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W/编译)1997年,韩国西南部的医生开始提供旨在诊断早期甲状腺癌的超声波检查。消息传了出去,很快,邻近地区的医生都开始提供这项服务。最终,这项检查传播到了全国,还搭上了一个筛查其他癌症的政府项目的顺风车。数十万人以折合30-50美元的价格接受了甲状腺癌测试。
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在全国范围内不断飙升,从1999年的每10万人5例,上升到了2011年的每10万人70例。在这些被诊断出早期甲状腺癌的患者中,三分之二都摘除了甲状腺,并接受了终身的药物治疗,而这两者本身都有风险。
人们会期待,像这样花费不菲、覆盖广泛的公共卫生项目能拯救生命。但这个项目并没有。现在,甲状腺癌成了韩国最常检出的癌症类型,但死于甲状腺癌的人数却毫无变化,维持在每十万人中大约一人的水平。甚至,在2014年,当韩国国内的一些医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建议停止甲状腺癌筛查时,韩国甲状腺协会(一个由内分泌学家和甲状腺外科医生组成的职业协会)仍然坚决主张筛查和治疗是基本的人权。
在韩国,以及全球各地,人们都对“任何类型的癌症作出早期诊断都能拯救生命”这一点深信不疑。关于人类生理和行为的观念会在人群(包括科学家)中持续流传,就算科学证据表明这些观念其实是错误的;人们对癌症筛查的盲目信任就是一个例子。“科学家们会认为,他们的立场足够客观,不可能相信迷思这种有着民间传说色彩的东西。”尼古拉斯•斯必泽(Nicholas Spitzer)这样说,他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维理心智与脑研究所的主任。但科学家其实是会的。
这些迷思往往萌芽于事实的种子。的确,对某些类型的癌症来说,早期诊断能够挽救生命;并在人类的欲望或忧虑——比如对死亡的恐惧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但这些迷思却能对人类造成危害,比如驱使人们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或购买效果未经证明的产品。它们还会干扰科学家、独占项目资金,阻碍真正有前景的科研项目,甚至使这些项目无法开展。而且消除迷思也绝非易事。
科学家们应该致力于让现有的迷思名声扫地,但也有责任阻止新的迷思产生;保罗•霍华德-琼斯(Paul Howard-Jones)这样认为。他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神经科学和教育学。他说:“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理解迷思一开始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为什么如此盛行、为什么如此不屈不挠。”
科学家大战迷思。图片来源:Ryan Snook
一些危险的迷思曝光率很高:疫苗会导致自闭症,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不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但许多其他类型的迷思同样挥之不去,危害人类、耗费金钱、给科学工作添乱——或者仅仅让科学家感觉难受。在下文中,《自然》杂志探究了五个阴魂不散的迷思的由来,以及它们引发的回响。
迷思一:对癌症进行筛查就能挽救生命
对特定癌症,比如肺癌、宫颈癌和结肠癌有风险的部分人群来说,常规筛查可能是有益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筛查都有效果。但一些病人和医生仍然坚决捍卫那些无效的筛查。
癌症早期诊断能拯救生命的信条滥觞于20世纪初,在那时,医生们认识到,在发现肿瘤、并且症状刚刚开始出现时治疗效果最好。下一步,符合逻辑的做法便是假定肿瘤发现的越早,病人的生存几率就越高。美国癌症协会的首席医学官欧提斯•布劳利(Otis Brawley)说:“从小时候起,我们就被教导治疗癌症的方法是早发现、早切除。”
但来自大规模随机试验的证据表明,对诸如甲状腺癌、前列腺和乳腺癌这样的癌症来说,早期诊断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是病人的救星。举例来说,考科蓝合作组织对五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总共涉及341342名病人)的回顾显示,筛查并不会显著减少前列腺癌造成的死亡。
