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微胖人”的我(原本想比照时尚新名词“轻熟女”自称为“轻肥人”,但一念起来就发现这词实在很没逻辑),最近常思考着贪吃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比起“因果论”,我个人认为这两者之间更接近“鸡生蛋、蛋生鸡”的轮回观念:因为贪吃所以发福。发福后需要更多的食物维持体力,因而变得更贪吃。
推论下去,一路头也不回地胖下去,似乎也很理所当然。找到好理由,我计划一周又一周的贪吃行程。
现代的社会,吃这件事情,逐渐从生理上的必须,转变成一项套装娱乐行程:上网找餐厅→预约→现场打卡→根据网络推荐的点餐→拿出手机拍餐点→稀哩呼噜吃完→望望外面现场排队的可怜虫→放慢速度享用甜点。我们不只跟朋友吃饭,是和所有来过这间餐厅的网友们一起用餐。
在网络时代,只要有特色,任何一间餐厅都会透过博客、脸书等方式瞬间传播开来,可能是蜜糖吐司或比脸还大的XX(XX=松饼、鸡排、牛排什么都可以,不过如果是披萨的话就要改成比手还小才有噱头);或从日本飘洋过海来的拉面、烧烤、寿司。只要一开幕,隔天网络上就会出现许多食记。这种透过网络评价建立店家名声的过程,跟蜜蜂寻觅新蜂巢基地的过程其实很相似。
网络上的蜜蜂
当蜜蜂打算筑一座新蜂巢时,会先派出侦查蜂去各处探索;相当于平日时时留意是否有新店家开幕的美食博客。侦查蜂发现适合的场所后,便会回到蜂巢,在其他蜜蜂面前跳舞,让他们感受到它有多爱那块场地。模拟到人类的行为,就是美食博客去一间餐厅品尝料理,有如福尔摩斯搜证般以小花模式拍照,回家写网志,让读者知道他对那间餐厅的评价。
我们这些网友则是蜂巢里的蜜蜂,看着一只只侦查蜂翩翩起舞,看得有兴趣了,便会加入侦查的行列,跟着飞去那个场地看看。读过美食博客的网友们,也会在博客大力推荐下,决定去那间餐厅吃吃看。吃完后,某些人保持沉默,特别有感觉的人,则选择上网说些甚么。蜜蜂也是,看完候选的新基地后,如果觉得不错,也会跳起舞来,鼓励其他蜜蜂去看。
于是在网络上越来越容易找到关于这间店的信息,蜜蜂越来越只看得到从最佳新巢候选地回来的蜜蜂卖力演出;更多人想去那间店,更多蜜蜂想去一探究竟,名店与新蜂巢的突现现象(emergence)就此产生。
此外,当蜜蜂在挑新巢时,它们会依照一定的衰退率来展现自己的意见。第一波回来的蜜蜂跳起舞来最卖力,第二波、第三波回来的蜜蜂则越跳越简单,大概就是从少女时代变成小学运动会这种程度。已经够少蜜蜂造访了,去的蜜蜂回来又爱跳不跳。这种展现力的递减,可以让较差的新巢候选地更快被忽略。回到在美食博客这边,如果是开幕第一天,或第一位写这间餐厅的博客,他通常写起来会比写已经被写烂的餐厅要兴致高昂地多,内容丰富的多。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万物之灵不灵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很心酸,原来人其实没聪明到哪里去啊,做的事情跟蜜蜂也差不多,我们还需要靠因特网才能做到,蜜蜂只要扭扭屁股就可以了。 其实不尽然,人类毕竟还是比蜜蜂聪明的,例如后者不会有“找巢达蜂”,但前者一定会出现“美食达人”。因为人类会根据一位博客推荐过的餐厅,以及那间餐厅实际的状况,反推这位博客的评鉴能力。换句话说,每一位推荐者的推荐能力不同,有一定的加权指数,加权数值就是那人的名声,也就是所谓的“美食达人”。
从数学上来看,这样可以提升找到最佳餐厅的速度跟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时候,美食达人会因为这样的身分,受到餐厅的特别招待,进而影响到评价的公正性。极端一点的譬喻就是,侦查蜂遇见小熊维尼,维尼用一大堆花粉去贿赂侦查蜂,请他推荐一下维尼家屋檐下是最好的新蜂巢居处,采光好温度适中,还可以让维尼定期去偷吃蜂蜜。
人模拟蜜蜂聪明是绝对的,但比较聪明这一点,或许,就不一定是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