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8
需用时 07:24
把鬼节办成派对,可不是老外的专利

自从七夕被现代人重新包装成情人节之后,单身狗们日益深重的怨念只好化为吐槽:别看现在闹得欢,一个星期之后就是鬼节。特别是众多宣传画还老喜欢让牛郎织女背后升起一轮满月,这哪里是农历七月初七,分明是七月十五嘛。

——没错!一个星期已经过去了,中元鬼节就是今天。单身狗们终于大仇得报,可喜可贺。

但是除此之外,这个节日如今其实很没有存在感。如果随便找个路人询问中国的古老节日,可能没多少人会很快想到七月半。毕竟,与那些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不同,“鬼节”这个名字多少有点肃杀之气,现代商业力量也不好借题发挥。而且如果说是祭祖主题的话,这个位置已经被清明节占去了。所以有人为这个节日鸣不平:既然西人纪念死者的万圣前夜(Halloween)可以搞成化妆大派对,中国鬼节为啥也不能变成热闹版本的呢?

这个建议不但很好,而且早就被执行了。历史上,这可曾经是被佛、道二教争抢千年的热闹宠儿。

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节,但是……

一般认为,七月半的“鬼节”来自佛教的盂(yú)兰盆节。盂兰盆节倒确实是个关于鬼的节日,在印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不过在中国大抵还是需要本土化一下,于是有了如下这个故事:

佛陀十大弟子里有一个人,叫大目犍连(也就是目连),特别孝顺。有一天,他打开“道眼”寻找亡母,发现她已沦为饿鬼,瘦得都皮包骨头了。他连忙运用神通,给亡母送饭。但是,这种饿鬼在汉传佛教中叫“焰口”,也叫“面然”,嘴里会冒火,只要一张嘴,嘴边的食物就会被烧成炭。这饭没送成。

目连无奈地找佛陀求助。佛陀说,他母亲罪孽太重,单个神明的法力无能为力。不过不要紧,僧多力量大。等到七月十五佛自恣(zì)日那天,叫上十方众僧一起咒愿,不要说他母亲这一个饿鬼了,连七世祖先都能解脱。这么多僧人忙活一趟,管个饭是应该的。所以,这一天一定要尽力地斋请众僧。这个方法不仅能救目连的祖先,也能救别人的祖先。要是谁想让自己的祖先一起得救,就快快加入这场十方众僧法会的众筹,一起供佛斋僧吧![1]

《敦煌宝藏》影印敦煌写本《佛说盂兰盆经》书影。

这就是著名的“目连救母”故事,记载在《佛说盂兰盆经》里,后来还衍生出了许多变文和戏曲。传统上认为,这本经书是西晋的著名翻译家竺法护翻译的。但是后代研究者发现,不但这个译者靠不太住,几乎所有早期文献都认为译者不详[2] [20],甚至就连这经书本身,似乎都不是从南亚佛经翻译来的。要知道目连是佛教的重要人物,其他典籍里有大量传说,可是那些传说里,他的形象恰恰相反,是个不孝子的典型。[4][13][24]

此外,目连救母故事似乎在东亚之外也没有踪影[13]。无论是东晋时期的《法显传》[14],唐朝的《大唐西域记》[5],还是吐鲁番出土的古印度剧作(时代相当于东汉)《舍利弗所行》[21],都记载了许多目连的传说,却都丝毫没有救母故事的迹象。虽然也有一些间接证据支持这个故事来自南亚的说法[20] [23],但至少可以说,它其实是本土创造的可能性不低。

南亚的盂兰盆节,是个气候问题

不管目连救母故事从何而来,盂兰盆节本身肯定更加古老。公认说法是,它源自南亚的气候。南亚次大陆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雨季,下暴雨。佛教认为,对于四海为家的游方僧人而言,此时出行一方面不安全,另一方面也容易误伤生命。所以,佛教有“结夏安居”的风俗,规定夏天某些时段不宜外出游方,而应静坐清修;至今还有许多僧侣奉行这一传统。而这个时段结束的日子被称为“自恣日”就是供奉僧侣的好时间了。

