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苔熊Hanason)“你还好吗?我很担心你!”
“噢,我刚醒,没什么事。睡了一天。被摇醒的。地震很大吗?”April说,她的电脑屏幕上出现许多地震文,好像在宣告什么节日正在发生一样。
“花莲6.3级,不过你睡这么久,真的没问题吗?”<1>
“不知道呢,一整天都晕晕的。我做了梦噢,有你的梦。像Totoro跳长大的舞一样,我们一跳结果掉下来,震动很大,就醒了。”电话那一头传来她沙哑的声音,连日的感冒显得很有磁性。
“刚刚摇得很厉害,不知道为什么,很想打给你。”
不过身为一位实事求是的科技宅,我心里有一个小疑问很想知道答案:为什么在地震之后,我们会打给自己在乎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在脸书上留言?这是一种“妈,我在这儿!”的心态,还是我们怕自己被砖瓦砸到先发消息表示自己还活着?
灾难过后,媒体依赖(Dependency on media after disasters)
根据媒体依赖理论(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MSDT),人们会因为不同的原因、情境、目标(goals)而关注脸谱(Facebook)、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Ball–Rokeach, 1985)。
- 知道这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understanding self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 想要追踪热门的议题并回应(orientation,如之前的校园里单纯的爱情、现在的毒油风波)
- 单纯好玩(比如说分享梗图)。藉由这些媒体的使用、了解,“现在是什么情况”,你获得乐趣,并在人群中感觉到,“安全”
在地震发生之后(或是食品安全风暴爆发之后),我们的社会开始动荡不安,原先你熟知的生活环境不再安全了,原先你相信的事情动摇了,所以你感到紧张焦虑,一方面想要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另一方面也想要缓解这样的焦虑。
上网写博客逛微博可以让你的“两个愿望,一次满足”:你可以从回复中“获得信息”,知道地震多少级、还有没有余震、哪些油是不能吃的;同时你也看到一些恶搞的搞笑图片(比方说姜母黄色小鸭、先前雨灾时的即刻放假),“舒缓情绪”。
所以,你上脸书只是为了知道发生什么事,以及减低不适。这样讲好像挺有道理的,但好像少了一点什么?
“我打给我妈妈,问她花莲那里还好吗。我妈跟我说,常常在摇,她习惯了。”
“电话一直打不通,我很担心。我传line给她也没有回。后来,她回我说她刚刚在洗澡,我才松了一口气。”
没错,后续的沟通基础理论(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 CIT)指出,除了“了解现况(To understand)”之外,灾后媒体依赖的另一项原因是:你想知道你在乎的人现在好不好,也想告诉他们(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你还活着,一切安好。我们大多在一些“放送型”的媒体(如电视广播)“了解现况”,而在一些“链接性”的媒体(如Line或电话)互报平安。
地震后,你为何用Facebook与Twitter?
不过,有些媒体比较“暧昧”一点,在上面我们可以获得信息,也可以与其他人打屁聊天,例如脸谱(FB)和推特(Twitter)。
Joo-Young Jung 2012年调查了225位日本大学生,问他们在地震之后会用什么通讯媒体,又为什么会用这些软件。结果发现33.3%的人会用FB,22.2%的人会用推特。相较于推特来说,FB的功能比较倾向“与他人沟通连结”,而推特则是“了解情况”(如图)。
图片来自:Joo-Young Jung的论文原文《Social media use and goal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Learmonth指出:“FB与推特的差别是,FB使用者常常把自已与他人连结,但推特常常只是丢出一些你临时想到的点子。”所以整体来说,推特比较像信息更新中心,而FB比较像一个家──你在FB上与许多你在乎以及在乎你的人谈话,浏览你喜欢与认同的粉丝页,分享你的生活,并希望别人看见,给予回馈。
那些与你有关的灾难与幸福
“人生就这么匆匆几十载,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有时候夜阑人静,你坐下来想一想,这辈子到底有什么是能留下来的呢?我存在与不存在到底有什么差别?想着想着,就觉得孤独寂寞起来。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能一直在你身边,凝视着你的生活、你的一举一动、在你孤单寂寞时陪在你身边,即使有时候他会摔杯子、发脾气、误会你,我们仍需要这样一个人。因为他见证我们,见证我们曾经活过。”在电话的这一头,我听着他的声音,心里响起多年前老师说的这段话<3>。
“我好想你,醒来第一个想到你。”他说,声音传到这里,我心里小小的岛轻轻震了一下。
“我也是。”我说,夹带着微微的感动。
知道我们都很平安固然心安,但知道对方也同样在乎,同样在重新与世界接轨时,也想和我建立连结,心里的一些什么,悄悄地安定了下来。
我们原先就是需要被了解、被关怀、被在乎的。当我们发现周遭的环境不安、情况失去控制、情绪骤然溃堤时,我们除了会想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之外,更想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去面对这些灾难和无奈,还有人陪伴,还有人观看,还有人,像在乎自己一般在乎你。
原文发布于PanSci,转载时文字部分有修改。
果壳网相关小组:
批注:
<1>关于睡眠与地震的关联(或是没有关联?),还待我睡故我在与阿速司解惑。
<3>全文:找回最初的感觉(翻墙也不一定成功看到)
<4>日本社群软件Mixi
延伸阅读:
- S.J. Ball–Rokeach, 1985. “The origins of indiv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 Sociological framework,”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ume 12, number 4, pp. 485–510.
- S.J. Ball–Rokeach, 1998. “A theory of media power and a theory of media use: Different stories, questions, and ways of thinking,”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volume 1, numbers 1–2, pp. 5–40.
- S.J. Ball–Rokeach, Y.–C. Kim and S. Matei, 2001. “Storytelling neighborhood: Paths to belonging in diverse urban environmen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ume 28, number 4, pp. 392–428.
- M. Learmonth, 2009. “Here’s why Facebook’s all aflutter over Twitter,” AdAge Digital (23 March), accessed 5 June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