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4
需用时 10:06
灾难频发,是天灾,还是人祸?

灾难专家罗伯特·毕认为,人的自大、傲慢和贪婪才是灾难频发更主要的原因。图片来源:《发现》杂志

(文/ Linda Marsa)罗伯特·毕(Robert Bea)的专业与众不同:他研究灾难。身为世界顶尖的灾难风险管理专家,这位壳牌石油公司的前任执行主管通过观察废墟来揭开造成灾难的连锁事件。这位直言不讳的土木工程师,研究那些著名的工程事故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解体,到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的爆炸,调查人员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译注: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英国石油公司属下的钻井平台,2010年在墨西哥湾作业时发生事故,导致原油泄漏。)

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土木工程荣誉教授,他的灾难解剖法——比如,研究导致灾难的机构失误——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政府官员和公司老板常常向他咨询,但有的时候,他们并不喜欢他不得不说的那些话。这一点,在深水地平线事故后,从英国石油公司对他的抨击中就可见一斑。

如今的毕已年过七旬,嗓音比以前沙哑,但批评起来仍旧毫不含糊。在一个干冷的秋天的下午,他接受了《发现》杂志的采访,与记者畅谈灾难的成因。访谈地点是他的家中,那是一座舒适的平房,位于伯克利东郊的莫拉加,四周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人的失误

记者:你说过,技术失误不是灾难的主要成因,人和机构的失误——不严谨的安全流程、企业里的等级结构、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或者仅仅是懒惰——才是头号元凶。你是某一天忽然之间悟出这一点的吗?

罗伯特•毕:当时我参加了Piper Alpha事故的调查。发生在1988年的那场爆炸,摧毁了西方石油公司设在北海的一座钻井平台,导致167人死亡。西方石油公司聘请的外部调查组发现,Piper Alpha事故的原因在于,该公司文化败坏。

我是那个调查组的一员,全程参与,并在英国伦敦出席了卡伦委员会的听证会。会上,我的一位朋友向委员会承认,他和几个同事在事发前关掉了平台上的烟雾报警器。他解释说,那是因为作业人员要在深夜做日常维护。不幸的是,在事故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平台上的几个报警器始终处于关闭状态,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停工——有时也为了防止有人恶作剧。然而,关掉报警器正是他们在事故面前措手不及的原因之一。(译注:当时的事故由英国法官威廉·卡伦主持调查,故有卡伦委员会。)

讽刺的是,事故之前的两年,西方石油公司曾经请我去为Piper Alpha做风险管理咨询,因为当时他们发现平台的管道在漏气。症结很容易看出来:管道生锈,人员玩忽职守,出了问题没有人知道。

在事故调查的头一年里,有一天傍晚,我在西方石油公司的前台看到了一张摊开的《伦敦泰晤士报》,报纸头条用醒目的大字写着:“西方石油公司为利益不顾安全”。

报纸上还配了一张照片,一位缠着绷带、蓬头垢面、浑身是伤的幸存者正向记者说这句话。那位幸存者说得没错。如果不盈利,公司就没有资金来保证安全。但问题在于,公司虽然盈了利,却仍旧缺乏自律和远见,没有在安保上尽心尽力。

调查结束后回到伯克利时,我突然意识到,过去5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我的研究只触及到了问题的10%。先前我一直在关注普通的工程问题,然而问题有90%出在人或者机构身上。

罗伯特·毕参与了1988年Piper Alpha事故的调查。当时一座钻井平台在北海爆炸,致167人死亡。图片来源:《发现》杂志

记者:在灾难来袭之前,我们往往会得到充分的警示,但我们经常无视它们,等到事后才追悔莫及。为什么会这样?

