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
需用时 03:01
下场痛快雪,咋就这么难?

虽已是大寒,但很多早该下雪的地方却不见雪。截至1月23日,石家庄、郑州、武汉、南昌无雪!北京、合肥、南京、济南飘过些“头皮屑”!杭州、上海落了些小冰渣……下场痛快的雪,咋就这么难?

这些地方初雪晚得进了历史前五

数据帝扒了扒还没有初雪的城市,发现石家庄、郑州、济南、武汉、南昌等城市初雪迟到程度已经进了历史前五!

对于华北到江南来说,其实下雪都不太容易,而且下的雪,往往也“品相”不同。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降雪,有时掺杂着雨,有时是如米粒的雪籽,还有时是鹅毛大雪,“品相”很丰富。这是因为江南的空气潮湿,雪花容易长得更大,降落过程中相互粘连,形成鹅毛大雪;而低空如果出现冷-暖-冷的温度结构,雪花在低空半融化,又再次冻结,就会形成雪籽。

注:通常华南地区气温较高,不太容易下雪;而东北和新疆一带,冬季降雪频繁。因此,下文提到的南北方主要是长城以南-南岭以北的华北、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对比。

下雪难,难在哪儿?

从12月、1月、2月的降雪日数统计图中可以发现,12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华北、黄淮地区下雪难,1月相反,2月相差不多。

可这是为啥呢?12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还不是很低,一般下雨不下雪。1月,北方空气干燥,水汽条件难以满足降水需求,像北京、天津1月的降水量都不到3毫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空气比较潮湿,不缺水汽,1月气温又比12月低,有利于降水形态由雨向雪转化,因此降雪日数比北方多(当然,如果去除雨夹雪、冰粒,或许还是北方纯雪日数多)。

2月北方水汽条件好转,降雪日数增多。而南方因为气温开始回升,降雪日数再次有所减少,淮河两岸的南北两方基本持平。因此,南北方不下雪的关键其实是北方缺水汽,南方低温少。

如果按照一整个冬天(12月-次年2月)来算,华北、黄淮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降雪日数大致相当。弄个排行榜的话,大概是这样的:

郑州>长沙>杭州>石家庄>合肥>济南>武汉>南京>太原>北京>天津>南昌(有点像金属元素的活跃度排行)。看到这里,南昌的网友是不是想哭了。当然如果东北三省会和乌鲁木齐参与排行,这四个城市会甩他们N条街,乌鲁木齐光常年1月的降雪日数就有16.3天,半个多月都有雪。

南方的雪比北方的雪要沉?!

“大雪压垮昆明一停车场顶棚”、“大雪压垮武汉一加油站”……一看这些往年的新闻标题,北方的小伙伴肯定不敢相信。数据帝告诉你,是真的!南方空气潮湿,雪花的含水量大,相同厚度的积雪南方往往比北方要重。

小伙伴要问了:“积雪量多直观啊,拿个尺子随便测,你们气象台还成天预报那个不知道咋测出来的降雪量干嘛?”

数据帝又要苦口婆心了。降雪量,是非常不直观,但只用积雪量预报不一定靠谱。

注:气象上要用底面积为1平米的瓶子先收集雪,然后把雪化成水,再折算成降雪量。1毫米的小雪,收集融化后的水,能装满一个1升的矿泉水瓶。

同样强度的一场雪,会因为湿度的不同对应不同的积雪量。如果地面的温度低于0℃,降雪完全存留下来,1毫米的降雪量就对应1厘米左右的积雪。冬天南方降雪往往是含水量大,一般是“湿雪”——很容易捏成团挤出水来,这时1毫米的降雪可能对应不到1厘米的积雪。而如果空气含水量相对少,比如隆冬的华北一带多为“干雪”——粉末状,比较蓬松不容易捏成团,这时1毫米的降雪可能对应大于1厘米的积雪,有时能到2厘米甚至更多。

积雪的测量也会因地表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果地表温度不是很低,降雪落地即化,即便出现很强的降雪,也留不下痕迹,尤其是夜间下了大雪,落地全化,早晨你醒来时可能还以为是下了一夜雨呢。所以只看积雪量,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出降雪强度,通过降雪量来判定降雪强度,更加合理。目前,我国降雪预报以降雪量为主、积雪为参考,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预警时,也会提及积雪的可能情况。

欠下的“雪债”终于要还上了

好消息是,1月26日以后,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规模的降水,而且随着气温下降,从华北西部、南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降雪的机会,河南等地还有可能出现大雪到暴雪!老天爷欠下的“账”,终要还上了!(编辑:老猫)

中国天气网是中国气象局发布权威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气象科技知识的核心门户网站,拥有全球上万个站点的气象预报数据、训练有素的气象分析师团队。

在这里你可以查询15天天气预报,定制专属服务产品,遍览全球天气事件,追踪灾害现场报道,欣赏高清震撼美图,获取丰富有趣的气象科普知识。

The End

发布于2015-01-23,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官方帐号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