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2
需用时 05:45
美酒里的“致癌物”,怕不怕?

在《名贤集》里有这么一句话,叫作“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这就告诫人们,美酒虽美,但要限量。

酒里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另外还有杂醇油、醛类物质等成分,饮酒过量对于身体不利,但在美酒里还有一种物质也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物质暗藏在美酒之中,不仅仅会损害身体,更可能导致癌症,这也是倡导健康饮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种物质叫做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早在1943年就已经被证实,氨基甲酸乙酯具有致癌的作用,可导致肺癌、淋巴癌、肝癌和皮肤癌等疾病。

可悲而可怕的是,随后世界各国的研究者竟然在蒸馏酒(比如白兰地和威士忌)、酿造酒(比如葡萄酒和黄酒)以及酱油和面包等发酵饮料和食品中检测到了这种物质[1],可谓是“美酒里的致癌物”

这种物质,有多厉害?

来看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对它的分级。这个研究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官方癌症研究机构,自1971年以来就对900多个因素进行了评估,其中有400多个被确定为对人类致癌或者可能致癌。他们把将致癌的因素分为5大类4等级,即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可能不致癌四个级别,其中可能致癌级别又细分为A类和B类。而我们提到的氨基甲酸乙酯,也就是EC,在2007年4月10日,被该研究中心列为2A级别,和丙烯酰胺、无机铅化合物、氯毒素等致癌物质归为一类。

怎么就致癌了呢?

那么,氨基甲酸乙酯这种物质是怎么致癌的呢?在人体内,氨基甲酸乙酯能够快速被吸收,并经过三种途径代谢掉,其中有两种途径产生致癌的效果。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起码主要的代谢途径是个无毒害作用的过程。研究表明,90%以上的氨基甲酸乙酯是经过肝脏分解代谢的,最终转化为乙酸(食醋的主要成分)、氨和碳水化合物等等,这个过程是无毒害作用的途径[2-6]。

而另外的两种途径则具有致癌的作用,而这种致癌的作用主要基于细胞内遗传物质DNA结构的破坏,从而引起癌变。其一,0.5%的氨基甲酸乙酯会被氧化形成一种环氧化物,这种环氧化物在体内形成DNA加聚物,造成DNA双链的损坏,破坏DNA正常作用,从而导致细胞癌变;其二,0.1%氧化为N-羟基-氨基甲酸乙酯,同时生成过氧化氮,后者诱导铜离子调控的DNA碱基突变。

DNA双链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www.shutterstock.com

这东西是怎么跑到酒里来的?

氨基甲酸乙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涂料领域,那么它又是怎么进入我们的美酒中的呢?其实,它是食品在发酵过程中的伴随产物,不仅仅是美酒,在面包、酸奶等食物中都会存在,而且这种物质也是烟草叶及香烟的天然成分之一。

以葡萄酒为例。葡萄酒,在人们的心中,经常以健康的形象出现,但对于葡萄酒而言,同样存在氨基甲酸乙酯,这种物质的形成伴随葡萄酒从酿造到饮用的全部过程。氨基甲酸乙酯是由氨甲酰化合物和乙醇反应生成的。氨甲酰化合物,其实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尿液中含有的尿素,就是一种典型的氨甲酰化合物。氨甲酰化合物可随原料带入或由酿酒酵母的自身氮代谢生成。比如在葡萄生长的过程中,人们会为葡萄添加氮类肥料,或者在葡萄酒发酵的过程中,会为酵母添加氮类原料,都会使得发酵的葡萄酒中尿素含量增加,而且酵母本身也能够通过代谢产生尿素,这样在酿造过程中就会产生氨基甲酸乙酯。除此之外,即使在葡萄酒储存的过程中,乙醇和尿素形成氨基甲酸乙酯的反应仍然会继续,只不过此阶段形成的速度比较缓慢而已。

葡萄酒庄地窖。图片来源:www.shutterstock.com

葡萄酒属于酿造酒品类,而同样属于酿造酒类的中国黄酒,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尤其在于黄酒煎酒的工艺环节。“煎酒”这个名称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意思就是通过较高的温度,把酿造的生酒变成熟酒,才更易于黄酒的储存。黄酒的煎酒温度普遍在85℃~95℃,高温可以促进黄酒的稳定,促进黄酒的老熟和消除杂味从而改善酒质,但同时也会加速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

另外,对于蒸馏酒而言,如水果白兰地和白酒,氨基甲酸乙酯也存在于酒体之中。以白兰地为例,根据水果白兰地的酿造过程,可以将白兰地分为三个状态。首先,原料经过发酵后,但还未蒸馏的白兰地,叫作白兰地原料酒;而经过第一次蒸馏后的白兰地叫作粗馏白兰地;经过第二次蒸馏后,并选取中间部分流出的酒才叫做原白兰地。正因为蒸馏酒需要蒸馏,而氨基甲酸乙酯的沸点又较高,所以白兰地原料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进入原白兰地的含量并不多,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蒸馏过程中,由于酒体受到高温的作用,也会加快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

仿佛无处可逃,怎么办?

