草率判决的先例了。

我们并不是要阻碍科技创新,也很期待可以像《星球大战》中的杰地武士一样用原力开门或用意念玩愤怒的小鸟的那一天的到来。但现在,应该好好想想是谁在控制我们手中的设备,谁又权获取这些设备上的数据,还有这些数据又是被拿去干什么。可以了解使用者注意力水平和情绪状态的实时数据对于开发者、广告商和我们用户来说都十分重要。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信息会不会像其他个人信息一样,为了投放更准确的广告或者使用更便宜的服务而被提供、获取、购买或者偷窃。

现在的隐私标准还远远不够完善。你也许会觉得医疗隐私法律可以保护这一类敏感信息不被滥用,但现实并不是这样。这些法律只适用于一小部分的公司和个人:医疗服务提供商、健康保险公司,还有那些替这些公司服务的机构。所以,其他大部分的公司都可以将脑控交互技术采集到的信息——也许是你大脑中的实时信息——卖给别人而不会受到任何监管。

司法部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是执法者无需任何许可,就有权获取用户向移动通信公司提供的任何数据,包括那些连通信公司内部员工都不会查看的数据。这其中包括被动背景数据,如手机基站的准确位置。尽管司法部去年在最高法院输掉了一个类似案例,他们仍然坚持说他们有权访问移动通信公司采集的大量用户位置信息,还更进一步表示有权要求通信公司提供未来的位置信息。支持他们的是1986年通过的一项十分过时的法案。

未来的Yelp关心的也许就不只是你的位置了。你的脑电波可以帮助它提供更加诱人的推荐,而你却可能会在不完全了解这些信息重要性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地提供了自己最私密的信息。检察官则可能使用这些信息作为旁证:“被告声称他没有生被害者的气,但他的脑电波给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如果法律系统不及时更新,等到这些无比私密的信息带来的问题慢慢出现时,个人隐私将像现在一样毫无保护。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文章编译自:Slate It’s Like They’re Reading My Mind

作者:Grady Johnson and Sean Vitka
文章题图及图片:Slate

The End

发布于2013-04-0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Elefen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研究专业在读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