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9
需用时 05:38
好好的一个“好”,怎么到了网上就复杂了?

“好”,“好的”,“好哒”,“好呗”,“好的呢”,“好的吧”……收到这诸多示“好”的文字回应,你是否会觉得它们各有各的“言外之意”?“他是不是很不情愿?”“她应该是挺乐意的吧?”——在看不到对方神态,听不见对方语气的网络交流中,希望透过这只言片语揣摩回复者情绪的人恐怕并不少见。

可是,为什么简简单单的一个“好”,只是稍加变化就能发展出来这么多意思?人们又该如何去分辨?这些问题,还得从文字本身说起。

文字表达不了什么?

文字是干什么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在书面交流中,人们借助文字来传递语言。这毫无疑问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正如照片与真人或少或多总有差别,文字也并不完美。人类社会通行的文字系统,对语言的记录其实是不完整的。在以文字为媒介进行社会交流时,人们经常会丢失两类具有表意功能的信息:

第一类信息叫作“副语言”(paralanguage)。所谓副语言,是指如语速、节奏、响度、间隔、特质音(指哈欠、咳嗽、喷嚏、打嗝声等由口鼻发出,但完全独立于语言或文化之外的自然声响)等语音特质。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不属于语音系统、音位系统或语素音位系统。

尽管有些副语言信息可以用标点符号和“阿嚏”一类的拟声词来表达,大部分副语言信息还是难以通过书面对话形式来表现,或者至少难以精确表现。单纯看到书面上的一句“好啊”,我们其实很难确定这是在表示认同还是反讽。

试想此刻,门缝中伸出一张写着“好啊”二字的纸条……雪姨会认为它是什么意思?图片来源:《情深深雨濛濛》

第二类信息叫作“体态语”。这很好理解,就是指人类的表情和动作。体态语没有任何与口鼻有关的声学特征,与语言相距甚远。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完全没有办法直接使用对话的形式表现体态语。显而易见,在人际交际中,副语言和体态语有着极为重要的表意功能。语言层面完全相同的一句话,我们是和颜悦色地讲出来,还是咬牙切齿地讲出来,其所表达的意思甚至可以截然相反。

在古代,人际交流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为主,书面形式的书信、便条对话在人际交际中所占比重非常小,所以书面对话中副语言、体态语缺失的问题并不显著。而在现代,现代化通讯工具使得纯书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于很多人而言,书面交流甚至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形式,每天说的话远不如在社交工具上打的字要多。这时,副语言和体态语不在,我们就有必要寻找新帮手了。

不,醒醒,新帮手不是吼叫信。​图片来源:tumblr.com

语气助词:情绪传递好帮手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地球人很快找到了好几种方案。比如说,我们可以使用各种表情、图片或其它特殊符号,也可以使用更多的语气助词。在社交工具上,人们使用语气助词的频率不仅远远高于传统的书面语,也高于日常口语。

汉语中语气助词的用法非常复杂。还以“好”字为例,跟在它后面的“呀”、“吧”、“呦”、“啊”、“嘞”、“哒”等等,都属于语气助词。而在这几个词中,“吧”是唯一一个被认为带有消极、负面色彩的。这是因为汉语中“吧”用在表肯定的单个词或短句后,可以带有一定的让步意味。

在带有让步意味的语气助词中,“吧”是最常用的一个。上面这个例句中的“吧”,就很难替换成哪个词频相似的其它语气助词。

网络上比较常见的“哒”字,其实是“的”的派生词。“的”作语气助词时的本义便是表达肯定语气。“哒”的主元音是央低展唇元音[ä](汉语学界旧写作[A]),这个元音的舌位比“的”的主元音,也就是中央元音[ə]舌位要低,响度也就随之变大,同样起到加强“好的”的情绪的作用。这个词在共同语中很少用到,只在网络世界流行,给人一种使用者年龄较小的感觉。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存在把主元音的响度扩大,声音延长来表示更强烈的意思的造词法。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助词“啦”,本来是语气助词“了”在清末发生读音演变的一个中间环节。由于这个历史读音恰好可以用来增大“了”的响度,起到增强语气的效果,它才幸运地作为一个不同于“了”的语气助词流传到了现代。