罗伯特•毕:因为人的注意力太涣散了,尤其在美国。这个国家太年轻,对历史的认识太有限。我们得天独厚,有许多好事吸引我们的注意。我们的环境是嘈杂的,太嘈杂了。现在能够安心坐在房间里独立思考的人,已经很少了。

你可以说圣海伦火山喷发的后果确实惨痛,但受害的只有极少数人,他们的遭遇淹没在了这个嘈杂的环境当中。人们都说:“那种事我没经历过,我的父母好像也不大说起,况且我还有这么多新东西要玩(比如Facebook和Twitter),没工夫关注那个。”于是突然之间,我们的注意力就从痛苦的惨剧转移到好玩的事情上来了。(译注:圣海伦火山,位于美国西北的华盛顿州,1980年5月喷发,致使57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伤亡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

记者:你的意思好像是说,大家的目光不够长远。可以再举几个例子吗?

罗伯特•毕:全球气候变化,或者说海平面上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人喜欢住在海边,于是他们在海边浇筑水泥板,又在上面盖起漂亮的房子——这些房子底下就是沙滩,再往下几尺就到海平面了。海平面正在上升这个事实,完全没有人放在心上。所以,思考这些缓慢变化的长远事件是很痛苦的,因为你会非常纠结——“好吧,我可能会被迫搬家,可是我喜欢海边。”而且好东西到手,我们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灾难公式

记者:在机构当中,无论是公司还是政府机关,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呢?

罗伯特•毕:是的。灾难有一个公式:A+B=C。A代表自然灾害,比如飓风,比如会在压力下爆炸的气体和液体,比如火山和海啸。这些都是自然事件,是经常发生的。B则代表机构灾害:人以及人的自大、傲慢和贪婪等等。真正害死人的,是我们的懒散。

记者:也就是说,人的失误是自然灾害升级的导火索。有了它,飓风、海啸,还有压力之下的化学物质,才会变成C,变成一场惨痛的大灾难。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罗伯特•毕:比如埃科飓风。1900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盖维斯顿(Galveston)被一场飓风彻底摧毁,上千人遇难。于是,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在盖维斯顿岛上筑起了一道防汛墙,它经受住了1900年之后每一场大型飓风的袭击。

但是人们认为,如果从他们生活在此地开始,风暴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那么以后也就不会有风暴吹到他们头上了。于是,B就出现了,那便是人的傲慢和短视。由于几十年来都没有一场飓风将这座城市夷平,城市的领导人决定重新允许市民在海平面上建房。结果2008年埃科飓风来袭,盖维斯顿一下子变成了二战末期的柏林——风雨过后,什么都没留下。

1900年,一场飓风将德克萨斯州的盖维斯顿夷为平地。2008年,飓风埃科又一次摧毁了这座城市。图片来源:《发现》杂志。

再比如超级飓风桑迪。在它来袭之前,我就写过文章指出地铁会遭水淹,但是没有人采取行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甚至从荷兰请来了我的几位工程师朋友,询问他们怎么在纽约市内建造防汛墙阻挡飓风暴潮。

但是,这里又要说到B,也就是傲慢和短视了。人们认为,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新泽西那种规模的风暴,也从来没见过纽约市的地铁被洪水淹没,所以这些情况就不会发生,也无需考虑筑造堤坝的事。(译注:超级飓风桑迪在2012年秋季袭击美国东海岸,纽约等城市受灾严重。)

我住在新奥尔良市的时候,1965年的飓风贝西曾使我一贫如洗:家里的房子、婚礼照片、结婚证、出生证,都被飓风卷走。然而40年过去了,在卡特里娜飓风肆虐之后,我又回到了同一个地点。故居的地基上重新建起了一座新房,房子的主人正拖着一块又湿又油的床垫走出前门。

幸好那天早晨我身边没人,但我当时就忍不住哭出来了。那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为这种可怜又可悲的场景感到沮丧而落泪。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天灾,但我们可以做些事情,更理智地去降低风险,比如不要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上盖房子。(译注: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袭击美国新奥尔良市,造成严重破坏。)

记者:但城市已经建在那里了。你打算把整个城市迁走吗?

