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
需用时 01:31
《自然》影评:《地心引力》确是大作!
《自然》发影评,确实少见,不过《地心引力》确实是大作。
 
美国国际空间站前指令长克里斯·哈特菲尔德在他的著作《宇航员的地球生命指南》一书中,把靶子对准了各种励志书的空洞乐观主义。他说,在太空中飞行,别理什么“往好处想”之类的话,真正管用且必要的哲学是为最坏情况打算。
 
所以在地面上的“突发事件模拟”里,NASA官员会把一系列出乎预料的不幸事件扔到哈特菲尔德和他的同事们身上,以测试他们的应对方式、研究应该如何改进。正当受训的航天员已经忙于对付一项致命威胁的时候——比如医学问题——他们会被告知:哦,对不起,现在失火了。而且,顺便说,你的氧气正在泄露。哈特菲尔德说,他和朋友同事们围桌讨论话题时他会有奇特的安心感,虽然他们讨论的都是类似如果他死在太空里该怎么处理尸体这种话题。
 
这种祸不单行的场景很可能给戏剧化大作《地心引力》的剧本提供了灵感。电影中,对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宇航员而言,几乎一切能出错的地方都出错了,以至于(提醒:如果你对最轻微的剧透都不能容忍,那赶紧停止阅读)——当布洛克终于溅落在一个偏远的湖泊里时,观众潜意识里都在期待《大白鲨》里的怪物伴随着那著名的音轨从右侧进场。
 
正如科林·麦希怀恩在本周的“世界观”专栏里所说,《地心引力》充满了政治和科学符号,有些隐晦,有些不那么隐晦。三大航天强国——美、俄、中——在屏幕上都有展现,而它们在剧情中分别扮演的角色也和现实中航天事业的现状颇有关联。
 
人们说最好的故事是真实的故事,就算最壮丽的电影也不太可能向1969年7月月球登陆那几张模糊的照片一样让一整代人为之痴迷。《地心引力》是一部虚构作品,坚定的科幻粉丝关于它水准的争论恐怕要持续几十年。(不过看起来奥斯卡是没跑的了。) 厚脸皮的物理学家则会给布洛克的头发在零重力下的表现挑错,并抱怨为啥这些航天器排列得这么巧,正好让剧情能够发生。
 
但当你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些都无关紧要。《地心引力》会带来美妙的、目眩的、令人敬畏的、刺激的90分钟,既引发激动又引发灵感。赶在下线之前去看大屏幕。而且,更重要的,带上一个容易感动的孩子吧。
 
编译自:《自然》,Space spectacular
 
The End

发布于2013-11-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已注销用户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