“人们似乎认为,在所谓的早期诊断出癌症这件事本身就是有利的。但事情完全不是这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安东尼•米勒(Anthony Miller)解释道。米勒是加拿大国家乳腺癌筛查研究的主管,这场研究历时25年,有89835名40到59岁之间的女性参与其中。研究发现,每年接受乳腺钼靶检查并不会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与此同时,过于频繁的早期诊断对健康还有许多不利影响。许多癌症的发展十分缓慢,如果不予理会,并不会对人造成危害。因此,人们反而因为早期诊断而接受了不必要的甲状腺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和前列腺切除术。在总人群层面上,早期诊断的收益(挽救的生命)并没有超过风险(因此失去的生命、以及被不必要的治疗干扰的人生)。
但诊断出癌症、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的病人很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命被救了回来,这些人的个人经历让有关早期诊断的误解得以存续下来。此外,肿瘤学家们还常常争辩到底什么年龄、有什么其他风险因素的人们才会从常规筛查中获益。
据布劳利说,在筛查测试上投入如此之多的关注,对癌症研究是有不利影响的:“对乳腺癌来说,我们花了大把的时间争论到底应该从40岁起,还是从50岁起接受筛查,但却没有关注我们还需要更好的检测方式这一事实。”比如能发现发展快速的肿瘤,而不是发展缓慢的肿瘤的检测。此外,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流行病学家约翰•伊欧安尼蒂斯(John Ioannidis)还认为,现有的诊断方式也应该接受严格的检验,以证明它们真的能挽救生命。他在2015年报道说,对于19种主要疾病而言,几乎没有几种筛查测试能真的降低死亡率。
改变人们的行为将会是十分困难的。吉尔伯特•威尔士(Gilbert Welch)是新罕布什尔州黎巴嫩市达特茅斯卫生政策和临床实践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认为,人们宁可被要求每隔几年做一次迅速的检测,也不愿听到要靠注意饮食、加强锻炼来预防癌症。“对医生和病人来说,筛查成了一种捷径,好让他们认为自己在做对健康有所裨益的事,但人们罹患癌症的风险并没有丝毫改变。”
迷思二:抗氧化剂好,自由基坏
1945年12月,化学家德翰•哈曼(Denham Harman)的妻子建议他读一读《女士家庭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明天你可能就更年轻了”。这篇文章激起了他对衰老的兴趣。几年后,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员,哈曼突然“灵光一现”,提出衰老是自由基造成的——一种作为新陈代谢的副产品在身体中积累,会导致细胞损伤的活性分子。
科学家们纷纷对自由基导致衰老的理论,以及其推论——即中和自由基的分子抗氧化剂对人体有益——表示支持。到了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都开始服用抗氧化剂补充剂,比如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生物学家西格弗里德•赫基米(Siegfried Hekimi)说,这是“少数进入公众视野的科学理论之一:万有引力,相对论,再加上一个自由基导致衰老,所以人需要抗氧化剂”。
但在21世纪初,试图在这一理论之上继续开展研究的科学家遇到了令人困惑的结果:经过基因改造、会产生过量自由基的老鼠和正常老鼠活的一样长,而经过改造、会产生过量抗氧化剂的老鼠寿命也并不比正常老鼠更长。这是一系列负面结果中的第一个,而且在一开始,这个结果很难找到发表的渠道。伦敦大学学院的大卫•杰姆斯(David Gems)表示,自由基理论“就像是我们在试图杀死的怪兽,我们不停地对它开火,但它就是不死。”杰姆斯从2003年起开始发表自己得出的负面结果。接着,一项在人类身上进行的研究发现,抗氧化剂补充剂会使得体育锻炼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项研究发现抗氧化剂补充剂与更高的死亡率有关。
但上述结果都没有放缓全球抗氧化剂市场,而这一市场包括从食物和饮料,到牲畜饲料添加剂在内的一系列产品。人们预计,其产值将会从2013年的21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31亿美元。“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杰姆斯说,“氧化和衰老有关的概念之所以经久不息,就是因为这些以此牟利的人在背后助长它。”
用抗氧化剂来抵抗衰老,这事儿并不靠谱。图片来源: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今天,大多数研究衰老的学者都同意自由基会造成细胞损伤,但这似乎是人体对压力反应的一个正常部分。然而,有关衰老的研究还是浪费了时间和资源,而且,据迈克尔•里斯道(Michael Ristow),一位供职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新陈代谢领域的学者所说,自由基导致衰老的观念还在阻碍人们发表有关自由基可能益处的论文。他说:“在抽屉和硬盘里,躺着大量支持自由基可能有益的证据,但人们还是不会把他们拿出来。这是个大问题。”
