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1
需用时 06:48
埃及分数与狄多女王

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的期望,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

埃及分数的故事

有一则现代故事,说的是一位富有的阿拉伯酋长,临终时他宣布把11辆豪华汽车赠送给自己的3个女儿。他要求把二分之一送给长女,四分之一送给老二,六分之一送给小女。问题出现了,如何在不砸碎汽车的情况下,将它们严格按酋长的遗嘱分给他的3个女儿?

最后,还是一位汽车经销商出面帮了忙,才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位经销商无偿提供了一辆汽车,这样一来,一共有12辆汽车,3个女儿按遗嘱分别获赠6辆、3辆和2辆汽车。当她们把自己分得的汽车开走以后,还剩下1辆,自然归还了经销商。也就是说,他既做了人情,又没有任何付出。

这则典故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如何把有理数分解成3个单位分数之和。所谓单位分数又称埃及分数(Egyptian fraction),是指分子为1的正分数,这是古代埃及人最常用的分数,被视作“神灵的眼睛”,埃及人甚至利用它来做乘除计算。言下之意,问题变成了

埃及分数:神灵的眼睛。图片来源:Wikipedia,Eye of Horus词条

上述有关汽车的分配问题相当于n = 11的求解,其中n是酋长留下的汽车数量。答案是,(x,y,z)=(2,4,6)。

一般的埃及分数问题是指,如何将一个有理数表示为若干单位分数之和。也就是说,给定互素的正整数m,n,求解

结论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任给互素的m和n,这样的k和xi一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著名问题在于指定的特殊值上。

例如,取m = 4, k = 3。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爱多士和德国出生的美国数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斯特劳斯猜测,对于任何n>1,方程     

 

恒有解。

美国出生的英国数学家莫德尔证明了,当n-1不是24的倍数时,猜想成立。1982年,一位杨姓(Xunqiang Yang)的中国数论学者证明,如果n,n+1,n+4或4n+1之一含有模4余3的因子,猜想便成立。由此易知,这个猜想对几乎所有的n成立。迄今为止,人们已验证当n≤1014时猜想正确。

又若取 m = 5,k = 3。1956年,波兰数学家席宾斯基猜测,对于任何 n>1,方程

                 

恒有解。

1966年,斯图尔特验证了n≤109时猜想正确。同时他还证明了,当n-1不是278468的倍数时,猜想成立。可是,我们仍不知是否对所有的n或几乎所有的n猜想成立。

上述两个猜想至今未获得证明或否定,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华裔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在内的名家都研究过这个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狄多女王的水牛皮

与埃及同处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是古代迦太基人的居住地。迦太基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今黎巴嫩)是介于四大文明古国与希腊之间兴起的两大文明,她的建国者叫狄多(Dido)女王。16世纪的英国剧作家马洛为她写过一出戏《狄多的悲剧》,1792年,伦敦上演了依据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改编的三幕歌剧《迦太基女王》。甚至,一位1971年出生的英国流行音乐天后也给自己取名狄多,她曾多次获得英国年度最佳女歌手称号。

有趣的是,有一个数学分支的起源与狄多女王有关。根据希腊传说,初到迦太基的狄多女王得到了一张水牛皮,原住民只给她与牛皮一样大小的立足之地。聪明的女王命随从把它切成一根根细长的皮条,圈出最大的面积,结果得到半个圆。如果是在内陆平原,这个结论当然是错误的,因为用同样长度来画一个圆,圈定的面积一定要比半圆要大许多。关于这一点,读者只要计算圆面积和周长,便可予以证明。

这便是变分法的起源故事,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这样说的,地中海塞浦路斯岛(如今一个国家,两个地区分治)的岛主狄多女王在丈夫被她的哥哥皮格玛利翁杀死后,带着随从向西逃亡到了非洲海岸,从当地一位酋长手中购买了一块土地,在那里建立起迦太基城。这块土地是这样划定的,一个人在一天内犁出的沟能圈起多大的面积,这个城就可以建多大。

笔者曾实地踏访,在游历了包括开罗金字塔、斯芬克斯和亚历山大图书馆遗址等在内的古埃及文明以后,也来到了邻近的突尼斯,发现迦太基古城建在地中海滨,那里离开现在的首都突尼斯城有一段距离。从博物馆内所绘的地形图来看,古城的形状的确接近于半圆。

迦太基古城。摄影:蔡天新 于突尼斯

自从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以后,自身不断发展、严格、完善,并向多元演变,在函数概念深化的同时,又被迅速而广泛地应用到其他领域,形成了一些新的数学分支,甚至渗透到人文和社会科学。这其中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数学与力学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那个时期的数学家也大多是力学家,正如古代东西方有许多数学家也是天文学家一样。

这些新兴的数学分支有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变分法,以及微分几何和代数方程论等。在众多数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这些诸分支的建立,加上微积分学这个主体,形成了被称为“分析学”的数学领域,它与代数学、几何学并列成为近代数学的三大学科,其繁荣程度甚至后来居上。

