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5
需用时 05:12
下海撒铁、上天泼酸,竟是为帮地球“解暑”?

炎夏来袭,在室内吹着空调吃着雪糕的你,可曾想到,我们的地球正在“发烧”?过去100年,全球平均变暖了1℃,海平面上升19厘米。北极海冰持续融化,近十年消失面积相当于中国的东北三省。

1880-2017年全球陆地海洋平均温度变化,图片来源:NASA

 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称,“有95%的把握”,全球温度正在持续增加,而且主要是由人类行为造成的[1]。无数宣传和电影,早已经把全球变暖的各种灾难后果,描写的淋漓尽致。

对抗全球变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这恰恰是最困难的办法。经济与政治相互掣肘,人类似乎难以在减排上达成共识。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议》,国家间的博弈与制衡,似乎在拖延着给地球降温的步伐。

无论如何,坐以待毙是最糟糕的决定,总要有人站出来,对着全球变暖宣战。

图片来源:Wikipedia

以全人类的命运为赌注,这群学者、商人和社会活动家,不断摆弄他们手中最大的筹码——气候工程

按照英国皇家学会的定义:“气候工程(Geoengineering )指人类为应对全球变暖,而对地球气候系统进行的大规模干涉[2]。”

“大规模”和“干涉”,这两个词并排放在一起,听起来仿若是场拼尽全力的冒险。

在我半船铁,还你一个冰河时代

 这句狂言来自于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

在莫斯兰海洋实验室供职期间,马丁常年关注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生态。他发现,这片海域虽然辽阔,却生机寥寥。分析原因,他认为南太平洋的海水中缺乏铁元素,而这种元素又是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须。庞大的浮游植物群体,也是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力军[3]

基于这一逻辑,马丁提出,如果给海洋补铁,促进浮游植物增长,就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抑制全球变暖。

马丁的这种构想,被称为海洋铁质施肥(Ocean Iron Fertilization这个念头在当时太过疯狂,直到马丁去世,都没有被施行过。

然而,随着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马丁的设想迎来了转机,人们开始对“海洋加铁”的构想产生了兴趣。世界范围内,陆续有人开展了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IronEX系列实验

1995年,科学家们在赤道选取了一片100平方千米的海域,向其中倾倒了225千克的铁盐粉末。这些铁元素着实让浮游植物开心,大量繁殖的藻类甚至把海水染成了蓝绿色。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浮游植物显著降低了水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4]。

位于南大西洋的一片水域,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将海水染成蓝绿色。图片来源:NASA

然而,我们仍然说不清楚,海中加入铁是否真的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为海洋上面的空间太过辽阔,又伴随着天气与风向的问题,即使观测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改变,也没有人敢下百分之百的断言,证实这是加铁带来的变化。更糟的是,大量的加铁,引发了复杂的海洋化学反应,释放出了大量的N2O。这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要高300[4]

“海水加铁”方案受到多方质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无法只通过如此小范围的实验,来推断整片海洋中铁元素所扮演的角色。而且,持续加铁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谁也无法说清。

当学者们还在思索,海水加铁到底收效几何时,有人已经急不可耐,一心想把这事变成一门生意。

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议引入市场机制来控制温室气体,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促成碳交易制度。也就是说,如果你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超标,就需要到别人那里购买;如若你自己的排放指标有富余,大可拿到市场上赚个外快。简言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是真金白银。

美国人迈克·马克尔斯想抓住这个赚钱的机会。他着手创办了一家公司,声称要向海里投放25万吨铁粉,促进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就能减少二氧化碳。他自己估算,这个方案可以抵消整个美国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如果这项计划成真,那么,他创造出的二氧化碳排放份额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因为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生态隐患,这项计划被美国政府禁止。马克尔的减排(赚钱)野心也告一段落。

在全人类头上泼硫酸

有过和海中撒铁过类似“壮举”的,还有保罗·克鲁岑。这位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研究领域是臭氧层和大气科学。

保罗·克鲁岑。来源:www.sohu.com

相比于约翰·马丁,保罗·克鲁岑的构想更为直接——他想挡住太阳。而他的提议则更为疯狂——他要在全人类的头顶泼硫酸。

2006年,保罗·克鲁岑撰文呼吁公众关注气候工程,并提出了人工在平流层注入含硫颗粒的方案。他分析说,这些微小颗粒可以在空中悬浮,形成一种气凝胶,从而能反射部分阳光,给地球降温[5]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方案,是因为大自然帮保罗做过一次实验。