一些研究人员还开始质疑更广义的假设——分子损伤,无论什么类型,真的会导致衰老吗?杰姆斯说,“这整个观念应不应该被完全抛弃还是个问号。”但问题在于,“人们不知道接下来的前进方向在哪里。”
迷思三:人类的大脑特别大
人脑认知能力非同一般,常常被认为是脑演化的巅峰。人脑的优势常常被归功于其超常的尺寸(相较于人体其他部位),以及神经元和辅助其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密度。
然而,上述种种都不是真的。神经科学家洛丽•马里诺(Lori Marino)说:“我们刻意挑选出了让人类占据上风的数字。” 她供职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的艾默里大学。和体型相似的动物比起来,人类的大脑是它们的七倍大,但老鼠和海豚也拥有同样的比例,一些鸟类的大脑比例甚至更大。
切特•舍伍德(Chet Sherwood)说:“人类的脑符合比例放大法则。我们拥有一个按正常比例放大的灵长类脑。”他是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甚至连细胞数量都被夸大了:论文、评论文章和教科书常常声称人类的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更精确的量度显示,这个数字更接近860亿。这听起来像是个四舍五入的错误,但140亿神经元已经大致相当于两只猕猴的脑了。
人脑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脑的不同来自其他方面:智人演化出了大面积的新皮质——参与思维和语言这类功能的那部分脑;此外,还有人脑其他部分的神经结构和功能所发生的独特改变。
舍伍德认为,这个迷思——也就是人脑独一无二,原因是神经元数量特别多,这对神经科学研究是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其他可能的区别就很少得到研究。据他指出,这些区别还包括能量代谢,脑细胞发育的速率,以及神经元的长距离连接能力等等。他说:“在这些地方,你都能找到人类的与众不同之处,但这些地方似乎都与神经元的总数没有太大关系。”
神经科学界已经开始探索这些可能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人类连接组项目,以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蓝脑计划正试图从连接方式,而非大小的角度来理解人脑的功能。
迷思四:用喜欢的方式学,学得更好
人们还把其他神秘品质归在了大小非常的人脑上。其中一个迷思,就是如果教学方式符合每个人各自的偏好类型,效果最好。举例来说,人们一般认为,“言语学习者”用口头授课的方式会学得更好,而“视觉学习者”通过图解和其他图表汲取信息更为有效。
这个迷思有两个地方说对了:许多人对获得信息的方式都有偏好,证据显示教师在以多感官方式呈现信息时教学效果最好。再加上人们的学习欲、以及被视为独一无二的欲望,制造迷思的条件就齐备了。
霍华德-琼斯说:“学习方式论具备了成为迷思的一切条件:事实的种子,情感偏见和一厢情愿的妄想。”但就像糖果、色情片和电视节目一样,“你喜欢的并不一定是对你好的,或者适合你的。”荷兰开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保罗•克施纳(Paul Kirschner)这样说道。
2008年,四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审阅了支持和证伪学习方式论的科学证据。只有几项研究严格地检验了这一观点,而其中大多数都表明,用人们偏好的方式教学对他/她的学习并无裨益。其中一项研究的作者写道:“学习方式论极其流行,而有关其效用的可信证据却付之阙如,在我们看来,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十分惊人,而且令人不安。”
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学习方法论似乎并不奏效。图片来源: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然而,生产有关学习方式的书籍和检测方式是个有利可图的营生,这也没能阻止它继续盛行。科学家们也助长了这一迷思,在过去5年中,有360多篇论文引用了学习方法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梅耶(Richard Mayer)表示:“有许多研究者仍然抱定这个观点不放,特别是那些设计出将人们分类的问卷和调查的人们。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在过去几十年中,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显示,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的确存在,其中包括让学生总结、或对自己解释概念。而且,看起来几乎所有人(除了有学习障碍的人群外)都在图文结合,而不是单独使用图片或文字时学得更好。
