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0
需用时 03:10
别人在实验室养老鼠,这群科学家却在城市里抓起了耗子

在我们身边,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生活着一群行踪鬼祟的住客: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在下水道和垃圾场之间“刺溜刺溜”地穿行——没错,就是老鼠。

老鼠们相当不讨人喜欢,如果它们突然出现在人们视线中,随之而来的估计只有尖叫、拖鞋和扫把。一般人常对脏兮兮的老鼠唯恐避之不及,不过有一群科学家却是例外——他们的工作,就是想尽办法与这些神秘的城市居民们增进了解。

动画片里的Rémy很可爱,但现实中,恐怕没人能忍受老鼠闯进厨房。图片来自:《料理鼠王》

流浪耗子的研究难题

为啥要研究那些讨人嫌的城市“流浪耗子”?这主要是出于公共卫生方面的考虑,老鼠们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在实验室里,那些专为科研繁育的大鼠小鼠已经为科学家留下了非常多的研究数据,但是,总有些问题是它们无法解决的。只靠实验室研究没有办法掌握流浪耗子真实的活动规律,也没法知道它们正携带着哪些病原四处逃窜。

话虽这么说,但直到目前为止,有关城市野鼠的研究资料却十分匮乏。这并不是因为研究没有必要,也不是因为科学家不想研究,而是因为那些四处乱跑的耗子研究起来确实相当困难。

首先,如何找到它们就是个问题。老鼠们喜欢在没人看得见的地方活动,神出鬼没。而且,碍于面子,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报告自家有老鼠,更不用说那些一旦被发现闹鼠害就得支付高额罚金的商铺主人了。好不容易找到了老鼠,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要想收集样本,就得近距离接触这些很容易携带病原体的家伙,抓挠咬伤乃至粪便尿液,都可能造成疾病感染。

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就能成功采样,对耗子们进行病原体检测,但动态监测还是个更大的难题。监测野生动物可以用无线电遥测和GPS等技术,但这些技术放到城市老鼠身上并不好使——成本太高不说,无处不在的建筑和人工设施也会严重干扰信号的接收,影响数据质量。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一种常在人类居住地出没的常见老鼠。图片来自:empirepestcontrol.co.uk

守株待鼠

而这一次,霍夫斯特拉大学的研究者们给出了研究耗子的新方案:既然主动追踪不好做,那不如守株待兔,引诱耗子上门吧。

用什么来当诱饵呢,奶酪吗?不不,这可不是《猫和老鼠》。且不说老鼠是不是真爱吃奶酪,食物诱饵的效果本来就不够好,聪明的老鼠能够很快察觉食物和危险之间的联系,并在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陷阱时选择绕道而行。

食物诱饵?老鼠才不会一直上当呢。图片来自:《猫和老鼠》

事实上,研究者们选择了一样对老鼠颇有吸引力,但只会让人感到恶心的东西——实验室大鼠们使用过的、臭烘烘的脏垫料。这些脏垫料散发的气味中含有多种“信息素”,对老鼠们来说是重要的交流媒介。闻到信息素的老鼠会误以为有同类出没并上前查看,结果正落入了研究者的圈套。

和食物诱饵不同,同类气味的引诱能够成功地让老鼠反复上钩。在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同一研究小组对气味诱捕法进行了初步实践。他们收集到了来自8只褐家鼠总计397次“回访”的数据,其中有4只不仅反复回到观察点,还多次进入观察点附近的捕鼠笼,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信息素诱饵的魅力。

城市野鼠研究指南

在几经试验之后,研究者们总结了研究方法,并发表论文分享了他们的逮耗子经验。

通过寻访确定老鼠可能出没的地点之后,就可以安放好捕鼠笼、诱饵和观察用设备。为了实现对单只动物的追踪,第一次被研究者捉住的老鼠会接受一个简单的小手术:以注射的方式在后颈部的皮下植入一个米粒大小的芯片。这枚芯片是频射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系统的一部分,相当于身份标签。当老鼠再度出现在观察点时,频射识别天线便能读出芯片对应的编号,结合地面的重力感应器,记录下这只老鼠的体重、出现的时间以及停留时长。

左上:存放在观察点附近的便携式实验台,配备了麻醉及采样所需工具;右上:捕鼠装置;左下:用异氟烷气体麻醉动物;右下:芯片植入手术现场。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这些捕鼠笼配有警报装置,一旦有老鼠落网,研究者就能在手机上收到消息。如果有采样需要,他们就可以第一时间赶到观察点,将老鼠麻醉后收集血液、排泄物等样本,带回实验室分析病原携带状况。

尽管一些人为阻碍依旧存在,研究者相信他们的方法依旧是个进步。他们的全套实验设备只花了不到1万5千美元,对比美国每年因鼠害导致的高达19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还是相当划算的。

老鼠们依然会和人类一起长期共存在城市里,无论捕鼠夹还是老鼠药恐怕都很难把它们赶尽杀绝。不过现在,至少我们不会再对它们那样一无所知了。(编辑:窗敲雨)

参考资料:

  1. Parsons, M. H., Sarno, R., & Deutsch, M. (2016). A detailed protocol to enable safe-handling, preemptive detection, and systematic surveillance of rat-vectored pathogen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4, 132.
  2. Firth, C., Bhat, M., Firth, M. A., Williams, S. H., Frye, M. J., Simmonds, P., ... & Lee, B. (2014). Detection of zoonotic pathogen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viruses carried by commensal Rattus norvegicus in New York City.MBio, 5(5), e01933-14.
  3. Parsons, M. H., Sarno, R. J., & Deutsch, M. A. (2015). Jump-Starting Urban Rat Research: Conspecific Pheromones Recruit Wild Rats into a Behavioral and Pathogen-Monitoring Assay.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3, 146
The End

发布于2016-07-3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Alulull

神经科学博士生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