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
需用时 04:27
【论文故事】幸福的婚姻,保护你的“心”!

健康的婚姻可以带来健康的身体——又一项社会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11月19日发表在《健康与社会行为杂志》(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上的研究[1]称,随着年龄增长,婚姻质量与心血管危险性越来越相关,尤其在女性身上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果壳网科学人对文章的通讯作者,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学系的刘慧进行了采访。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刘慧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图片来源:msutoday.msu.edu

心血管病,社会家庭因素不容忽视

心血管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致死致残排行榜的头名。在中国心血管病一直是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农村,心血管死亡占在所有的死亡原因的38.7%,在城市,这一比率则高达41.1%[2]。在美国,心血管病同样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并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心血管病成为跨越地域、人种、经济形态的社会性的流行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医学界以往对心血管病的认识可能有失偏颇。“我们对心血管病的了解大多基于医学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比较注重行为,生理等因素,很少考虑社会家庭因素。”刘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婚姻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家庭因素。”刘慧说,“婚姻关系是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一直以来都受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婚姻质量对心血管病的影响,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

在此之前,也有针对婚姻质量与心血管危险性的流行病学研究,然而大多研究往往将焦点集中于面对婚姻压力时的生理-心理反映,且限于研究规模和设计缺陷,不足以作为支持婚姻质量与心血管危险性二者关系的临床证据。

刘慧的研究选取了“生命历程”(life course)视角,也许更适合研究婚姻幸福度。“所谓生命历程理论,就是将人放入历史背景,从出生、幼年、青少年、中年直到暮年,经历社会意义上、年龄相关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实现社会学角度的‘老化’。”刘慧介绍说,“对于婚姻,无论是对婚姻的理解、还是来自婚姻的压力,都带有各年龄段、各类社会环境特有的标签。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历程’映射出一个社会人的老去,而‘心血管病’则反映出一个人体机能的老去。二者存在相互关系。”

严格的实验设计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研究者综合医学与社会学以往相关研究背景,挑选年龄与性别作为变量,从“生命历程”角度研究它们对婚姻与心血管病危险性关系的影响。其研究数据来自美国“NSHAP”项目。

“国家社会生活、健康与老龄化项目(The National Social Life,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 ,NSHAP)是(美国)第一个覆盖全民的、有关健康与亲密关系的调研,由芝加哥大学的国家民意调研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NORC)负责进行。”刘慧告诉科学人,“2005至2006年,NORC和芝加哥大学的首席研究员共同完成了第一批调查,共收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超过3000人,年龄从57到85岁。2010至2011年,也就是5年之后,项目组对第一批受访者以及他们的配偶或爱人进行了第二次访谈,以了解受访对象在社会学与生物学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些涉及各领域的资料,可供科学家研究某种事物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研究者严格选择研究对象,以确保在两次访谈中,研究者的关键变量(如婚姻质量、心血管病史)无丢失。最终入选的包括459名女性与739名男性,共计1198人。

“我们的样本是随机抽样,是有一个非常科学,非常强大的研究团队共同设计的抽样方式,具有人群代表性。”刘慧解释说。这意味着这个规模的人群调查足够庞大,其结论具有较高可信度。

对于心血管危险性的评价,研究者将高血压、心动过速、C反应蛋白(CRP)和心血管病史四大指标纳入考量。对于为何选择这四者,研究人员认为,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对血管和心脏都有损伤,可导致血管炎症、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过快的心率往往意味着心脏不能有效将血液与氧气供应至组织细胞,长期则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和高死亡率;C反应蛋白是系统性炎症指标,已有研究认为它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样,可作为心血管病强有力的预警指标;最后,由于大部分受访者是老年人,心血管病又是老年人常见病,所以在家庭访谈中主动提起的个人心血管病史也至关重要。

在对婚姻质量的评价中,研究小组提出9个问题,包括与伴侣关系的亲密度、依赖度、精神满意度等。关于这9个问题是否能正确全面地反应婚姻质量,刘慧的回答是:“这些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婚姻调查问题,在以前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一些统计指标也表明这些问题是可靠的。”

研究结论:幸福与健康同行

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首先,两次调研间婚姻质量下降的人群显示出更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尤其对女性影响更大。不仅如此,第一次调研中婚姻质量差的女性,在第二次调研中,其心血管病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尤其是75-85岁人群,表现为:高血压罹患率增加9倍以上、心动过速增加3.5倍、综合心血管事件增加9.39倍。

而对于婚姻质量较高的女性,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对于75-85岁女性,第一次调研中展现出较高婚姻质量的个人,在第二次调研中高血压罹患率比低质量组下降70%左右,心血管事件报告量也降低一半。

不仅是婚姻影响健康,心血管危险性也会影响之后的婚姻生活质量,糟糕的身体质量可能为婚姻套上枷锁。但有趣的是,这一点在男女上非常不同。报告显示,即便是药物控制下的高血压,也会显著降低女性未来的婚姻质量;而男性在控制了高血压后,反而更少报告负性婚姻感受。至于具体原因,文章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不要因惧怕婚姻不幸而选择单身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中国的诊断指南里,吸烟、酗酒、肥胖等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对社会因素鲜有涉足。本研究虽然展示了社会因素与心血管危险性存在客观的相互关系,但造成这种关系的深层原因并未阐明。刘慧认为,社会因素有很多种间接影响身体的可能途径,比如,影响健康行为,影响心理健康,如导致抑郁等。婚姻质量差的人更容易采取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抽烟,喝酒),更容易抑郁,这些都会影响心血管健康。

谈到研究的局限性,刘慧说:“我们用统计方法方法控制了本研究中的一些因素,比如,抽烟、喝酒、体重、年龄、性别等等,但是还有些因素我们不能完全控制。因果关系其实很难完全用社会研究的方法去证明。”

如果说不幸的婚姻真的是“坟墓”,是不是单身万岁比较好?刘慧认为不然,她提醒大家:“有很多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整体比不结婚的人更健康。”所以单身狗们,还是为了健康,该恋爱恋爱、该相亲相亲去吧。(编辑:粉条er

参考文献:

  1. Hui Liu,Linda Waite.Bad Marriage, Broken Heart?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Link between Marital Qu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s among Older Adults.Health across the Life Course.2014.55(4) 403–423
  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The End

发布于2014-12-0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丁儿小竹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博士,生理学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