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4
需用时 02:41
恐惧管理理论:死亡当前,后悔反而较少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随着死亡的来临,人们的内心将充满遗憾,他们会抱怨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去实现那些曾经的梦想,也没有时间去弥补自己这辈子犯下的过错。

然而,最近来自瑞士巴萨尔大学的研究者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发现,当人们意识到死亡来临时,他们不仅不会满心遗憾,反而会觉得那些令人遗憾的事现在看起来也没什么。研究论文[1]于1月4日发表在期刊《实验社会心理学》(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

关于人临死时的情绪体验,有两种假设: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和死亡凸显性假设(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终有一死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当中。而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人们会主动采取防御机制——通过自我肯定的方式,例如告诉自己我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来增加自己的自尊(self-esteem)。而死亡凸显性假设也认为,对死亡有关想法的唤醒和暗示,会增强个体自尊以及个体对自尊的追求。因此,研究者假设,人们出于维护自尊的动机,会自行减少对遗憾事件的遗憾程度。他们把这一效应称为死亡凸显性效应(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

在电影《生死停留》(Stay)中,导演用整部片子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亨利(图中男子)在临死前几分钟的内心活动。亨利因为内心充满了愧疚,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过失害父母和爱人失去了生命,因此他在这几分钟里营造出一个梦境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消除内心的愧疚。图片来源:vacau.com

为了揭开死亡和遗憾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从网上招募了83名被试,将他们分为了死亡组和牙疼组。死亡组的被试首先要执行两个任务:“简短描述下当你死亡时你所体验到的情绪”以及“尽可能多地列出当你死亡时,将会发生的事情”,以唤起他们的死亡体验。而牙疼组的被试则要被唤起有关牙疼的体验。之后两组被试需要在16个后悔事件中选择哪些是他们所经历过的。

在比较了两组被试选择的后悔事件的数目后,研究者发现,死亡组被试选择的数目要远少于牙疼组。这表明当人们体验到死亡后,被试对那些本应令人遗憾的事情变得不再敏感了,他们会否认这些失败对自己来说是件遗憾的事。

然而这一实验在确定遗憾水平下降上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结果的差异很有可能是被试思维建构水平不同造成了这一效应。因为牙疼是一种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具体事件,而死亡只发生在未来,它需要人们动用高级思维能力去想象一种未曾发生过的情景。因此死亡体验可能触发了被试的抽象思维,使他们在随后的任务中也以这一思维水平思考遗憾事件。比方说“与父母发生矛盾”这一事件,死亡组的被试会更多地从整体视角考虑这一事件,他们会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还行;而牙疼组被试则更关注这一事件中的具体细节,他们可能会回想到与父母发生的某次具体争吵,因而认定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在后续实验中,研究者通过改进实验设计,将上述可能存在的认知机制排除掉了,就像研究者自己所言,人们减少遗憾水平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

这项研究验证了恐惧管理理论和死亡凸显性假设。研究者从该理论和实验结果出发,认为当人们体验到死亡时,出于对抗焦虑维护自尊的目的,他们会主动减少对遗憾事件的遗憾程度。最后,研究者还给人们提出了减少遗憾的方法——心理修复工作(psychological repair work)。具体而言分为三个方法:

  1. 弱化遗憾事件的重要性:比方说一个男士失恋了,他可以告诉自己失恋没什么,又不是世界末日;
  2. 从失败中发现积极点:失恋男士可以告诉自己现在又重获自由身,想约谁就约谁;
  3. 从正面角度解释遗憾事件:失恋男士可以告诉自己这段感情本来就没有未来,及早结束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当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再多的后悔哭诉也无济于事时,还不如用些方法维护下自己的自尊,在哀燕声声中,体面地离开这嘈杂的世界。(编辑:球藻怪)

参考文献:

  1. Rudert, Selma Carolin, et al. "An Unscathed Past in the Face of Death: Mortality Salience Reduces Individuals’ Regre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5).
The End

发布于2015-01-14,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性感的小脚脖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