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7
需用时 06:48
31个你必须知道的科幻术语及其由来(上)

(亚得里亚海上的猪/编译)科幻小说(甚至科学)里有许多我们不假思索使用的词语,像“死光”、“地球化改造”、“群体心智”“心灵感应”和“平行宇宙”,那么这些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在本文中设法寻找了每一个词语最早的用例,但是除非一个词语是明明白白地由某人首创的,它总是可能还有更早的用例。但即便是那样,这些早期的使用还是能为我们的文学、语言学、甚至科学史描绘出一幅有趣的图像来。有些词语的创造者恰如其分,来自杰克·威廉森、威廉·吉布森、赫伯特·威尔斯、厄休拉•勒古恩这些著名科幻作家,还有些来自意想不到的渠道——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甚至政治家乔治•克列孟梭。

本文的资料主要来自三处,一是杰夫·普鲁彻(Jeff Prucher)的妙文《美丽新世界:科幻小说牛津词典》(Brave New Words: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Science Fiction,普鲁彻还写过一个好帖,scientific words that originated in science fiction),二是“牛津英语词典科幻词语引用项目”(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cience fiction words citation project),三是《牛津词典》本身(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这些都是可以在其中畅游几日的好地方。

1. Alien(外星人/异形):任何不来自地球的人。

一直以来,“alien”指的都是来自外国的事物,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变成一个指代外星生物的专用词的呢?第一个在这个意义上使用“alien”的大概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他有一阵子放弃了文人生活,去约克郡给一个农场主的儿子当家庭教师。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用故意夸张的笔法调侃了约克郡的生活和他在新邻居中间的格格不入:“我就仿佛一个来自其他行星的生灵,被丢到了这个黑暗的星球上。我是一个alien,是本地人中间的一个朝圣者。”

alien___h_r__giger_pitch___by_adonihs-d2xjobm.jpg不幸(?)的是,今天Alien这个词的半壁江山已经被电影《异形》里的形象占据了,导致这个词让人自动联想到坏外星人。好外星人怎么办?用ET呗。图片来源:DanLuVisiArt

在科幻小说中,“alien”作为形容词而使用的,最早是1929年《科学奇妙故事》刊登的杰克•威廉森的小说《外星智能》(Alien Intelligence)。但是“alien”的这个用法似乎没有立刻流传开来。许多材料认为“alien”首次指代外星生物的例子是菲利普•巴舍夫斯基1934年的作品《史前一夜》,其中把火星人称为“aliens”,这次使用显然是成功了。小说描写的是火星人穿越到史前地球与恐龙作战的故事。

780912109767058216.jpg《史前一夜》插图。这样的火车头涂装真的没问题吗?图片来源:io9

2. Android(仿生人):拥有似人类外形,有时足以乱真的机器人。

在“robot”一词问世之前很久,人类就已经在幻想机械构成的生物了。钟表匠制作出了各种自动装置――扑腾翅膀的飞鸟,蹒跚祷告的僧人,还有作势奉茶或是演奏扬琴的人偶。随之自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传奇故事,述说自动机如何完成种种不可思议的(以当时的技术,也是不可能的)成就。有一则传奇的主人公是13世纪的天主教圣徒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据说他制作了一个机械脑袋,能回答人们的提问。

blade-runner-2-movie.jpeg荧幕上最精彩的仿生人形象莫过于《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吗?》图片来源:电影海报

埃弗拉姆•钱伯斯在1728年撰写他的《百科全书》的时候,将表示“男人”的希腊语前缀“andr”和表示“外形相同或相似”的后缀“-oid”相组合,创造出“andreoides”来形容麦格努斯的神秘发明。到了19世纪,这个词开始大行其道,发明家给人形自动机申请专利的时候都用它。卢卡斯影业拥有其缩写形式“droid”的商标权。这个缩写的第一次出现或许是在马利•伍尔夫1952年的小说《全世界机器人,起来!》里――但是droid始终没有出现系列玩具。

