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
需用时 03:25
自我妨碍:“我就是没努力而已,要是……”

据说每个人在念书时,身边都有这样一位同学:大考来临,所有人都埋头苦读,惶惶不可终日,这位老兄却气定神闲,或奋战于球场,或熬夜于网吧,唯独不看一眼书本,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如果他最后轻松拿下了全班第一,这就是一个学霸碾压学渣的故事。不过很可惜,真实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他考得并不好,甚至可能难逃挂科的命运。不过,面对这样的结果,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懒得努力准备而已,要是肯下功夫,成绩肯定比现在强多了!”

这段假想的描述很熟悉吧?也许你自己就做过类似的事。不必奇怪,也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因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心理学家称其为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

主动放弃努力,甚至故意为成功设置障碍,失败时就有了借口:这并不是因为我能力差。图片来源: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主动为自己制造障碍

所谓自我妨碍,是指一个人在面临某种重要的任务时,为了避免表现不佳带来负面影响,故意采取行动来为自己制造障碍。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伯格拉斯(Steven Berglas)和琼斯(Edward E. Jones)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首次展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1]。他们将大学生随机分入两组,让他们完成智力测验,其中一组的问题难度根据被试的回答情况作调整,使其能答对大多数问题,另一组则大部分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随后,两组被试都被告知,他们得到了“到目前为止最高的分数之一”。这种操作会使前一组被试的成功看起来是由自身决定的,后一组的成功则看起来是运气造成的。

接下来,研究人员告诉被试,他们将接受第二组测验,这一次计分将更严格(隐含的涵义是,不太可能再凭运气取得成功),而在此之前,他们可以从两种药物中选择一种服用,其中一种可以提高智力测验的表现,另一种则会降低表现。结果显示,“偶然成功”组的被试相比于“真实成功”组,更倾向于选择服用降低表现的药物;换句话说,他们认为此前的成功来自于偶然因素,自己在接下来很有可能遭遇失败,于是便选择主动为自己接下来的表现制造障碍。

在伯格拉斯和琼斯的实验中,自我妨碍行为主要出现在男性被试身上,不过后来的研究表明,女性同样会有类似的行为倾向,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学业考试、体育比赛还是商业领域,只要涉及到评价性的任务,都能观察到自我妨碍行为的存在。在这些情境中,正常的思路似乎应该是全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但是总能看到一些人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干扰自己的表现,如刻意不尽全力、拖延,乃至饮酒、药物滥用。

斯洛文尼亚当代视觉艺术家Vesna Bukovec在2011年创作了一组题为“How to fail successfully”的画作,以夸张的形式展示了自我妨碍者的做法。图片来源:www.vesna-bukovec.net

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

为什么自我妨碍者要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他们真正恐惧的,其实是一种想象中的归因困境:也许是因为缺乏长期基础(例如平时就没好好学习),也许是因为赶鸭子上架(例如被硬拉去参加一项竞争激烈的比赛),他们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失败。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应该如何解释呢?大多数人不太愿意将失败归结为自身原因,于是他们便故意制造出一些外部障碍,这样,当失败不可避免地到来时,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其归结到外部因素上。

在自我妨碍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两方面的动机考虑。一个是自我保护:将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不足,会威胁到自我形象,而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求;对失败做外部归因,可以保护自尊,让我们感觉好受些。另一个动机是印象管理:我们希望保存颜面,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希望别人将我们的失败归结为能力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我妨碍也是一种操纵给他人留下的印象的策略。

在未来注定要失败的情况下,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是自我妨碍者维护自尊、保存颜面的方法。图片来源:www.decadirect.org

制造障碍不如直面问题

那么,自我妨碍真能达到上述效果吗?从现有的研究证据来看,自我妨碍确实能带来一些短期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并不能抵消其负面影响。在自我保护方面,自我妨碍确实可以缓冲失败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人在经历失败后自我感觉好一些[2];不过,要想完全欺骗自己是很难的,大部分自我妨碍者心里其实也清楚,所谓的外部因素不过是一种借口,他们也会使用“懒惰”、“没出息”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3]。在印象管理方面,有研究表明,对于自我妨碍者的失败,旁观者确实更少将其归结为内部能力的因素[4];但是,如果被问及是否愿意与自我妨碍者合作,更多的人却会给出否定的回答[5]——无论能力高低,一个情愿主动给自己制造障碍的人,都是不太令人放心的。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习惯性的自我妨碍是一种不良的行为模式,这样的人健康水平更差,更不幸福,负面情绪症状更多[6]。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这种倾向,可以尝试更加积极主动地直面问题,并转变心态,将失败视为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未来表现的契机——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想象中的努力只能用来自我麻醉。(编辑:odette)

参考资料

  1. Berglas, S., & Jones, E. E. (1978). 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 405–417.
  2. Feick, D. L., & Rhodewalt, F. (1997).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self-handicapping: Discounting, augment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of self-esteem.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1, 147–163.
  3. Covington, M. V. (1992). Making the grade: A self-worth 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refor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Hirt, E. R., McCrea, S. M., & Boris, H. I. (2003). “I know you self-handicapped last exam”: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actions to self-handicap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177–193.
  5. Luginbuhl, J., & Palmer, R. (1991). Impression management aspects of self-handicapp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7, 655–662.
  6. Zuckerman, M., & Tsai, F. F. (2005). Costs of self-handicap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2), 411–442.

题图来源:centres.smu.edu.sg

The End

发布于2015-08-0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沉默的马大爷

富有激情的心理学工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