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吃货”,你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个暴饮暴食的胖子形象?该改变观念啦!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实验室(Cornell University Food and Brand Lab)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跟那些在吃方面相对墨守成规的人比起来,那些敢于在美食界冒险、奔走于各种奇葩料理间的“真·吃货”们,其实常常有着相对更苗条的身材。
木下佑香也许是目前网络上最著名的“吃货”之一了,她同时也是令人惊诧不已的大胃王。图片来源:u-motion.me
在这项最近发表于《肥胖》的研究中,研究者对来自全美的501名年轻女性(平均年龄26.8,平均BMI为25.96)进行了调查,试图比较“吃货”与“非吃货”在饮食习惯和结果上的差异。
怎么才算是一个“吃货”呢?一千个人也许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具体到这项研究中,“吃货”是以是否喜爱新奇食物作为判断指标。要判断受访者是否是真吃货,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以下哪些食物,你尝试过至少两次?如果你选中超过一半的选项,那么恭喜你!
- 羽衣甘蓝
- 面筋
- 藜麦(南美洲高地特有的藜亚科植物)
- 海藻
- 豆芽
- 牛舌
- 鳗鱼
- 鹌鹑蛋
- 兔肉
- 泡菜
- 丹贝(根霉属真菌发酵脱皮大豆制成的白色饼状食物)
- 鹿肉
- 波伦塔(把玉米淀粉煮制而成的糊状食物)
- 肝脏
- 生蚝
- 猪肚
当然,请千万注意,这个研究的调查对象,可都是美国人。(编者注:如果要在中国做这个调查,天知道食物列表得长到什么程度……)
在经过筛选“吃货”的考验之后,受访者还需要提供身高和体重,以计算BMI值。另外,受访者还会被问到对自己现在体重的满意程度。在后续的问卷中,研究者还调查了这些女士们对新奇食物的理解、新食物在哪些方面对她们来说是重要的,以及她们对卡路里的关注度、运动习惯、社交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等。
猎奇食物之藜麦。图片来源:Shizhao/commons.wikimedia.org
研究者发现,跟那些没尝过那么多稀奇古怪食物的被试们比起来,“吃货”们的BMI值显著较低,也普遍认为自己的饮食搭配更加健康合理,同时平时也更爱运动。
此外,这些对新食物充满好奇的吃货们,通常并不担心准备食物,也不会太看重价格——她们更在意吃到的东西是否健康,口感是否能得到满足。文章的第一作者劳拉·拉蒂默(Lara Latimer)还提到,这些真正的吃货更喜欢自己做饭,也更乐意与她们的朋友们共进晚餐。有资料显示,在家做饭通常与较低的BMI值相关,并且可能增加人们对健康食物的摄取。先前也有研究指出,在和朋友或家人一起吃饭时,人们会吃得少些。这样的习惯,可能使吃货们得以尽可能地尝鲜而又不影响身材。
猎奇食物之丹贝。图片来源:Sentausa/commons.wikimedia.org
相比之下,“非吃货”组的被试相对更关心一个食物的外在包装是否精美;更在意某种新奇的食物是否被一些名人尝试过。要驱动这样的姑娘们向“真吃货”进发,跳出既有的餐谱,食物供应商也许能在市场营销上下点功夫。
当然,这项研究也存有一定的不足。首先,通过询问测试者是否尝试过某种特定的食物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真吃货”。作者也指出,问卷中所包含的新奇食物,大都是营养丰富、相对健康的食物。如果在那些高能量的食物(新奇口味的薯片、不同类型的冰淇淋)进行选择,选出来喜爱尝鲜的参与者就不一定普遍有较低的BMI值了。
猎奇食物之波伦塔(黄)。图片来源:J.P.Lon/commons.wikimedia.org
不过尽管如此,这些发现还是为那些试图减重或保持身材的人,尤其是女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做一个尝试更多样食物的真吃货。由于人们天性对“剥夺”的感觉远远强于“赋予”,单纯通过完全限制不健康的食物(例如高热量、高脂肪类食物)来控制体重可能会造成一种压迫感,乃至使节食者产生更严重的剥脱厌恶(loss aversion)。
文章通讯作者布莱恩·万辛克表示,与其苦守一种无趣的沙拉,不如加点新的东西。“这些结果对节食者而言有重要意义。提高人们的尝鲜意识,也许既能帮助他们保持身材,又不用被严格的菜谱所限制。”
布莱恩·万辛克拿着不同国家的不同食物。图片来源:foodpsychology.cornell.edu
(编辑:Calo)
参考文献:
- Latimer, Lara A., Lizzy Pope, and Brian Wansink. "Food Neophiles: Profiling the Adventurous Eater." Latimer LA, Pope EF, & Wansink, B.(accepted 21 April 2015). Food Neophiles: Profiling the Adventurous Eater. Obe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