3. Ansible(安赛波):一种超距瞬时通信技术。

厄休拉•勒古恩在1966年的小说《罗卡农的星球》中创造了这个词,用以表示一种能在浩瀚宇宙中即时通讯的装置。这在她后来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沿用,并很快传播到了其他科幻作家的作品之中——最出名的案例也许是《安德的游戏》。那么,勒古恩又是怎么想到这个单词的呢?在2001年Usenet的一个帖子里,戴夫•古德曼宣称勒古恩曾经告诉他“ansible”是从“answerable”(可以应答)演变来的,她后来发现把这个词的字母换一下顺序就变成了“lesbian”(女同性恋者),这一点也使她觉得相当有趣。

enders-game-screen-19.jpg《安德的游戏》原著里,安德使用安赛波远程实时指挥前线的舰队,这是相距数光年作战的唯一可行方式。不过电影里因为剧情改编需要,把他挪到了距离前线近得多的地方。图片来源:电影剧照

4. Beam(传送):依靠专用装置的短距离物质传送。

虽然一听到“beam”就使人想起《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的台词“Beam me up, Scotty”(传我过去,史考特),但是这个词在1951年《科幻字典》的“物质传输机”条目下,就已经用来指称物质的传送了。范•沃格特的《非A世界》和莫雷•莱因斯特的《最后一艘太空船》都把“beamed”当作动词来形容物质传输机的运作,后一本书中更是充斥着战斗传送、疼痛传送、以及各种各样的传送,但是这两个故事里都没有将“beam”用作动词。一个名词不是来自科幻小说本身,而是来自别人对科幻小说的描述,“beam”就是一个例子。

tumblr_n6mxrbyb2e1trvouao1_1280.png严格地说,柯克船长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原样说过这句话,但他说过几句别的类似的话。同样,“这太简单了,我亲爱的华生”,还有“卢克,我是你父亲”也都没有原样出现过。

5. Blaster(爆能枪):未来的标准能量武器。

WETA-RAYGUN-FMOM.jpg爆能枪形态多种多样,但是最典型的外貌是流线圆形主导的,可能是为了和棱角传统枪械区分吧。图片来源:WETA

是谁先开的爆能枪?一般认为,是神秘的科幻作家尼克辛•戴亚利斯首次将一种科幻枪支称为“blastor”(当中是“o”)。他的那篇作品是《当绿星亏缺时》,一部早期的太空歌剧,发表在1925年的《怪谈》杂志上:

“我遵照胡约克的命令,将爆能枪举到了面前;因为当我不慎和那只怪兽正面遭遇的时候,它纵起了那具丑陋的身躯向我扑来――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的,因为在我看来,它既没有腿脚可走,也没有翅膀可飞。我本能地将那把小小爆能枪上的扳机向前一推,那头狰狞的怪兽随即消失了,只剩下了几块碎片――它被我那把强有力的小型分解器射出的震动打得无影无踪了。”

这或许也是“disintegrator”(分解器)一词首次在科幻小说中指代一件武器。

780912110040111144.png1925年4月份的《怪谈》。图片来源:io9

6. Credit(信用点):未来的标准货币。

这种全宇宙最通行的货币首次出现在约翰•W•坎贝尔的《最强机器》里,这篇小说1934年12月开始在《惊奇》杂志连载,主角是在坎贝尔的多部作品中出现的阿恩•门罗。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抱怨说他不得不建造一座“花费500万信用点的空中实验室”,后来他又建议将一艘火箭飞船命名为“小型信用点吞噬者”,因为光是建造船身就用去了令人瞠目的250万信用点。

X3TC2010-12-0901-44-27-40aa.jpg信用点最广泛的应用其实是在科幻背景游戏当中,譬如X宇宙系列的通用货币就是它,缩写为Cr。图片来源:X3TC游戏截图