一般而言,元音舌位越低,响度就越大。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至于“啊”、“呀”、“哇”、“呐”(或写作“哪”),在汉语中其实是同一个词——它们都是古汉语中那个“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音变后的产物。传统上一般认为,它们互相之间属于不同场合的语音变体,具体读成四个音中的哪一个音,主要取决于前一个音节的最后一个音素。传统上,如果那个音素是a、e、i(指前高展唇元音,区别于zh、ch、sh、r、z、c、s后面的舌尖元音)、o或ü,这个词多读为“呀”;如果前面的音素是u,这个词多读为“哇”;如果前面的音素是n,这个词多读为“呐”;其它情况则多读为“啊”。

不同音素后的语气助词使用一例。

不过这一组音变规则只是过去的一种倾向性用法,其实并不绝对,语料中一直存在相当大比例的例外。只是在当代,这种倾向性在普通话中越来越弱化,甚至已经濒于消失了。总的来说,“啊”系语气助词和“呦”(“喽”的分化词)都可以起到延长句子的音长,加强情绪的作用。“好”本来即带有一定的正面情绪,加上一个加强情绪的语助,句子情绪就更积极了。

而“嘞”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面已不常见。这个词原本用来表达应允或提醒的态度,但是由于它在普通话中逐渐消失,很多普通话使用者只熟悉它表达答应对方请求、要求的意思。

“好嘞”的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语境。

不够“光明”的,都算“黑暗”?

交际中既存在表示亲热、喜悦等积极情绪的表意需求,也存在表示无奈、鄙夷等消极情绪的表意需求。但相比之下,表达消极情绪的语气助词数量就偏少。但我就是不情愿不高兴不开心,怎么办?对于在网络上常会带上语气助词的句子,一部分人开始用不带语气助词的形式来表达敷衍、无奈甚至更为消极的情绪。这种现象填补了网络语言中一个空缺而非常实用的语义位,于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流行。

不带语气助词的用法,可能被用来表达消极情绪。要注意的是,“好呀~”中使用的浪纹线在《标点符号用法》(国标GB/T15834一2011)中是一个连接号,属于标号的范畴,此处是强拉过来用作句末点号,有拉长音节长度,并使语体非正式化、轻松化的意味。

很多知道这种用法的网友为了避免将自己的话与这种消极情绪相混淆,于是会在表达积极情绪时有意地规避不带语气助词的用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强化了网络语言中语气助词缺乏时存在的消极意味。于是,本来应该积极的“好”、“好的”看起来便不那么积极了。

人们为了表达消极情绪,不仅会利用此类没有使用积极符号的情况。甚至有积极含义,但含义不够强烈的表意载体,都可能被以同样的方式强加上负面的含义。比如网络表情图像,就以轻松、可爱的图形为主,这些图形表达真正的消极情绪的能力其实很弱。无论是那些幼态特征强烈的人物形象,还是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无论做出怎样的动作都像是卖萌。所以人们便强行赋予一些不那么可爱,表意不那么积极的表情以敷衍甚至敌视的消极意味。默认表情第一条的那个笑脸,就是这样黑化的。

无辜被黑化的笑脸。

少年,你是在网络语境下写字吗?

这种现象不止会出现在表情中,也会出现在词中。比如说“呵呵”在汉语中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常见的表示笑的拟声词,“哈哈”就是它音变的产物。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曾在诗中写道“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写孙悟空学了七十二般变化,卖弄本事,变成大松树表演给同门看。此时“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然而,在当今网络语境中,这个词却变成了冷笑的意思。

《西游记》中的“呵呵”。图片来源:世德堂本《西游记》书影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由于以书面交流为主要交际形式,为补偿副语言和体态语信息,加强并固化了对汉语共同语的语气助词系统中的部分义项。而为了更方便地表达负面情绪,人们又逼着一部分积极感不强的正面符号表达负面含义。这样,便形成了网友口中“好”的不同情况。

了解了它们的来源,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能通过文字窥探对方的心思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并不能完全代表共同语。要记住,并不是每一位在网上使用汉语的人,都有着与资深网虫相同的语感。有的时候,可不能太多心了。可不能太多心了哈。可不能太多心了哟。

(编辑:Calo)

 

The End

发布于2016-12-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清洁工

中文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