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
需用时 03:25
"仙女虾"与“恐龙虾”:那些神秘出现的“史前”物种

每隔一段时间,新闻里总会出现一些奇怪生物。有这么一堆小型甲壳类,它们常被描述为突然出现的神秘生物,一开始谁都不认识,一经鉴定就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物种。

钗额虫科动物鹄沼枝额虫(Branchinella kugenumaensis)就是这些奇怪生物中常见的一种。图片:北播磨両生類研究室

这些新闻中的神秘小生物,多属于鳃足类。它们是一大类原始的甲壳动物,大多栖息于内陆的淡水或盐湖中,少数分布于海洋。最常出现在新闻当中的,是仙女虾为代表的无甲目(Anostraca)和鲎虫为代表的背甲目(Notostraca)。

鳃足类动物多具有极短的繁殖周期和极高的繁殖率,能产生耐干燥和极端温度的休眠卵,并借由风尘、鸟类等扩散,故常见于间歇性水体,其种群的出现和消失也往往是突发性的。如卤虫属种类(Artemia spp.)在适宜环境下,从刚孵化的幼体长成成体仅需8天,这些成体可存活数月,并能多次产卵,每次可产卵数十至数百粒,卵在合适环境下数小时后即可孵化,在不合适环境下则可持续休眠数年。

“仙女虾”的分类

“仙女虾” 因其优雅的泳姿而得名,通常为鳃足亚纲无甲目物种的俗称。它们拥有一副极具史前感的外形,是各类怪闻中的常客。而文章开头出现的鹄沼枝额虫,就是这类报道中最常出现的一种。

正在交尾的卤虫科动物Artemia salina。图片:wiki commons

无甲目部分种类的雄性在额部具有显著的额突起(或称额附肢),额附肢的有无及其形态是该目以下科之间分类的主要依据。我国较常见的无甲目生物主要有3个科,即可根据这个特征来相互区分:钗额虫科(Thamnocephalidae)具有一个发达的额附肢,呈枝杈状;丰年虫科(Chirocephalidae)具有一对额附肢,但不发达;卤虫科(Artemiidae)则无额附肢。这三科的前两科生活于淡水。至于卤虫,则对盐度有广泛的适应,最高可以生活于25%浓度的高盐度水体,独霸于盐卤水体,卤虫之名由此而来。

钗额虫科动物Thamnocephalus venezuelensis的雄性个体具有发达的额附肢。图片:wiki commons

这一大类动物雄性的第二触角发达,多分节且具有叉状突起,利于在与雌性交尾时起到执握作用,被“拥抱”的雌性们的第二触角则比较简单且不分节。它们的躯干肢不但是运动器官,还兼职滤食功能,可摄食细小的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和有机碎屑等。躯干肢上还具有小片状的鳃,是比较高效的呼吸器官——这是鳃足类的共有特征,“鳃足”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丰年虫科动物Chirocephalus diaphanus的手绘图,上雌下雄。雄性头部的额附肢与执握器均较发达。图片:wiki commons

和大多鳃足类动物一样,“仙女虾”产出的休眠卵可通过风尘、鸟类等扩散至间歇性水体,由于这类水体中往往缺乏捕食者,这些卵得以快速孵化、生长与繁殖。于是乎,这些来去无踪的“仙女虾”频频出现在各类新闻中。

位于美国旧金山、用于培殖卤虫的盐田,水体因卤虫的大量增殖而变成红色。图片:wiki commons

“仙女虾”们个体虽小,部分种却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卤虫科物种即是重要的饵料生物,卤虫卵孵化后的无节幼体为鱼、虾、蟹等水产动物育苗的常用饵料,成体也可作为饵料使用。水产或水族渠道上俗称的“丰年虾”即为卤虫,而并非生活于淡水的丰年虫科物种。卤虫也被包装成为水族宠物来出售,美国的“海猴子(Sea-Monkeys)”即是其中的知名品牌,这货曾出现在《南方公园》当中,还生出了不小的波澜。

“仙女虾”的亲戚们

鳃足类是个大家庭,现生种类除了无甲目还有三个目。有“仙女”就有“恐龙”,巧合的是,另一类常成为怪闻主角的,刚好就是被称为“恐龙虾”的鲎虫。

鲎虫隶属于背甲目,它们的头胸甲形成背盾,形如肢口纲(Merostomata)的鲎,故泛称为“鲎虫”。该目物种体型略大,最大可以达到近10cm,多见于纬度较高地区的小型水体,在我国多见于华北和东北地区。目前水族渠道上的“三眼恐龙虾”即为一种鲎虫,学名为Triops longicaudatus,主产自美国。(关于鲎虫的更多内容,请参考鲎虫:起什么哄,没见过活化石啊?

作为水族宠物的三眼恐龙虾(Triops longicaudatus)。图片:wiki commons

介甲目的头胸甲为介壳形,分两片,形如蚌壳,包被整个躯干部及头部,故泛称为“蚌虫”。蚌虫通常栖息于浅水泥底的静止小水体中。由于生活史非常短促,并且对渗透压调节能力较弱,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很突然。 

美国的加州蚌虫(Cyzicus californicus)。图片:wiki commons

在地质学上,介甲目常被称为叶肢介。这些小家伙曾有过繁盛的历史,它们演化迅速,特征明显,因此常被拿来当做地层的依据。只不过,叶肢介的光荣时代,同恐龙时代一起结束了。

在活着的时候,拥有双壳的蚌虫和双壳类已然颇为相似。成为化石后,就更为相似。但既然不是同一类动物,差异也是明显的。介甲目的壳是几丁质的,又薄又软。成为化石后会被压成纸一样的薄片。但坚硬的贝壳极少这样。

介甲目动物的化石。图片:wiki commons

仙女虾的第三类亲戚枝角目更为常见。在自然水体中取一滴水放显微镜下观察,你就有可能找到这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它们体长多为一两毫米,最大不超过一厘米。体节不明显,无头胸甲。因形似跳蚤,故多以“溞”作为中文名。本目多数种生活于淡水环境,极少数分布于海洋,主要滤食浮游藻类,是鱼类的重要饵料。

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蚤状溞(Daphnia pulex)个体。图片:wiki commons

(编辑:花落成蚀、老猫)

The End

发布于2014-07-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FanofLife

鱼类分类学研究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