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7
需用时 05:05
共度“13-14”:科学迷的10大结婚誓词

文/Samantha Joel同时作为一个研究恋爱关系的人和某人的未婚妻,我当然也无数次思索过“婚姻”对于我和恋人的真正意义。研究者发现婚姻的确是件对人生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但我们还并不真正了解为什么婚姻的意义如此重大。我认为婚礼之所以对人有着如此强烈的感情冲击,其关键正是新人们在好友和家人面前做出了庄严承诺。

当我跟恋人坐下来想我们的誓词时,我们想了很多很多。如果这些承诺便是婚姻生活的精髓,那么我们到底想要承诺对方些什么呢?我们当然可以照本宣科地去念那传统的誓言:“无论贫穷富裕、健康疾病、是好是坏”……但这样的誓言也太含糊了。我们要许的诺言应该更加具体,更加关乎行为,关于我们力图为对方所做的事——那些不仅仅让我们维持在一起,并使我们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事情。

所幸,我对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了如指掌,这些科学研究能帮我们了解该怎样做一位好伴侣。为什么不把这些资源利用到我们的婚礼当中去?因此,我们决定写下一些有研究支持的誓言。以下是我们决定为对方许下的10个诺言。我们相信这里面的每一条都能够让我们的长期婚姻生活幸福无比。对一些人来说,它们听起来也许满满的都是高大上的书卷气,而我会告诉你它们背后的科学依据。

如果你爱科学也爱你的伴侣,那么你或许可以用以下方式向爱人许下承诺。图片来源: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1.无论对现在的你,还是对你所希望变成的那一个你,我都会予以尊重、欣赏并心存感激。

积极幻想(Positive Illusions)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关注恋人的正面形象、欣赏他们的优点而不去琢磨他们的瑕疵,对恋爱关系是很有好处的。这种阳光的看法能够提高你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并且能使对方提高自我评价[1]。所以,我们首先承诺总是看到彼此最好的地方。

其次,我的恋人和我保证对彼此为成长与进步所做的努力提供支持。研究者发现,支持你们另一半的自我成长不仅对他/她有好处,也对彼此的关系有所裨益,这种现象被称为“米开朗基罗效应”[2]。值得注意的是,我并不是在保证自己会帮助恋人变成我所希望中的样子,而是帮他们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支持对方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

2.我会支持并保护你的自由。虽然我们的生活彼此交融,你的选择仍然只取决于你。

这条承诺基于关于自主性的研究结果。尽管人类是需要爱情并享受恋爱关系的社会动物,但保持我们的独立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做决定时尤其如此——我们需要感觉这些选择完全由我们自己做出。当人们在做决策时受到了胁迫,让他们感到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选择权时,他们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就会降低。你可能已经猜到,缺乏满足感在恋爱关系中是件很成问题的事[3]。在这条诺言中,我们向对方承诺尽量不给对方制造压力,避免通过责难以及其他手段胁迫对方做出选择。相反,我们会一直尊重对方为他们自己做出选择的权利。

3.我将竭尽所能去了解你的心愿、你的渴望、你的恐惧和你的梦想。

这个承诺源于与应答性有关的研究。努力响应另一半的需求是健康恋爱关系的基础[4]。然而,如果你根本不了解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你自然就没有办法满足那些需求。了解对方是进行良好应答的前提,所以我们需要承诺尽量了解对方的想法

4.我将一直尽力满足你的需求。这并非出于义务,而是因为当我看见你快乐的时候,自己也感到喜悦。

一旦我们了解了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我们会答应彼此,尽力满足对方的需要。当然,说起来肯定比做起来要容易。有时候,为对方实现愿望意味着自己要做出牺牲。

针对恋爱关系中的牺牲所做的研究表明,尽管有些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应该”给恋人些什么,但这些牺牲不应该出于“回避动机”去做,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当你出于“趋近动机”,比如真心希望让对方快乐时,所做出的牺牲才能让双方都更好过[5]。所以,我们承诺彼此只会出于爱和关心而为对方做出牺牲,不带一丝勉强和不满。如果我们无法保证为正确的理由而牺牲,那么这样的牺牲还是省着比较好。

5.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都会陪伴着你。

依恋对象是你强烈依赖并从中寻求支持的人。要做成为一个好的依恋对象,我们需要如承诺中所说,在另一半陷入苦恼的时候可靠地陪伴他/她。用研究者的话说,也就是要当对方的“避风港”[6]

6.我会滋养你的理想与雄心壮志,支撑你度过厄运,也为你的成就喝彩。

这条承诺则涵盖了作为一名好的依恋对象所需要做到的另一点:就算对方并不处在苦痛之中,也同样需要陪伴。基本上,我们双方都希望当又一天过去,无论我们冒着怎样的风险,犯过怎样的错误,回到家见到的,都还是那个支持着我们的爱人。让你的伴侣在外面奋力征服他们的目标,让他们知道你会在后面为他/她加油打气,成为他们的“安全基地”[7]

