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学术出版史上,开放获取(Open Access)无疑是影响重大的传播运动之一。致力于广泛传播科学研究成果,开放获取已成为学术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就曾在2014年5月分别发表声明,实施强制开放获取政策。
2008年,为了纪念项影响深远的运动, 10月14日被定为“开放获取日”。这个结果节日在一年后拓展成一个活动周,即“国际开放获取周”(Open Access Week)。2015年开放获取周的主题是“开放合作”(Open for Collaboration)。
为了庆祝今年的国际开放获取周,全球第一家开放获取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旗下的BioMed Central出版社昨天(10月20日)在北京举办了“施普林格·自然开放研究日”主题活动。今天(10月21日),自然出版集团也在上海开展这一活动,与当地的科研人员探讨从开放获取到开放研究的发展趋势。
借此活动,出版社希望一方面能与中国科研人员进行学术出版的深入讨论,另一方面则更好地去了解中国作者的需求,从而完善作者服务。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珺致开幕词,指出开放获取正朝着开放研究的方向发展。图片来源:施普林格·自然
北京的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研究机构及各大医院的100多位知名学者、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
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开放获取的倡导者张晓林博士指出,中国已进入科技信息开放获取大国,创新资源的公共共享将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他还倡议从政策完善、坚持绿色开放获取、支持开放获取出版等方面来应对发展中的挑战。
活动现场的一百多名知名学者、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图片来源:施普林格·自然
然而,随着开放获取出版越来越受国际科学界青睐,部分利益集团通过不正当手段操控同行评审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违背了出版伦理与学术诚信的行为,使完善、优化开放获取的需求变得更为急迫。
对此,BioMed Central编辑总监卡洛琳·布莱克(Caroline Black)和高级编辑伊丽莎白·莫伊兰(Elizabeth Moylan)分别就出版伦理和同行评审等话题发表演讲,并且明确了编辑、出版社、科研机构在处理这些问题中的角色。在演讲中,布莱克介绍了如何辨别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并揭示了“掠夺式”开放获取出版商的特征。
为了提高人们对开放获取出版的信任,业内已经成立了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商协会(OASPA)提倡出版最佳实践和伦理标准,其成员都满足了学术诚信等方面的严格标准。相信随着开放获取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一出版形式将给科学进步带来更多益处。
(编辑:C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