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7
需用时 07:22
普通话真的是满洲人的“蹩脚汉语”吗?

前段时间,有一篇题为《“普通话”的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这篇文章主张,现代汉语是一种由吴语与满语混合而形成的非正统的汉语。这一观点乍看起来确实颇能博人眼球。但是如果细读文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该文其实主要基于部分在学术界有争议且又经作者有意无意地加以歪曲的事实依据,经过经不起推敲的逻辑和非主流语言学价值立场推导,最后得出了与主流学术界认识相反的结论。

利玛窦的标音证明了明代北京话是吴语吗?

该文声称,由利玛窦的罗马拼音注音可以推知当时的北京话是吴语:

“北京自建城以来经历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变迁,自古以来北京话有过多少变化?如何变化?从历史上讲,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考证为吴语)。”

这是全文中仅有的一段比较系统地试图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论点进行举证的段落。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几行字,其中提出的每一条证据基本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利玛窦的记录的既不是吴语,也不能代表明代的北京话;无论是利玛窦的记音、古吴语还是古北京话,都存在翘舌音节;也有丰富的语言学证据证明明代的北京话根本不存在入声。

利玛窦当年写了点啥?

利玛窦(1552-1610)是明末由教皇国(意大利统一后属意大利)到亚洲传教的最重要的传教士之一。他于万历十一年(1581)来到澳门,并于万历十三年(1583)进入中国内地,此后直至病逝,从未离开中国。利玛窦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过巨大的作用。比如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部分几何学术语,像“锐角”、“直角”、“钝角”、“平行”、“垂直”、“对角线”等等,最早都是由他和徐光启翻译成汉语的。

现存可体现利玛窦的罗马拼音注音的主要著作,是其早年与罗明坚合编的《葡汉词典》及收录在《程氏墨苑》中的四篇文章。语言学界一般将它与稍晚事出现的,与它在语音系统(语言学上一般称之为“音系”)上十分相似的金尼阁所著《西儒耳目资》一起讨论。这些图书所记录的汉语音系究竟为何种音系,在语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最初有学者认为,它记录的是古晋语,现在的多数学者则或认为它记录的是古江淮官话,或认为它记录的是古河洛方言。而该文作者提出的吴语一说,我个人没有在任何学术文献中找到出处。

此外,还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利玛窦在华前期主要生活在广东、江苏等地,直到1601年才定居北京,所以即使利玛窦记录的语音真的如该文作者所言,确系吴语音系,它也只可以证明利玛窦学习的汉语是吴语音系,或者最多可能可以作为这种音系是明代官方“雅言”(即全国通行的汉语共同语)的一条旁证,但绝不能由它推断出明代的北京口音就已经符合了这样的音系的结论。

明代的北京话并没有入声

除了“吴语”这个结论,上一段引文所谈及的利玛窦音系的两个反映古北京方言的特点,也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

首先看入声问题。入声是一类以塞音韵尾收尾的声调的统称。

示范入声发音的视频。其中每一组有五个音,第一个是没有韵尾的单元音,后四个是四种不同的入声声调。

入声曾一度在汉语中非常普遍。但是从宋元时期以后,入声逐渐从许多汉语方言中消失了。今天的普通话、北京官话、北方官话、东北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其中有部分例外)等汉语方言中,入声已完全消失;但江淮官话及粤语、吴语、闽南语、晋语、客家语等汉语支的一些其它成员则尚保存一些入声声调。今天,大部分北方人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可能觉得并不押韵,其实这些作品押的正是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消失了的入声韵。

入声在北方许多方言中消失的时间是在宋元之际,这一点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言学界的共识,相关的证据极为充分,实难尽举。这里仅就具体到明代的北京方言的直接证据而言,明代北京金台人徐孝所著韵书《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就完全没有入声的存在。而这一记录,显然要比一个在澳门和广东学习的汉语的外国人对汉语的记录更能说明明代北京方言的实际情况。

当时的北京话没有翘舌音吗?

而文中所举的另一条证据,所谓当时的北京话不存在翘舌音,问题就更大了。翘舌音又称卷舌音,语言学上通常称为舌尖后音,顾名思义,即发音时翘起舌尖,使舌尖与上颚前部接触或接近成阻而发出的辅音。现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做声母的[zh]、[ch]、[sh]、[r]和“儿化”的[r]都是翘舌音。语言学界基于现有证据认为,明代的北京话、吴语及利玛窦的罗马拼音注音,全都存在翘舌音节。利玛窦所使用的26个声母中,ch和ch’的拟音就被认为等同于汉语拼音方案的[zh]和[ch](见罗常培1930),另有几个声母与今天普通话的翘舌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利玛窦拼音中记录的与翘舌音有关的知、章、庄三组字的问题比较复杂,其与汉语支现存各种语言及方言均有一定差异,其音系结构与谁更为接近,学术界也还在讨论,但是我个人也没有找到认为其属于吴语的学术文献,而且如我在上一段所言的那样,即使将来有人提出新观点,证明了利玛窦所学习的汉语正是吴语的祖语,也显然不能由此推出明代北京方言的情况。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在满族贵族统治中原以后,满语与汉语发生了一定的语言接触,确实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汉语语言学界也普遍承认现在的北京官话音系曾受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共同影响。关于满语对汉语影响的程度,学术界也一直在争议,这里只介绍语言学界最主流的看法。大部分相关领域的学者认为,满语对汉语的影响,远远小于汉语对满语的影响。在清代汉语,特别是清代的北京方言中,确实一度收入了一些满语词汇,但是现在学术界公认的由满语传入汉语的词汇当中,除“沙琪玛”一词以外,其余均已基本在现代汉语普通话或北京方言的日常口语中消失(但有个别与宫廷或官制有关的词,如“格格”、“额娘”等,在影视剧的帮助下,在口语中有极少的、戏谑化的复活)。主流学术界几乎没有确认满语对现代汉语普通话或北京官话有什么明显的影响。

