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7
需用时 04:39
如何科学地编个“污段子”?

在这个人人都是段子手的年代,就连“嘿嘿嘿”三个字都变得无法直视。就在别的应用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忙着剖析人们的日常对话探讨人物关系之时,有这么一位名叫哈威·萨科斯(Harvey Sacks)的语言学家写了一篇论文。

他认为这篇论文不应该仅仅是一个“黄段子去污计划” (A Detoxification Program for Dirty Jokes),因为黄段子和一个普通的故事一样,值得被从学术层面上客观地分析。黄段子传达的信息并不局限于与“污”有关的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它的结构和模式是非常有趣并也值得研究的。

如果你想理直气壮地用学术的口吻为你亲爱的小伙伴“去污”,那么读一读下文或许对你有一些帮助。

手把手教你如何通向一个没有黄段子的世界!但是,像图中这样去污是不行的哦。图片来源:SOX

一个污污的例子

那么我们先来(严肃地)读一读这个在论文里被当做教学范例,并剖析得十分彻底的黄段子,咳咳(严肃脸)。

“从前,有三姐妹,她们嫁给了三兄弟。在他们的新婚之夜,他们的妈妈也没闲着,悄悄地在他们各自的房门外偷听。她走到第一间屋子门口,里面传来“啊哦哦-哦哦哦-哦哦哦~~~~”的声音(咳咳);第二间屋子里则是“HHHOHHhhh”的声音(自行脑补吧我不知道怎么写)的声音;然而第三间房里一片寂静,妈妈站在屋外等了25分钟,什么也没听见。第二天早上,她问大女儿,你昨天为什么一直“啊啊啊啊”?,大女儿说,妈妈我很痒。她问二女儿,你为什么尖叫呢?二女儿说,妈妈我疼。她问三女儿,你昨天咋不出声儿呢?三女儿说,妈妈你告诉我嘴里有东西的时候说话是不礼貌的表现。”

故事就是这样嗯。请依旧保持严肃!萨科斯认为,这个段子完美地继承了一种模板化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有次序地组织事件。

怎么设计段子的结构?

时间顺序很好理解:故事从新婚之夜开始,直到第二天早上结束,按照正常的时间发展。

有次序地组织事件在于,事件可能是同时发生的,但要为其创造先后次序。新婚之夜三个女儿的三间房里的“某些活动”是同时在进行,但是读者是从母亲的角度来依次了解到三间房里的情况的,也就是说,这个顺序是讲故事的人自主创造的。

事件的顺序非常之重要,有次序的叙述模式成功地为听者制造了一个悬念:为什么前两间房都有声音,第三件房没有呢?这样秩序性的叙述方式在先为读者制造出一种熟悉感之后,用一个结尾处的反转很自然地引起了听者的兴趣,让听者主动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讲故事的人也可以说,母亲先走到了第三间房前发现什么动静也没有,然后才走到另外两间房门口发现有声音。但这样讲述的话,便失去了叙述者希望达到的效果,把一个悬念在故事还没展开之前先抖给了读者。

费玉清著名的“嘿嘿嘿”段子。图片来源:kanfb.com

如何抖包袱?

在为我们成功制造了悬念之后,更重要的是解开这个悬念的过程。

在上面这个段子中,即为第二天早上母亲向三个女儿提问的过程。这个“翌日”的场景同样遵循了前文的秩序性,从大女儿到二女儿再到小女儿。同样,这个顺序也是讲故事的人人为决定的,以便在故事的最后才解开谜底。

每一个前文出现的事件,在最后的解疑过程中都有与之一一对应的部分。如果提前揭晓谜底,笑话便不具有可笑性。因此,一个段子的滑稽属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为决定的叙事顺序,把看似同时发生的事件经过有序的规划叙述出来以达到或惊喜或可笑的目的,才是一个成功的段子。

重复事件来三次

控制故事中事件的数量也是一个模式化地制造悬念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童话、寓言和神话,都至少有三个事件的反复,典型的比如《三只小猪》。甚至“嘿嘿嘿”的段子,也是很强调这个事件的数量的。

这种叙事模式之所以被广泛的使用,因为至少需要三个事件才能成功地制造一个悬念。如果只有两个女儿,有一个叫了,另一个没叫,我们就没法判断哪一种状态才是正常的。到底是有声儿正常呢?还是没声儿才是常态?概率可能是相同的。因此有三个事件的好处在于,两个出声的女儿自然成为了“大多数”,相比之下,那个没出声的女儿就成了“少数”,自然成为了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当然了,你会问,那为什么不把事件增加到四五六七呢?因为不需要。

首先听故事的人会觉得冗长;其次,如果“三”是能成功达到制造悬念效果的最小数字,在已达到故事效果的情况下,一个相对简短的笑话自然没有必要追求更多的铺垫。有了前两个事件的铺垫,最后的反常很轻松地打破了听众对于常态的期待,给了他们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随即达到制造笑点的目的。同样,在“嘿嘿嘿”的段子当中,听众也是在熟悉了前两个小事件之后,被主人公的第三次造访遭遇的事件打破了之前形成的模式化观点,从而达到了笑果。

重复三次的应用:“我是西兰花,我像树!”“我是核桃,我像脑!”“我是蘑菇,我讨厌这个游戏!!”

你得怎么讲段子?

一个好的段子是将一些并不会自然组合的事件组合起来,不过不用担心,听段子的人一般不会质疑段子的真实性,而是理所当然的将一个段子当做一个段子(就像“嘿嘿嘿”里没有人质疑为什么会有一只黑猩猩存在一样)。

这是因为,讲段子的叙述方式和一般的叙述方式不一样。

我们在讲述自身经历的时候,自然地会将自己代入为自身故事的主人公,整个事件便围绕自己而开展。当讲一个段子的时候,讲述者一般不会讲自己作为事件的参与者,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听者自然不会认为这是发生在讲述者身上的事件。而且,一个段子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并不需要特别的铺垫,可以以一种强硬的方式插入对话,比如“哎我想到一个笑话,我要讲给你听”,可以不需要叙述者为讲一个笑话做什么辩解。

更喜欢污段子?嘿嘿嘿

一个有点污的段子相比一个普通的段子,似乎被更多人喜欢。因为“污”的属性意味着一种禁忌,它暗示人们“悄悄地传播”,所以是不适合随便地讲给所有人听的。这种禁忌自然带来了别样的刺激,因而人们对于传播它反而增添了兴趣。

“污段子”的核心在于“类似形象”和“类似读音”的运用。“类似形象”往往要求联系一个在平常情况下和“污”似乎毫无关系的东西。比如上面的例子里,类似的形象就是“嘴里有东西”这个场景,当你适当地联系上下文以及发挥一下想象力,自然就能够理解了。而“类似读音”则是同音哽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一个段子的存在意义在于讲述者以正确的方式讲述,也需要聆听者成功get到其内涵,缺一不可。也许看到这里,你已经大概知道怎么样编一个好段子,乃至污段子了吧。如果你对“嘿嘿嘿”研究论文十分有兴趣,那就看看《如何科学地编污段子》这一篇论文的原文吧。(编辑:Jerrusalem)

本文由十五言的科学写作训练专栏“科学人的秘密发动机”孵化而成。欢迎科学写作同好加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Harvey Sacks, Some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of a Dirty Joke
The End

发布于2016-03-0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维西希图德

认知科学心理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