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
需用时 04:50
上巳节:据说春游能续命

古人把三月初三视为上巳节。上巳节在当代存在感极低,然而,它曾一度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地位在我们今天熟悉的多数传统节日之上。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三月巳日洗白白,灾祸与我说拜拜

上巳节的源头来自先秦。《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记载,孔子表示想以平辈人的身份和几个学生聊聊的理想。子路闻言,率直地讲了为官做宰,货与帝王家的想法,结果被孔子嘲笑了。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他机智地讲了一个很有情怀的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莫”就是“暮”,“莫春”就是农历三月。“冠者”是指二十岁以上,受过加冠礼的男人。古人认为,这个礼仪是男性成年的标志。“童子”便是不满二十岁的男子。“沂”(yí )是鲁国的河名。山东地区有不止一条河叫沂水,《论语》此处提到的沂水,今天叫小沂河,是泗河的支流,与“临沂”等地得名的那条大沂河不是同一条河。“风”旧读fèng,本义是指吹风。东汉学者包咸认为这个词在这里主要指乘凉,这一观点影响了后世绝大部分讲《论语》的书。但是,其实农历三月时,中国北方本来就还有点凉。如果下河洗澡,一般还用不着乘凉。“雩”读yú,是一种祈雨的仪式,仪式包括了某些宗教舞蹈,所以叫“舞雩”。农历三月不是舞雩的时候,所以一般认为此处的“舞雩”是“舞雩坛”的简称。“风乎舞雩”就是在舞雩坛吹风。“咏”就是唱歌。曾点说的这条理想,真是一点野心都没有,情怀值却达到满分。孔子听完,立马给他点了个赞。

《论语》此处提到的“浴乎沂”的风俗,和后世上巳节俗在时间上基本相同,时代接近,形式也相通,无疑是后世上巳节的祖先。不过当时的上巳节是否已经固定在“上巳”(当月第一个巳日)这一天,我们限于材料,尚不得而知。

最晚到西汉的时候,上巳节已经固定到了三月的头一个巳日,“上巳”之名也随之固定。《宋书》卷十五《礼志二》引西汉古籍《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溱”前面的那个“之”是去的意思。“招魂”不是指招死者之魂,而是招生魂,这是一种旨在帮人除病去灾,养生续命的一种古老迷信。文献显示,这种迷信活动直到近现代还在很多地区存在。“续魄”与招魂的意思差不多。“秉”在这里用其本义,指持握,就是拿着的意思。“兰草”指菊科泽兰属的植物,不是兰花。“拂”在这里指去除。

汲古阁十七史本《宋书》书影。

从前文所引的《论语》看,《韩诗》说的这个风俗显然不一定只在中原郑国的溱(zhēn)、洧(wěi)两河沿岸才存在,不过,此处所讲的节日产生的理据,却可以与其它文献相互印证。可见,古人认为,特定时间到河里洗澡,会有“招魂续魄”、“拂不祥”的功效。

这一风俗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后汉书》卷四《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

“祓”(fú)和“除”都是消灾免难的意思。“除夕”之名里,“除”就当“消灾”讲。“疢”读chèn,也是疾病、灾祸一类的意思。这种活动也叫“禊(xì)事”。《兰亭集序》所说的“修稧事也”,就是说“修”(从事)这样的一种靠洗浴来消灾的活动。

古人认为祓除不但可以消灾免难,还有祈子的效果。《周书》卷二十九中《高琳传》讲了一个老掉牙的感孕神话:“琳母尝祓禊泗滨,遇见一石,光彩朗润,遂持以归。是夜梦一人……其母惊寤,便举身流汗,俄而有娠。”情节虽然老套,却是古人祓禊求子迷信的体现。

从现有材料上看,这个“祓除”通常不是天体浴。很多材料显示,“祓除”时要穿轻便的衣服。比如潘岳的侄子,西晋文人潘尼所作的《三月三日洛水作》诗就说:“临岸濯素手,涉水搴轻衣。”“搴”通褰,读qiān,就是提起衣服的意思。这里说人们入水时为了尽量少地弄湿衣服,会把衣服提起来。