1991年菲律宾吕宋岛,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喷出了100亿吨岩浆和2000万吨二氧化硫。这些二氧化硫在平流层形成了一层硫酸雾,遮挡了部分阳光,使得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5[5]

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喷出了大量二氧化硫。图片来源:Bigthink

保罗的追随者们将这个设想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出一套名为“太阳辐射管理(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通过降低地球对太阳光的吸收,可以抵消温室气体所带来的升温。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大卫·凯斯。这位来自哈佛大学的教授,研究了25年的气候科学和公共政策。凯斯坚信改造地球大气,是抵抗全球变暖的最优之选

除了肯定保罗的“火山降温理论”,凯斯自己也有一项有意思的论述。他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加强了空气污染治理,十几年削减了75%的二氧化硫污染。这项举措虽然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的好处,但它同时降低了大气对阳光的反射能力,从而造成了1980年至今北极气温上升了半摄氏度[6]

当然,凯斯坚定地支持环保,但他也坚信二氧化硫和硫酸的降温作用。这些含硫的微粒,悬浮在低空就是污染源,但悬在高空,就是阻挡阳光的屏障。所以,凯斯将保罗的设想进一步细化,并设计了一套具体的流程。

大体来说,就是通过改装的喷气飞机,将数百万吨二氧化硫或硫酸,分批次投放在平流层或以上空间[6]。虽然,完成全部计划预计周期长达20年,但凯斯相信自己找到了最优的投放方案。

根据凯斯的计算,完成他的这项“平流层泼酸”,需要耗费10亿美元。这笔花费看似巨大,但相对于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和农业减产(每年损失近8000亿美元)来说[6],这个计划仍是十分划算。

当然,“上天泼酸”这事,远没有凯斯所说的那么简单,不断有学者发出质疑。比如,凯斯的一位同僚就指出,这些含硫酸的微粒可能会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加速臭氧层的破坏[7]。此外,降温成功可能会加重厄尔尼诺现象,进而对温带和南美洲的生态造成破坏[8]

“上天泼酸”这项气候工程,不止隐患重重,而且开弓没有回头箭。最近有学者论证,虽然平流层加硫酸可以降低温度,但这些硫酸云能够维系的时间,可能只有区区一年,后期要定时定量的补充。如此一来,就成倍地增加了凯斯方案的成本。

更糟的是,如果硫酸的补充不及时,所引起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已经降下来的温度将会快速回升,以至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适应,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劫难逃[8]

除了这些,“上天泼酸”还有一个“不良”后果:这些悬浮的颗粒,如同高空中飘散一层薄薄的雾霾,会让天空变白。

如果这项工程实施,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蔚蓝的天空了。

正版素材来源:图虫创意

谁来拯救人类

不论是海水撒铁,还是高空泼酸,这些应对全球变暖的计划,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疯狂的实验之一。

这些气候工程的学者与践行者们,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救世主,也可能一不留神成为人类的终结者。

感受着越来越暖的冬天,眼看着慢慢涨起的海面,问题来了:我们该把自己的命运,押注给谁呢?(编辑:小柒)

参考文献:

  1. Stocker,T.F. et al.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2.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Public Release Event: Climate Intervention Reports; Climate Intervention: Carbon Dioxide Removal and Reliable Sequestration and Climate Intervention: Reflecting Sunlight to Cool Earth”.
  3. Radcliffe, S. (2014). Geoengineering: ocean iron fertilisation and the law of the sea.
  4. Yoon J.E. et al. (2016) “Ocean Iron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s: Past–Present–Future with Introduction to Korean Iron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in the Southern Ocean (KIFES) Project” Biogeosciences Discuss., Doi:10.5194/bg-2016-472.
  5. Crutzen, P. J. (2006). Albedo enhancement by stratospheric sulfur injections: a contribution to resolve a policy dilemma?. Climatic change, 77(3), 211-220.
  6. Keith D, Wagner G. (2016). “Help cool climate. Add aerosol” Wired 2016.
  7. Anderson, J. G., et al.(2012). “UV dosage levels in summer: Increased risk of ozone loss from convectively injected water vapor.” Science, 1222978.
  8. Trisos, C. H. et al (2018). Potentially dangerous consequences for biodiversity of solar geo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rmination.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The End

发布于2018-06-2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圆的方块

抓住表达欲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