相比其他数学分支,变分法不仅诞生更富戏剧性,且译名听起来不像是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原意是“变量的微积分”。变分法是研究函数的变量的数学,而普通微积分是处理数的变量的。如今它的应用范围极广,从肥皂泡膜到相对论,从测地线到极小曲面,以及等周问题,后者也包括狄多女王的极大面积问题。

除了狄多女王的圈地问题以外,最速降线问题也非常有趣,即求出既不在同一平面也不在同一垂线的两点之间的曲线,使质点仅在重力作用之下最快速地从一点滑到另一点。这个问题最初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于1630年提出来的,他错误地认为答案是圆弧。1696年,瑞士数学家约翰·贝努利再度提出并公开征答,吸引了全欧洲的大数学家,包括牛顿、莱布尼茨和约翰的哥哥雅各布都来参与。

最速降线可以归结为求一类特殊函数的极值问题,正确答案是摆线,又称旋轮线。它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圆沿一条直线滚动,圆上某一固定点所经过的轨迹称为摆线。它的外形有点像圆弧或抛物线的一部分,难怪伽利略这样的大家也会犯错。

托尔斯泰的小说

狄多女王和皮格马利翁这对姐弟各自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被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奥维德先后写进他们的诗歌中。在维吉尔的史诗里,狄多在迦太基遇见并爱上了特洛伊王子、罗马城的创建者埃涅阿斯纪。女巫姐妹为了破坏他们的爱情,欺骗他离开迦太基去完成一项使命,结果狄多误以为自己被情人背叛,自刎而死。1689年,英国作曲家普赛尔曾写过一出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纪》。

梵蒂冈藏画《迪多之死》。图片来源:Wikipedia,Énéide词条

依照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钟情于爱神阿芙洛狄忒雕像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因此不喜欢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而在奥维德的《变形记》里,皮格马利翁却成为一个雕刻家,他以神奇的技艺用象牙雕刻了一尊美丽无比的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热情和爱恋都赋予了这尊雕像。

皮格马利翁像对待爱人和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阿芙洛狄忒得知以后,被他的真诚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英国画家透纳画过《狄多建设迦太基》,法国雕塑家罗丹、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等都塑造过皮格马利翁,电影《窈窕淑女》则表达了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主题,即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的期望,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油画《皮格马利翁》。图片来源:Wikipedia,Jean-Baptiste Regnault词条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会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歧视的学生则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懂得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方面,通用电气CEO韦尔奇、钢铁大王卡内基、有着“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均有成功的实例。

而狄多女王圈地的故事,也曾激发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灵感,他是一位数学爱好者,喜欢将数学问题融入文学创作。他写过一篇题为《一个人需要很多土地吗?》的小说,托尔斯泰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对贪婪的主人公进行了绝妙的讽刺。读到最后,还能感受到一丝悲剧的氛围。

小说的主人公叫巴河姆,他遇到一个奇特的卖地者:不论是谁,只要交1000卢布,就可以在草原上,从日出出发,走到太阳落山,只要在天黑之前回到出发点,那么他走过路线所围住的土地,就都属于他;而如果没回到出发点,那么他一点土地也得不到,1000卢布就算打了水漂。

巴河姆交了1000卢布以后,天一亮就开始大步行走。他先沿一条直线走了10俄里,然后左拐弯90度,又走了相当一段距离,再次向左拐弯90度,走了2俄里。这时他发现天色已不早,于是向着出发点狂奔起来,跑了15俄里之后,他终于赶在日落时分踩上了出发点。这时候,只见巴河姆双腿一软,栽倒在地,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了。

小说实际上出了一道并不难的几何题:巴河姆走的路线构成了一个上底为2、下底为10、斜腰为15(单位均为俄里)的直角梯形,这个梯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又是多大呢?学过勾股定理的读者应该会算梯形的高和面积。结果呢:如果巴河姆活着,他可以得到约86.72平方公里(约合13万亩)的土地!这就是贪婪者的下场。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计算一下这个直角梯形的周长,会得到39.7俄里的结果,而按照俄里与公里的换算比率,这个距离恰好是42.195公里!这正是一个马拉松的距离!当年那个希腊士兵在他们战胜波斯帝国的军队以后,从马拉松跑回雅典报捷,结果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然后就倒地累死了,现在巴河姆也是跑了这样一个距离后累死。

看来托尔斯泰不仅巧妙构思,且数学修养不赖。如果巴河姆不跑直角梯形,而是用别的什么路线,应该可以少走很多路而得到同样大小的土地。这就是狄多女王面临的变分法问题,答案是圆。类似的还有,用什么形状的容器可以容纳尽可能多的液体或气体?答案是球。还有,如果巴河姆当初走的是一个圆,那么圈住13万亩土地只需要走33公里左右,那样的话他可能就不会累死。(编辑:婉珺)

The End

发布于2017-08-3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蔡天新

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诗人、作家。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