别光顾着洗白白,小伙伴们约起来

汉代的上巳节不仅有严肃的祈福续命的迷信活动,也有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上巳节是中国古代最早产生娱乐性因素的节日之一。既然要出城去河里洗浴,那顺便就可以春游踏青了。东汉张衡《南都赋》记载当时南阳附近的风俗时说:“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致饰程蛊,偠绍便娟……”大意是说上巳这一天,人们穿着盛装,出来踏青游玩。河边到处都是车马、帐篷,热闹极了。

这种盛大的郊游活动不止存在于南阳,而是遍及全国各处。《艺文类聚》卷四引东汉文学家杜笃的《祓禊赋》曰:“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黄,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酹酒醲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戴翡翠,珥明珠,曳离袿,立水涯,微风掩壒,纤穀低徊,兰苏盻蚃,感动情魂,若乃隐逸未用,鸿生俊儒,冠高冕,曳长裾,坐沙渚,谈诗书,咏伊吕,歌唐虞。”此处谈及的盛服踏青,聚餐宴饮,在汉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上巳日最重要的活动。这些活动也受到了官方的认可。从魏晋直至宋代,上巳日还经常有盛大的皇家宴会。

明嘉靖胡缵宗刻本《艺文类聚》书影。

上文中提到的“浮枣”,大意是把枣子扔到水里看它漂。很多现代学者认为,这种奇怪的活动,最初也有祈子的寓意。除了浮枣,还可以“浮卵”、“流觞”,让鸡蛋和酒杯漂浮在水面上。前面提过的潘尼《三月三日洛水作》诗中就说:“羽觞乘波进,素卵逐流归。”“羽觞”是一种鸟雀形的酒器,后来泛指酒杯。“素卵”可能是指白鸡蛋。“流觞”完全是个喝酒(有时还顺便作诗,比如王羲之那些人)的游戏。而至于这个奇怪的“浮卵”,很多学者认为,它也有祈子的隐喻。

上巳节,人们在祓禊后,就可以玩流觞曲水的喝酒游戏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人们生活中很少使用干支纪日。巳日是哪一天需要查日历,不易记忆。中国古代又有将奇数日月相同的日子定位节日的习惯。从一月一日的元旦日,到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七月七日的七夕节,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双十一的剁爪节,莫不如是。如果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这个奇数节日的系统就完整了。《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记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从此,在大部分地区,“上巳”就名不副实地固定在了三月三日。不过在此之后很长时间里,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巳日过上巳的传统。

元宵节类似,作为一个外出游玩的节日,上巳很快也拥有了约会的职能。古代女性外出游玩的机会经常不多。而在万物萌发的春季,穿着轻便的衣服,跑到河里,弄湿身体,这在古代是难以抵抗的诱惑。古人留下了许多上巳约会之俗的明示或暗示。比如南朝萧梁著名诗人沈约的《三日率尔成篇》诗中就说:“洛阳繁华子,长安轻薄儿……清辰戏伊水,薄暮宿兰池……宁忆春蚕起?日暮桑欲萎。”在古代,蚕桑通常是女子的工作,而“繁华子”、“轻薄儿”却是指青年纨绔。这里说妹子们和“繁华子”、“轻薄儿”贪玩嬉戏,早晨戏水,晚上就宿在“兰池”,结果耽误了蚕桑的工作。对性爱问题不直接点破,而是转弯抹角设法暗示,这是南朝文人常用的特殊趣味。(编辑:游识猷)

参考文献

  1. 《论语注疏》,嘉靖闽本。
  2. 《后汉书》,汲古阁十七史本。
  3. 《宋书》,汲古阁十七史本。
  4. 《周书》,汲古阁十七史本。
  5. 《文选》,中华书局1997影胡克家刻本。
  6. 《艺文类聚》,嘉靖胡缵宗刻本。
  7. 《晋书》,汲古阁十七史本。
  8. 杨琳.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 宗敎文化出版社, 2000.
  9. 杨琳. 训诂方法新探[M]. 商务印书馆, 2011.
     
The End

发布于2017-04-04,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清洁工

中文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