而该文中所论及的满式汉语形成的过程,部分来自个别学者的个人观点,部分则完全是作者本人的臆断。其中有的错误仅凭常识即可判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寻找,这里我仅举其中一处试图为其论调寻找语言学论据的明显错误为例。

作者称“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然而实际上《康熙字典》上的注音大部分都明确标注采自从唐宋到明代的一些古代韵书,此外也标注参考了一些其它古代注音材料,而编者自己填补的“直音”也是从这些古代音韵材料的反切注音之中切出来的,它们根本不反映清代汉语的实际面貌。这个问题对于汉语历史语言学而言只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所有使用过《康熙字典》,或阅读过《康熙字典》的凡例的人,也都很容易对此有所体会。而该文的作者想当然地以为《康熙字典》和今天的字典一样记录着辞书编纂时的语音,进而想象它的记音已“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这完全是作者脑洞大开,信口开河的想象之词,与该书的实际情况完全对不上。

视频为用郑张尚芳所构拟的中古汉语拟音朗读的《将进酒》。《康熙字典》中大量引用的便是中古汉语的唐宋音系。它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及汉语支的其它任何现存语言或方言,都谈不上“接近”。

“蹩脚”的语言与正统的语言

该文不仅仅对想象中的满语对汉语的“污染”有所不甘,甚至在最后还算起了东晋以来北方的汉语及方言受到北方各种民族语言影响的总账。这种论调背后最基本的逻辑就在于,如果一种语言受到了其它语言的强烈影响,它便是不纯洁的,是蹩脚的。而这种论调,正是该文最大的问题。

实际上,语言接触和语言的互相影响本来就是语言发展中一种普遍而必然的现象,除了极个别的处在孤岛等极端地理环境中的民族使用的语言以外,其它所有语言均与周围的语言存在着持久而广泛的语言接触,也受到了来自有接触的语言的强烈的影响。古代汉语在北方受着来自北方各民族语言影响的同时,在南方也受着来自古苗瑶语、古侗台语的深刻影响。比如后来演化出的粤语中“想上果壳?你掉个节操先!”这种把副词放在动词之后的语法习惯,便非常有可能是从古侗台语中借鉴而来的。

总体上看,外语对汉语的影响是相当广泛、深刻的。仅从词汇角度来讲,现代汉语中,从“社会”、“经济”、“民主”、“科学”,到“病毒”、“进化”、“分子”、“量子”,有成千上万个常用词都是典型的外语借词。甚至我们只看“普通话的真相”这六个字的话,“普通”一词表common的义项可能来自日语;“普通话”这个不太符合汉语习惯的词明显是对英语“common language”的直译;而“真相”一词最初也是从古代西域语言传写的佛教文献中译出的。而这种受到来自外语的巨大影响的情况正是语言发展中的正常状况,非此才是“天方夜谭”。如果受了其它语言的影响就是“蹩脚”,那么现在世界上所有主要自然语言和方言便无一不是彻头彻尾的“蹩脚”语言了。只有已经死亡的语言才会一成不变、永远“正统”,汉语的演变、发展恰恰是其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今天,总能见到有些人在惋惜中国的语言、制度、风俗、道德等等的事不师古,做着回到传说中过去曾有过的美好时代的无聊且无望的春秋大梦;又有些人则在标榜自己的语音是“正宗的华夏之音”、自己的习惯是正统的华夏之俗的老字号,为“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而沾沾自喜。然而,学术的发展早已把有些人一厢情愿非要相信的上古之美拆得一干二净,日新月异的时代也不会为了谁的畏葸不前而谦让其一分一毫。只有今天乏善可陈,明天更杳无希望的民族才真的需要为谁更传统、保守争得不可开交。(编辑:球藻怪)

参考文献:

  1. http://www.xinfajia.net/12337.html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7%8E%9B%E7%AA%A6
  3. 陆志韦.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所记的音[J]. 燕京学报, 1947, 33.
  4. 鲁国尧. 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 1985, (4):47-52.
  5. 麦耘, 朱晓农. 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话的基础[J]. 语言科学, 2012, 11(4):337-358.
  6. 王力. 汉语语音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7. 罗常培. 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J].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30: 267-267.
  8. 季永海. 关于满式汉语——与赵杰先生商榷[J]. 民族语文, 2004, (5):43-49.
  9. 唐作藩. 普通话语音史话[M]. 语文出版社, 2000.

文章题图:takungpao.com

 
The End

发布于2015-05-2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清洁工

中文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