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需用时 02:24
来一个新伙伴,走一个老朋友?

尽管现代通讯技术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日趋简单,但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仍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用来与少数几个“密友”交流。当人们遇到新朋友后,往往就会忽略老友。人们与朋友的交流时间分配通常保持一个固定的模式,有时甚至可以说,新朋友的出现“取代”了旧朋友。

这项研究由牛津大学科学家菲利克斯·里德(Felix Reed)带领的团队主导,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PNAS》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将特定时间段内参与者与特定朋友或亲人的通话次数作为衡量两者关系亲密程度的指标,并由此来确定某一特定个体在参与者心中的“情感阶级”。

这项研究总共招募了24个参与者,并对他们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观察,。实验被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研究人员都会对参与者和别人通电话的情况进行统计。在实验开始的时候,参与者被要求填写调查来确定其交往的人群与自己的亲密程度,并随后按照这一数据为参与者的亲友圈“分级”。随后研究人员发现,参与与“情感等级”较高的亲朋通话的次数远超于其他朋友。

参与者拨打电话的次数统计。在A图中我们看到,A与参与者进行了105次通话,B、C参与者分别进行了57、56次通话。而D、E、F、G、H、I、J等人与参与者进行的通话次数综合都小于这些数目。B图则根据特定朋友的社会阶层与通话频率作图,直观地表现了这一事实,即亲密等级高的朋友接到电话的次数,远高于关系一般的朋友。图片来源:Jari Saramaki, et al. (2014) PNAS.

在随后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尽管随着时间的变化参与者会进入新的生活阶段,并不断结识新的朋友,但参与者们通常会维持一个固定的时间分配模式。这意味着无论朋友圈如何变动,参与者在和不同朋友“打电话”这件事上进行的时间分配,基本上是固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者与某个特定朋友打电话的次数取决于这名朋友所处的“情感阶层”。如果新的朋友占据了旧朋友的阶层,参与者会像对待旧朋友那样对待自己的新朋友,而将之前处在这个阶层的人放在另外的位置。

实验的三个阶段中参与者交流对象的变化。图ABC和图DEF分别呈现两位参与者的情况。图的横轴代表参与者特定朋友所处的情感阶层排名,纵坐标则表示参与者特定朋友接到参与者电话的频率。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的新朋友们逐渐占据了老朋友的位置,尽管用于电话交流的时间似乎差不多,但朋友圈的构成正悄然变化。图片来源:Jari Saramaki, et al. (2013) PNAS.

而参与者如何维持这种固定的交流模式呢?问题的答案是,参与者的某些老朋友将不得不“腾出”交流时间给那些新朋友,甚至老朋友的位置有时会被新朋友完全代 替。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开始前正在准备大学入学考试,而实验中他们中的一部分未能考上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继续学习的参与者还是转去工作的参与者, 他们交流模式的变化仍然十分近似——新的朋友取代了旧的朋友,交流时间的分配变化不大。

这些研究成果为一些社交网站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在交友方面通常仅仅会投入一定量的认知资源,无论这些网站如何致力于让人们的交友圈更为广泛,最后也只能推动个体朋友圈的频繁更新,而不能使之扩大或缩小。对于SNS提供商而言,这可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研究人员也承认,该研究在采样上具有局限性,如果将这一实验进行推广,当它涵盖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时,也许我们能看到不同的结论。

 

参考文献:Jari Saramaki et al. Persistence of social signature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PNAS. 2013.doi: 10.1073/pnas.1308540110

文章题图:frankwatching.com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The End

发布于2014-01-0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S.西尔维希耶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