安居的具体时段有多个版本,在中国比较流行的是从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所以安居结束、要供奉僧侣的时候该干什么呢?唐代有一位从海路去南亚的僧人义净,回国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也说:“必须于十四日夜,请一经师,昇高座,诵佛经。于时俗士云奔,法徒雾集,燃灯续明,香华供养。明朝总出,旋绕村城,各并虔心,礼诸制底。棚车舆像,鼓乐张天,幡盖萦罗,飘扬蔽日。名为‘三摩近离’,译为‘和集’。”[6]

看看,多热闹呀!甚至连开始的日子都是自恣日前夜。一点不比万圣前夜逊色。这种张灯结彩、规模盛大的法会,在传入中国后合并上盂兰盆的传说,就是中国的盂兰盆节了。

中国鬼节怎么过?

最迟在东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在自恣日斋僧礼佛的风俗。我们刚才提到的《法显传》就记载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法显一行回国坐船时迷失了航线,本想去广东广州,却开到了山东青州。法显找两个猎人问路,顺便问他们要做什么。猎人自称:“明当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腊佛。” [14] “腊”本义指祭祀,此处引申为供奉。“腊八”的“腊”就是祭祀的意思。

此后,盂兰盆会的影响迅速变大。唐代僧人法琳所著《辨正论》认为,南朝萧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曾在盂兰盆节这一天“普寺送盆,供养三百名僧。”[25]无论这是史实还是吹牛,南北朝时,盂兰盆节显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南朝萧梁的宗懍(lǐn)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16]这里的“道”不是指道士,而是相对于“俗”而称的出家人,是前面“僧尼”的统称。“悉”指全、都。“营”是置办、准备的意思。

伴随着盂兰盆会的普及,佛教的宗教观点也更加流行。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七《终制第二十》就嘱托后人:“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杀生为之,翻增罪累。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10]他认为儒家传统的“四时祭祀”、完全是在弘扬孝道,死者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只有佛教的斋供,特别是盂兰盆节的斋供,才是能让死者本鬼得益的。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重校颜氏家训》书影。

此时,盂兰盆会也逐渐不再是单纯的宗教活动,变成了兼有宗教祭祀和世俗娱乐两层性质的典型节日。稍晚于宗懍的北方人杜台卿所著《玉烛宝典》记载:“今世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剖竹,饴蜡剪彩,摸(‘模’字之讹)华叶之形,极工巧之妙。”[11]这种“广为华饰”的风俗,到唐代时已进一步演变成了盛大的灯会,连皇帝有时都会凑热闹。

盂兰盆节还有放河灯的特色活动。河灯又称水灯、莲灯,经常被做成带有佛教特点的荷花的形状。放河灯同样起源于古南亚。唐代,这一习俗从东南亚传入中国,融入了盂兰盆节的节俗,一直流行到现代。

顺便说,虽然变成了灯会,但纸钱还是有人烧的。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七月半之前,北宋开封人 “以竹竿斫成三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8]因为反正也没人知道盂兰盆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连现代学者都各执一词),所以民间干脆把这个名字给了一种用来挂纸钱焚烧的大竹架。不过烧纸钱这事儿在历史上很多时期是被鄙视的,比如《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记载,唐开元二十五年,王玙“祈祷或焚纸钱,类巫觋(xí)。习礼者羞之。”[9]

《四部丛刊》影宋本《资治通鉴》书影。

盂兰盆节怎么改名成了中元节

比起怎么听怎么奇怪的“盂兰盆节”,后世的人们更常把七月半称为“中元节”。“中元”一词来自道教。在佛教的斋戒习俗传入中国以后,道教对其加以模仿,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全新的定时斋戒,比如三会日斋、三元日斋等等[17]。这套体系有些过于复杂,直到不久之前,就连很多学者们都会把三会日斋与三元日斋弄混。

早在东汉末年道教初创时期,张角的五斗米道系统中就有天、地、水“三官”的神学理论。后来,这“三官”有了分别在“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这三天下凡“校句”,监察人类的任务。有检查,就要应对检查。应对的方法是在“平旦、正中、夜半”三个时刻进行某些特定的宗教仪式,借此讨好神灵。其中地官的七月十五日就是中元日。[19]