7.我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刺激、富有新意、充满激情。

根据自我延伸理论,一起探索新奇事物的情侣会更加快乐[8]。总的来说,我们希望彼此的恋爱生活不是了无新意的[9]。从此以往,我们会不吝向对方表达爱意,一起遨游探索,不断分享新奇有趣的经验。

8.即使生活变得困难,我也会坚持下去,坚信无论遇到什么挑战,我们都能一同克服。

这一点是我们对传统誓言中“无论是好是坏”的诠释:对彼此保持忠诚。研究表明,当我们无论前途平坦抑或崎岖都保持坚定,那么我们应该能够更好地处理沿途遭遇的任何逆境。一旦恋爱双方将彼此视作永久伴侣,他们对待问题的角度会从“我对抗你”转变到“我们对抗问题”:承诺能促使人们不再将解决纷争当做一场零和博弈,而将伴侣的幸福和双方的福祉放在首要地位[10]。所以,恋爱双方像团队一样协作,我们就能更好地一起面对挑战。

9.我不会要求绝对公正,而会总是心怀关爱地对待你——因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同舟共济。

这条誓言是基于针对公共取向的研究结果订立的。具有公共取向的表现是你会根据“恋爱关系需要什么”以及“你有什么可以提供”来为恋爱关系做出贡献[11]。换句话说,这种人是在扮演团队中的一份子。我们承诺彼此并不需要确保双方对恋爱关系的付出完全公平均等(“我昨天洗了碗,所以今天得你洗了。”),而是基于对方的需要做出选择(“你今天回家那么晚,累坏了,今晚我来洗碗吧。”)。我们相信,在长期关系中,各自的付出会大致趋于均衡。恋爱关系的许多积极成效都与这种不计回报的自愿付出息息相关[12]

10.每一天,我都会告诉你,我遇见你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最后,我们从关于感恩的研究中得出这条承诺[13]。当人们对自己的伴侣心存感激,他们就会收获更多幸福感,并对恋爱关系更加忠诚。而当人们向爱人表达出这样的感激之情,他们的爱人也会因感受到谢意而感到快乐,并同样心存感激——这将形成一个美好的循环。在这条誓言中,我们承诺永远不会将对方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而会感激我们所有的一切,并经常将这份情感向对方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Murray, S. L., Holmes, J. G., & Griffin, D. W. (1996).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illusions: Ide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isfact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79-98.
  2. Drigotas, S. M., Rusbult, C. E., Wieselquist, J., & Whitton, S. W. (1999). Close partner as sculptor of the ideal self: Behavioral affirmation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293-323.
  3. Knee, C. R., Lonsbary, C., Canevello, A., & Patrick, H. (2005). Self-determination and conflic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997-1009.
  4. Reis, H. T., Clark, M. S., & Holmes, J. G. (2004).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as an organizing construct in the study of intimacy and closeness. In D. J. Mashek & A. P. Aron (Ed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pp. 201-225).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5. Impett, E. A., Gable, S. L., & Pepau, L. A. (2005). Giving up and giving i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ily 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327-344.
  6. Collins, N. L., & Feeney, B. C. (2001). A safe haven: An 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on support seeking and caregiving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1053-1073.
  7. Feeney, B. C., & Thrush, R. L. (2010).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exploration in adulthoo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a secure ba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 51-76.
  8. Aron, A., Norman, C. C., Aron, E. N., McKenna, C., & Heyman, R. E. (2000). Couples’ shared participation in novel and arousing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273-284.
  9. Tsapelas, I., Aron, A., & Orbuch, T. (2009). Marital boredom now predicts less satisfaction 9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543-545.
  10. Rusbult, C. E., Olsen, N., Davis, J. L., & Hannon, P. A. (2001). Commitment and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mechanisms. In J. Harvey & A. Wenzel (Eds.), Clos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Maintenance and enhancement (pp. 87-113). Mahwah, NJ: Erlbaum.
  11. Clark, M.S., & Mills, J. (2012).  Communal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s. In P.A.M. Van Lange, A. W. Kruglanski, E.T. Higgins (Eds.),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232-250). Thousand Oaks, CA, Sage.
  12. Kogan, A., Impett, E., Oveis, C. Hui, B., Gordon, A. Keltner, D. (2010). When giving feels good: The intrinsic benefits of 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or the communally motivated.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918-1924.
  13. Gordon, A. M., Impett, E. A., Kogan, A., Oveis, C., & Keltner, D. (2012). To have and to hold: Gratitude promotes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in intimate bon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3, 257-274.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本文由 Science of Relationships 独家授权果壳网(guokr.com)编译发表,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13, www.scienceofrelationshi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 production of Dr. L Industries, LLC.

 

 

PS: 光说性是不够的,偶尔我们也要谈下情。

什么?嫌谈情不够死理性派范儿(……)?戳右边:死理性派的婚姻函数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下载知性APP 你可以做得更好

更多相关讨论,点我访问知性社区(原果壳性情)

The End

发布于2013-12-3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Calo

果壳科技编辑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