罗伯特•毕:有时候是要迁走。1993年密西西比河洪水之后,我们在密西西比河河谷那样这么做过。我们真的把几个镇子整个移到高地上去了,比如伊利诺伊州的法迈尔和密苏里州的莱茵兰。因为我们突然意识到,那些镇子已经在同一个地方重建了5次!第6次还在原地重建的话,实在是不合情理了。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得视具体情况而定。(译注:1993年夏季,密西西比河接连泛滥,淹没4.4万平方公里土地,泛滥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还有其他折中的办法,比如只在能够适当抗洪的地方、以可持续的方式建房居住。“新新奥尔良”就是一个例子,这座新城的有些部分位于堤坝系统的保护范围之外,预计会遭受严重而频繁的水害。那些地区的居民都把房子建在了地势较高处,并做了加固处理,以便在未来风暴来袭时能够继续生活。

防范还是补救

记者:但是,就算遭到了超级飓风桑迪的破坏,你也不可能直接把下曼哈顿推倒重建一遍吧?

罗伯特•毕:确实不行,但我们可以效仿英国伦敦那座巨大的泰晤士河坝(总共10座钢铁闸门,保护城市不会被潮水猛涨所淹没)。

记者:但是那座大坝花费了5亿英镑,大约相当于8.5亿美元,而且还是在1982年建成的。今天的曼哈顿要建造同样的大坝,可能要花费170亿美元,另外还要花100亿到120亿美元来加固大坝周围的区域,那可是一笔惊人的费用。

罗伯特•毕:这就看你是愿意现在防范还是以后补救了,补救的花销可比预防高出100倍。超级飓风桑迪在美国纽约和新泽西造成的损失估计有600亿到700亿美元。我一直在问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是现在负责任地把问题解决,还是等到出了事情再解决?换句话说,是现在就着手防范,还是等到将来收拾残局?”

这是一个“现在出钱还是以后出钱”的问题。在许多案例里,事后补救的花费都要比事先预防高出100多倍。有几次重大灾害,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1000倍,比如卡特里娜飓风。

记者:大众确实会习惯性地忽视风险,但是,造成灾害的不都是那些极端的情况、那些概率只有百分之一的事件、那些钟形曲线的所谓长尾部分吗?对于那些始料未及的事件,比如超级飓风桑迪,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罗伯特•毕:桑迪应该算是一场“可以预见的意外”。事发之前,大纽约地区的一些人已经预见到大风暴可能带来大洪水。但是还有另一些人,他们对大西洋风暴潮可能对纽约带来危害既不了解、也不关心。

记者:为每一场灾难做好准备,我们就要比冒险碰运气多花许多钱。这时候应该如何决断?安全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安全?

罗伯特•毕:许多时候,你都没法准备,因为没人愿意花钱给你准备。比如我们在新奥尔良重建了大坝,但是还建在原来的基座上。而且,每年的维护大约要花费建造费用的10%。

现在又要从哪里去筹集这每年15亿美元的维护费呢?于是,他们就无法维护,等到下一次飓风再来的时候(依我看肯定会来),大坝还是会垮,而且后果会更严重,因为我们放任那里居住更多的人口,建造更多的基础设施。

灾难专家罗伯特·毕研究了卡特里娜飓风的毁灭性后果,这场飓风在2005年使新奥尔良成为一片泽国。图片来源:《发现》杂志

记者:航空业有着无可比拟的安全纪录,他们为最坏的情况做预测、做准备,因为他们经受不起意外。但是苏里·苏伦堡(Sully Sullenberger)却创造了“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他驾驶的飞机撞上一群鹅之后,在哈德逊河上迫降。这似乎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吧?