与佛教热热闹闹的盛大斋僧会不同,道教三元日斋虽然每年过三次,但全是信徒自己完成繁琐的谢罪仪式,对普通民众没什么影响力。于是,每到中元日这一天,万千信众怀着为七世祖宗消灾免难的心理踏破庙门去供佛,僧侣们吃得开开心心,而道士却只能在一边冷冷清清地念着冗长的咒文长跪磕头。人比人,气死人。然而,南北朝时期基本是佛教势力极大的时期,道教除了瞪眼也没啥办法。

直到唐朝建立。唐代皇室号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奉老子为教祖的道教也终于得到了翻身的机会。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令,将上、中、下三元斋日作为全国性的节日,全国放假三天,禁止屠宰。[12]借着中元节小长假的威风,“中元日”的名号终于越来越响,逐渐取代了“盂兰盆节”这个奇怪的名字,成为了大部分国人对七月半的称呼。

不过,节日的名字虽然变成了“中元”,节俗却仍然是灯会、祭祖,没有变成灵宝斋仪式的忏悔、念咒。于是,有人改窜了古老道经的文本,使中元节看起来更像道教原创的节日。[19]清代以后,伴随着对《佛说盂兰盆经》的质疑,一度有许多学者受到误导,认为盂兰盆节是中元节的盗版。直到近些年,伴随着历史学研究和宗教学研究的推进,这一节日的历史脉络才逐渐清晰起来。

中元节还与某篇中学学过的古文有关系。想一想是哪篇呢?

答案就是《赤壁赋》。[18]这篇古文一开始就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广义上可以指农历十五至二十三,狭义上就是指十六,恰好在当时中元小长假的范畴。中元是“鬼节”,所以“客”才会在“饮酒乐甚”的派对上突然想到死,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此后,才引出了苏轼文采飞扬的劝慰之辞。(编辑:Ent)

参考文献

  1. [1] 《佛说盂兰盆经》,《敦煌宝藏》影印敦煌写本(伯2055号)。
  2. [2] 《出三藏记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金刻赵城藏本。
  3. [3] 《历代三宝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金刻赵城藏本。
  4. [4]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线装书局影印明刻永乐北藏本。
  5. [5] 《大唐西域记》,《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
  6. [6] 《南海寄归内法传》,线装书局影印明刻永乐北藏本。
  7. [7] 《一切经音义》(玄应),《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海山仙馆丛书》本。
  8. [8] 《东京梦华录》,《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明《秘册汇函》本。
  9. [9] 《资治通鉴》,《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
  10. [10] 《重校颜氏家训》,《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
  11. [11] 《玉烛宝典》,《古逸丛书》本。
  12. [12] 《唐会要》,《丛书集成初编》本。
  13. [13] 朱恒夫. 目连戏研究[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4. [14] 章巽校. 法显传校注--中外交通史籍丛刊[M]. 中华书局, 2008.
  15.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 商务印书馆, 2012.
  16. [16] 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7. [17] 吕鹏志. 唐前道教仪式史纲[M]. 中华书局, 2008.
  18. [18] 杨琳.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 宗敎文化出版社, 2000.
  19. [19] 吕鹏志.灵宝三元斋和道教中元节——《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考论[J].文史,2013,(1):151-174.
  20. [20] 吴明远. 中国五、六世纪盂兰盆会之探源[D].国立台湾大学,2001.
  21. [21] 许地山. 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J].小说月报, 1927, 17.
  22. [22] 熊娟. “盂兰盆”的语源语义考查——兼及盂兰盆经的性质[J].汉语史学报(沪),2015.第14辑.85—104.
  23. [23] 陈洪. 盂兰盆会起源及有关问题新探[J].佛学研究,1999,(00):239-246.
  24. [24]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正藏》本,转引自《国学》第2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25. [25] 《辨正论》,《大正藏》本,转引自范军著《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古叙事文学》,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
The End

发布于2017-09-0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清洁工

中文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