7. Cryostasis(冰冻休眠):将人冰冻保存,等待漫长的太空旅行或者文明重建完成。

与之相关的“cryogenics”(低温学,在低温下对材料的研究)源于“cryogen”,这个单词在1875年问世,指的是用来创造低温的物质,也就是制冷剂。“现代低温学之父”罗伯特•艾丁格在12岁那年读到了尼尔•琼斯1931年的小说《詹姆森卫星》。小说中,一位教授希望自己死后遗体能够永久保存,于是临终之际,他将自己发射到了寒冷的宇宙之中,后来又被一种先进的外星生物复活。这个冷冻人体、并在未来复活的想法勾起了艾丁格的兴趣。长大之后他听说了让•罗斯丹的低温学研究,然后自己也写了一篇科幻小说《倒数第二张王牌》(The Penultimate Trump),发表在1948年的《惊人故事》杂志上。

但是要一直到1965年,在布拉特学院学习工业设计的卡尔•维纳才创造了“crynonics”一词来描述用冰冻保存人体的做法。到1975年,爱丽丝•布兰登•谢尔顿发表了《存在的短暂滋味》,她在其中用前缀“cryo-”创造出了“cryostasis”,专指将人类身体置于休眠之中、以度过漫长太空飞行的做法。

8. Cyberspace(赛博空间):网络世界组成的虚拟抽象空间。

“赛博空间”属于一经问世就迅速从科幻进入主流话语的名词。这个单词的起源没有什么意外:它是赛博朋克宗师威廉•吉布森创造的,首次出现在他1982年的短篇小说《整垮珂萝米》中。(其实吉布森先是在1981年当众朗读了这篇作品,翌年才在《Omni》杂志上发表。)小说中用“赛博空间七号”命名了一部电脑。但是“赛博空间”这个概念比较完整的定义还要等到他1984年的长篇小说《神经流浪者》:

“赛博空间:几十亿合法操作者每天体验的感官幻觉,这些操作者遍布每一个国家,其中甚至不乏初学数学概念的儿童……它是从人类社会的所有电脑中抽象出来的数据,并用图形加以表现。它的复杂不可思议。它是排列在空间之外、人心之中的光线,是数据的串连和聚集。它就像城市的灯光,渐渐黯淡……”

nokiatronencomtwitter2.jpg赛博空间的视觉呈现经常是发光线条组成的网格地貌,这可能是《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开的头……图片来源:Tron Legacy宣传画

9. Death Ray(死光):一种致命光束武器。

这是一个罕见的术语,它第一次出现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电影里。1914年,沃顿电影公司和百代发行公司推出了《伊莲历险记》,那是一部14集的系列剧,仿照当时广受欢迎的连续剧《宝林历险记》的样式拍摄。《伊莲》的第九集就叫《死光》,其中有一个名叫勒克鲁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设备,能够将红外线聚集成一束致命的光线,瞄准某人的脑部就能将其杀死,只有混合了石棉的白金盾牌才能抵挡它的威力。虽然这可能是第一次提到“死光”这个说法,但死光这种东西却在这之前就出现过了。乔治•格里菲斯在1903年的小说《世界的主人》中就写到了一种可怕的射线武器,只是还没有明确地称之为“死光”而已。

珊瑚岛上的死光.png老一辈中国读者可能对这个“死光”更加熟悉。图片来源:马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10. Dystopia(反乌托邦/敌托邦):乌托邦的反面,悲惨黑暗的未来社会。

乌托邦“utopia”的来历众人皆知:它是托马斯•摩尔在1516年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创造的名词,源于希腊语的“好”(ευ)、“不”(οὐ)和“地方”(τόπος),因此乌托邦的意思既是“好地方”,又是“不存在的地方”。反乌托邦的首次出现同样是在一篇政治哲学作品里,那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68年在英国下院发表的一篇演讲。不过,我们原本也可能用另外一个单词来描述乌托邦的反面:1818年,杰里米•边沁(他的骨骼和头颅还保存在伦敦大学学院)发明了“cactopia”一词(来自希腊语的κακόs,意思是“坏”),这个词,密尔在对下院演讲的时候也用到了。(编辑:Ent)

1984.jpg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敌托邦也许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是小说中国家政权的口号。图片来源:Penguin Books

The End

发布于2014-07-3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Lauren Davis

作家,io9幻想文学类编辑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