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3
需用时 04:51
《半泽直树》:我们为什么爱看复仇剧
“以牙还牙、加倍奉还!”身为一个银行员……不,是身为一个科学传播者,在看《半泽直树》这部描述银行生态的热播日剧时,脑中的某些开关好像被启动了,或许是被紧张紧凑的专业斗智复仇剧情吸引,又或许是同样身为男性白领工作者,随着剧情产生代入感。每一次半泽直树深沉的咬牙抿嘴、或是张扬的发飙怒吼,总是让我心有戚戚。看着半泽直树智取对手,成功复仇,把钱连本带利要回来,感觉公道终于得以伸张,银行职员又再一次保护地球免于外星人/坏心眼无脑上司跟客户的侵袭!
 
复仇是甜美的,复仇的故事也总是最能吸引观众。好久以前的《包青天》或是许多热门的本土剧、韩剧,都以复仇为戏剧的主轴。复仇需要缜密的计划、深藏不漏的心机,若能像《半泽直树》这样加入专业领域知识的包装,往往会比单纯的反击更好看。事实上,银行职员的复仇故事可能真是绝配,因为人类演化出的复仇机制就是一个缜密计算的过程。
 

日剧《半泽直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图片来源网络

 

喜欢看“复仇剧”源于“利他型惩罚”

复仇之所以会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是为了确保社会正常运作,让那些对社会造成伤害的人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需要承担后果的,而这机制也写入了我们的生理机能。2004年8月27日发表在《科学》上的一则研究,就解释了“利他型惩罚”(altruistic punishment)的脑部运作机制。利他型惩罚是指,虽然我们并不会从中获得直接利益,但依然会想要惩罚那些背叛或破坏社会规范的人和行为,就像我们看复仇剧码看得很过瘾一样。
 
这则研究的作者恩斯特·菲尔(Ernst Fehr)当时是瑞士苏黎士大学实证经济研究所的主任,他的研究团队根据文献探讨,认为人们通过进行利他型惩罚得到的满足感是社会的黏合剂,陌生人之间会因为利他型惩罚而更团结合作,以前的实验中更显示如果把利他型惩罚移除,将会拆散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根据这个前提,他们设计了一个很精密的实验方式:研究团队将做了特殊记号的液体注入受试者血管內,然后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来看血液在大脑中的移动,脑区的血流量越大,代表该区域耗氧量越高,活动也越激烈。
 
受试者参加一个交换金钱的游戏,如果有人在过程中做出了自私的决定,那么另一个人就可以加以惩罚。即使施加惩罚必须扣自己的钱,大部分的人还是选择惩罚对方。受试者这么做的时候,脑中的背侧纹状体(dorsal striatum)会被启动,过往研究显示这区域与愉悅及满足感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该脑区的活动强度与为了施加惩罚而愿意花的金额有相关性:强度越大,愿意花的钱越多。 菲尔认为,虽然激情在复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想想半泽直树怒吼:“请下跪!”的画面),但其实复仇者在处理情绪时是很理性的。除了刚刚说到的背侧纹状体以外,在衡量该花多少钱来施加惩罚时,脑部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活动也变得活跃了,这一部分恰巧是用于计划和高级推理的脑区,也就是说施加惩罚者其实有衡量是否要花那么多钱来惩罚对方,如果惩罚越重价格越高,施罚者也会选择比较轻的惩罚,看来复仇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交易。听起来,复仇戏码是不是很适合银行员呢?
 

为了复仇大业,你必须表现出理性。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但我们大概也都认识或听闻过有些人无法衡量(起码就一般人看来)复仇的轻重,这样的人就可能是前额叶皮层出了问题。
 

复仇存在的原因

复仇为什么会存在,麦克·麦卡洛(Michael McCullough),本杰明·塔巴克(Benjamin Tabak),以及罗伯特·科兹班(Robert Kurzban)三位心理学家将原因归纳如下:
 
第一:通过复仇,直接阻止侵犯者再次执行侵犯行为。
 
第二:间接建立自己所能接受的行为规范,通过公开复仇,展示给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界线在哪。若有越多人目击或知道自己是被背叛或伤害的受害者时,复仇的动力通常也越强,因为这代表若不复仇,会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可以被欺负的对象,未来被伤害的风险就越高。
 
第三:也就是守望相助。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猿人邻居被花豹攻击,儿子被吃掉了,而你却没有出手救援,那么就等同于你杀了你邻人的儿子一样,那么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避免被报复,你就会选择守望相助,在夜里保持警醒,期望你的邻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这样帮助你。 不过或许直接用半泽直树、大和田常务、跟岸川部长在最后一集的互动来想像会更容易。
 

复仇一定会带来快感么?

复仇,会不会只是我们这些在旁观的人觉得过瘾而已?不少研究显示复仇并不甜美,而且外人看来的甜美复仇往往是误会。 2008年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凯文·卡尔史密斯(Kevin Carlsmith)与其研究团队进行实验,发现复仇者自我回报的复仇后感觉比不复仇者的还差,而且也完全不如观察者–他们想像自己如果是复仇者然后回答–所以为的那样满足。复仇者反而容易陷入负面的情绪。外人总以为复仇之后,会得到满足、解脱、以及“了断”的快感,但其实复仇者会不断反刍他们报复别人所做的行为,结果比那些无法复仇的人心情还差。
 
卡尔史密斯认为这是因为复仇者反而延长了负面的、不愉快的情感经验,反倒是无法复仇的人,就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也比较快乐。 这研究结果可能起人疑窦,毕竟研究设计的“仇”只是极为微小的仇,跟半泽直树背负的完全不同等级。说真的,大概没有可能有研究可设计出这种等级的仇恨吧。
 
德国心理学家马里奥·格尔维策(Mario Gollwitzer)当然也没办法设计出来这种等级的仇恨进行研究,不过他替研究加了料。他在最后让复仇者写纸条给被报复的人,然后又设计了两种不同写着不同类型回应的纸条。结果显示,只有当复仇者知道被报复者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被报复,而且被报复者知道是自己自私的行为才导致自己被报复时,报复者才会感到释怀、心情才会比较好;若回传的纸条反而透漏被报复者的自大跟不理解为何自己要被惩罚,报复者即使已经施行报复了,还是会感觉很不爽,甚至比没办法报复的人还不爽。这应该也是半泽直树对大和田会从加倍奉还增加到百倍奉还的原因。
 
而且,尽管报复的目的通常是“公平正义”,但被报复者常常认为自己受到了过分的打击,因此又展开下一轮复仇的循环。纽约州立大学的阿琳·史迪威(Arlene Stillwell)在2008年的研究中阐释了这种复仇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像是半泽直树里头那么干净利落,让人心服口服的复仇,其实是很少的,大概在影视剧中才有主角光环吧。
 
最后,不少人认为结局很水,但我不这么认为,可能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我们看着半泽直树连续的成功复仇,背侧纹状体上瘾了,当最后结果稍微跟期望不符时,瘾头没被满足,所以会对结局不满意。如果结局真的是恶人被彻底流放,半泽直树顺利在银行内往上继续爬,那么下一部大概就是大和田或是岸川的儿子/女儿来复仇吧。这想像起来就不太精彩了。
 


复仇一时爽,不过不要忘了:“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图片来源网络。

 

原文发表于PanSci,转载时文字部分有修改。

果壳网相关小组:

The End

发布于2013-12-1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PanSci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