罗伯特•毕:这的确是奇迹,但不算意外,因为事实上,这是演练过的。正因为事先有过演练,美国航空管理局才能及时放开空中交通管制,苏伦堡和他的副驾驶及机组人员才能正确完成大多数步骤,法国空客公司才能在机身内预先安装了逆止阀。(译注:2009年,全美航空公司1549号航班迫降纽约市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

我们一般不在水上降落飞机。飞机应该是降在陆地上的,但它们在设计时也考虑了水上降落的可能,机组人员也演练和规划过在水上降落的情景。他们想到了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记者:现在还有什么未被注意的警示吗?我想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那个老旧的堤坝系统,它保护着萨克拉门托三角洲的安全,而这个三角洲正是加利福尼亚州2800万居民的淡水来源。我知道你一直在研究这个地区。

罗伯特•毕:一次地震,一场大洪水,任何一种自然灾害都可以搞垮加利福尼亚的那个堤坝,冲毁大量基础设施——电线、通信网络、输气管道、水电系统,一切都会毁坏。数百万人会断水断电长达好几个月。结果可不妙,会让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即加利福尼亚州)就此止步。

记者:而这随时可能发生?

罗伯特•毕:是的。滴答,滴答,随时可能。

 

编译自:《发现》杂志,Master of Disaster

扩展阅读

回顾历史,罗伯特·毕向我们解说了历史上的几场大灾难可以如何避免。

深水地平线事故,2010年

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爆炸,致使11名作业人员死亡。爆炸燃起熊熊大火,难以扑灭。两天后平台沉没,油井在海床上喷射石油。事故最终泄漏了2.1亿加仑原油,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上原油泄漏事故。

哪里出了疏忽?英国石油公司、石油行业和联邦政府的监管人员都知道,深水平台有失控漏油的危险,事发前也有人警示保护钻井管道的混凝土封套有结构上的弱点,但是没有引起注意。此外,平台的防漏油设备也在事故前几天失灵。

如何降低灾害?要始终维持作业所需的安全等级,并确保人员遵守流程。要知道,每天抽取16.2万桶原油的油井,承受的压力要比日产500桶的油井大得多,因此也要危险得多。如果当初建造了更加牢固的保护装置以抵御高压,灾难或许可以避免。

美国中西部洪灾,2008年

连续几个月的暴雨在美国中西部的7个州引发严重洪水,伊利诺伊、明尼苏达、印第安纳和密苏里均受灾害,造成24人死亡和6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哪里出了疏忽?大众没有从1993年的洪灾中吸取教训,老旧的堤坝系统日益脆弱,许多人在容易受灾的低洼处建造房屋。

如何降低灾害?为洪水腾出地方,不要在洪泛区建造房屋。在可以受到保护的地方建造并维护高质量的防洪系统。

哥伦比亚号失事,2003年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因隔热板脱落而受热解体,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哪里出了疏忽?尽管美国空军的照片已经显示哥伦比亚号的几块隔热板在起飞时损坏脱落,但受到“更好、更快、更省钱”的口号的鼓动,美国宇航局还是决定“让大鸟飞回来”。隔热板在前几次任务中就已出现故障,但未受到充分重视。曾有工程师建议中止任务、排除故障,但宇航局漠然视之。

如何降低灾害?前几次任务中发现的隔热板故障要解决。要制定太空中修复航天器的后备计划,确保宇航员安全。前几次任务中没出事故是运气,美国宇航局想继续试试运气,但运气已经用完了。

埃克森瓦尔迪兹号触礁,1989年

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在威廉王子湾触礁,1100万加仑原油泄漏在阿拉斯加沿岸。许多因素使得清洁工作雪上加霜,包括漏油面积大、当地设备不足、缺乏有效的分散剂来分解黏稠的油污等等。

哪里出了疏忽?船员低估了布莱礁(Bligh Reef)的危险,致使油轮撞了上去。为了将原油尽快运输到南加利福尼亚的炼油厂,油轮走了捷径,没有在规定的航道上行驶。

如何降低灾害?加强同其他船只的船长及航海管理中心之间的沟通。加强污染控制,改善视野,为事后清理最好准备。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The End

发布于2013-07-24,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亚得里亚海上的猪

翻译达人红猪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