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需用时 02:26
新科学家:都是冲动基因惹的祸?

有一项研究发现,变异基因HTR2B抑制了血清胺2B受体(serotonin 2B receptor)的合成,而后者恰恰是让大脑中神经传递素复合胺(neurotransmitter serotonin)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这一重要物质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脑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中血清胺的大量耗损,从而使得大脑中抑制或预见人的一些行为后果的机能无法正常发挥。

上述变异基因在被控犯有暴力及纵火罪的芬兰男性中出现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三倍之高。在芬兰因暴力犯罪而服刑的228名牢狱人员中,有17人是此变异基因的携带者。而在295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中,这一数字仅为7人。

尽管因基因突变而对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似乎只表现在芬兰人身上,但研究人员表示,基因变异对人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同样可能发生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身上。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与HTR2B具有类似功能的变异体及由此引发的人的一系列行为反应将逐一获得识别,”马里兰州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的David Goldman告诉我们说,他是此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

对于那17名携带变异基因的暴力犯而言,冲动确实是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些罪犯犯下了谋杀、蓄意谋杀、纵火、殴打或袭击他人等罪行。“小小的冒犯就会招致与此不相适应的报复,并且丝毫未经预谋,同时亦无迹象表明这是出于谋财的目的或是有连续作案的企图。” 研究人员在《自然》论文中这样表示。

酒精是帮凶吗?

在上述暴力犯罪的案件中,绝大部分的当事人都喝得烂醉如泥,这是否意味着变异基因只有遇到酒精之后才会变成魔鬼?“携带变异基因的人似乎很容易爆发,接触到酒精后就更是如此”Goldman说到。

为了证实这一发现,Goldman及其同事在动物身上进行了验证试验,以支持基因变异确实可以导致冲动行为的发生这一观点。为此特别进行了五项标准化试验,这些试验都需要依托一定的“冲动” 才能导致行为的发生,如探索陌生环境时需具备的大无畏精神等,那些经过特殊技术处理的小鼠较对照组而言,要“冲动”得多。

那能不能在人群中对携带这一基因的人做一筛查,并据此判定其具有潜在的暴力倾向或者是一个性格冲动的人呢?研究人员告诉我们,携带这一变异基因的人中间,只有一小部分发展成了暴力犯。“其他大多数该变异基因的携带者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在认知能力上,都与正常人并无二致。所以说在人群中做这一基因的筛查明显是有失公允的。”Goldman正言。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其他学者的认同,大家都警戒说不可过分夸大这一变异基因的行为效应,而对该基因携带者形成某种不理智的偏见。在芬兰可能有近10万人是该基因的携带者,但其中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构成暴力犯罪或有暴力行为的倾向。

“尽管这种基因上的倾向是引发暴力罪犯的高风险因素,但它仍需要许多其他诱因共同作用才足以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比如酒精”荷兰Radboud大学的Han Brunner表示说。

其他基因上的影响因素

1993年,Brunner在荷兰的一个携带变异基因的单亲家庭中发现某种暴力倾向,该基因可以合成一种叫做单胺氧化酶A(MAOA)的物质,它同样对调节大脑中神经传递素水平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2年,美国杜克大学的Avshalom Caspi发现了单胺氧化酶A的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存在形式。该变异基因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婴幼儿期间未得到良好照料的人身上才会显现出来。

还有一种基因,全世界有一半的人拥有它,并赋予了它的携带者9倍高的概率实施暴力行为,那就是男人之所以成为男人的Y染色体。
刊物:《新科学家》网站2010年12月23日
导读者:张怡纳
原文:请看这里

(果壳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The End

发布于2011-01-03,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环球科技观光团

环球科技观光团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