先让我们来看看限定标准。20世纪初,欧美各国就陆续制定了氨基甲酸乙酯的限定标准。比如1985年,加拿大就对各种类型酒进行了限定: 佐餐酒 30 μg/L、加强葡萄酒 100 μg/L、蒸馏酒 150 μg/L、日本清酒100μg/L。而美国则限定葡萄酒与加强葡萄酒分别不得超过15 μg/L和60 μg/L。2002年,氨基甲酸乙酯就已经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监控物质,并制定国际标准,规定其含量不得超过20μg/L。

国内有研究针对国内的葡萄酒,包括干红和干白,进行了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调查。数据表明[7],干红葡萄酒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平均17.90 μg /L,干白葡萄酒平均浓度为 11. 35 μg /L。可以看出,在样本数目有限的情况下,平均而言,国内葡萄酒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没有超过国际标准。

另外,2009 年,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刊物《食物安全焦点》上,曾公布了饮料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调查,结果显示[8],不论是从检测范围还是检测平均值,白酒都是所测酒种中除了啤酒和葡萄酒以外含量最低的酒种。

甘醇美酒,敬而远之

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技术中心主任徐岩教授曾说,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估了氨基甲酸乙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9],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每天摄入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在0.3mg以下都是安全的。对应上述的限定可以看出,安全范围还是很宽泛的。比如,以蒸馏酒为例,如果饮用的蒸馏酒符合标准的话,一个人一天喝2升,也就是4斤,只在氨基甲酸乙酯层面来衡量的话,是安全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加热饮用,加热的温度将直接决定了安全饮用的范围。

  觥筹交错之间,如何量力而行?图片来源:www.shutterstock.com

氨基甲酸乙酯是继黄曲霉毒素之后,在食品领域又一广受关注和重视的食品污染问题,食品和酿造行业在技术层面,采取了积极的改善和控制措施。比如,选育更为优良的发酵微生物,关键工艺的优化,以及脲酶的使用等等。尤其对于脲酶的使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国际葡萄酒组织、欧盟、美国 FDA 等也都允许脲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脲酶,是一种酶类,能够降解酒里的尿素,这样以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产生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途径,从而控制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不再剧增。另外,对于工艺层面,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证明,对于白兰地,中国白酒等酒种而言,其本身的“掐头去尾”的蒸酒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所谓“掐头去尾”,简单理解,就是在蒸酒的过程中,随着酒液的流出,人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酒头、中间部分和酒尾。在取酒的时候主要保留中间部分,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酒头中所含有的不良杂质。

不过,别忘了酒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其最主要的健康威胁也来自酒精的摄入。酒精不仅可以危害肝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它也与癌症的发生有关(这种相关性已经相当明确,酒精也被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一般建议成年男性一天摄入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女性不超过15克,孕妇、儿童和青少年都不应该饮酒。控制饮酒量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健康。

饮酒大大增加乳腺癌、肠癌、肝癌、口腔/喉癌及食管癌患病风险。图片来源:www.naturallifeenergy.com

而对于消费者自身而言,如果一定要饮酒,也应该在选购和饮用方面多加注意。对于自酿、自制的酒,应该理性对待,而对于陈年、陈酿的酒,也应该抱有科学的态度。自酿自制很可能在工艺上不过关,产生更多的氨基甲酸乙酯,并且还有可能没有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酒是陈的香”,话虽如此,但陈年贮存也是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因素之一。自己家里的酒在储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光、低温,尽量控制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条件,减缓形成过程。(编辑:ttyeflora)

题图来源:www.wikipedia.org

参考文献:

  1. De Stefani E, Boffetta P, Deneo-Pellegrini H, et al. Theeffect of smoking and drinking in oral and pharyngeal cancers: a case controlstudy in Uruguay[J]. Cancer Lett, 2007, 246 (1-2):282-289.
  2. Schlatter J,Lutz W K. The carcinogenic potential of ethylcarbamate(urethane): Risk assessment at human dietary exposure levels[J].FoodChemistry,1990,28(3):205-211.
  3. Jeong T C,Cha S W,Park J I,et al. Role of metabolism inethyl carbamate-induced suppression of antibody response to sheep erythrocytesin female BALB/C m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mmunopharmac,1995,17(12):1035-1044.
  4. Forkert P G,Lee R P.Metabolism of ethyl carbamate bypulmonary cytochrome P450 and carboxylesterase isozymes: Involvement of CYP2E1and hydrolase A[ 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1997,146(2):245-254.
  5. Guengerich F P. Cytochrome P450 oxidations in the generationof reactive electrophiles: Epoxidation and related reactions[ J].Archiyes of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2003,409(1):59-71.
  6. 夏艳秋,朱强,汪志君.谨防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危害[ J].酿酒,2004,31(3):51-53.
  7. 于英,李记明,沈志毅 等.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测定及酿造工艺对其含量的影响[ J].食品与工业发酵,2012,38(1),152-155.
  8. 邓绍平.氨基甲酸乙酯与酒类[J].食物安全焦点,2009,10(39):1-2.
  9. 魏桃英,陈理,张水娟.绍兴黄酒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与控制[J].中国酿造,2013,32(4):153-156.
The End

发布于2016-03-23,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李虓

酒类、食品类研究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