然而,对学习方式的迷思使得这些有证据支持的方法很难进入课堂。举例来说,当霍华德-琼斯对教师们演说,让他们抛弃学习方式的迷思时,他们往往都不怎么喜欢他宣讲的内容。“他们一脸幻灭。教师们在这些观念上投入了希望、时间和精力,”他说,“接着,他们就对科学能改善学习和教学这一点彻底失去了兴趣。”
迷思五:人口正以指数增长
从1798年起,关于人口过多的恐惧就开始出现了,当时,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牧师预测,不经约束的人口指数增长将会导致饥荒与贫穷。
但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人口研究员乔尔·科恩(Joel Cohen)说,人口未曾、目前也不呈指数增长,并且将来也不太有呈指数增长的可能性。现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率只有1965年前的一半。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3亿人口,到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会达到97亿。然而,长久以来一直有人相信,人口增长的速率会导致某种世界末日。比如知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巴特利特(Albert Bartlett),他自1969年至今做过1700多场演讲,都是有关人口指数增长及其严重后果的。
而且全世界人口也有充足的食物。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说法,全球食物生产的速度大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仅仅是种植谷物提供的卡路里,就能够喂饱一百亿到一百二十亿人。然而,饥饿和营养不良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存在。科恩说,这是由于55%的食物都被用来喂养牲畜、制造燃料和其他材料,或者被浪费了。剩余的粮食也没有被平均分配,富人能获得大量食物,但穷人所得很少。与之类似的是水资源,从全球角度来说它并不稀缺,但有12亿人住在缺水的地区。
“人口过多实际上并不是人口过多的问题。它是一个贫困问题。”尼古拉斯· 埃伯施塔特(Nicholas Eberstadt)说到。他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一名人口学家,这家机构是一个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保守派智囊团。然而,他认为,社会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并没有解释贫穷为何存在,以及如何可持续地维持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这一问题,而是各说各话地辩论人口过多的定义和原因。
科恩补充道:“就算是了解这一事实的人,也将其作为不关注目前已有问题的借口。”他所指的是偏向富人的经济系统这一例子。
就像本文的其他被访者一样,科恩对于消除人口过多和其他广为存在的迷思(见“长期存在的迷思”部分)并不抱有希望,但他也同意尝试,阻止错误观念继续形成是值得的。许多迷思的产生,是由于一位研究者在另一位研究者范围较小的结论基础上过度外推,就像自由基的情况那样。这种情况被斯必泽称为“阐释蔓生”,会导致难以消除的错误观念。斯必泽认为,要防止这种情形发生,“可以通过确保每个推论都经过证实,不超出已有的数据。” 霍华德-琼斯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加强沟通。科学家在交流想法时应当有效,避免出现过度简化、被压缩过的信息。
番外:哪些医疗领域的迷思最烦人?
《自然》调查了医生和科学家,询问他们觉得哪些医疗领域的迷思最烦人。结果如下:
-
疫苗导致自闭。
事实:虽然一些风险的确与疫苗有关,但“疫苗与神经障碍有关系”这一点已经被反复批驳过了。
-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机制是已知的。
事实:虽然扑热息痛被广泛使用,但它(以及其他一些常用药)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人们只有一点蛛丝马迹。
-
大脑与免疫系统是隔开的。
事实:人脑有自己的免疫细胞,最近,人们还发现一套将脑和人体免疫系统连接起来的淋巴系统。
-
顺势疗法有用。
事实:并没有。(编辑:Stella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