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
需用时 08:12
她的脸光鲜亮丽,桌面却是狗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整理癖对面坐了一个弃疗患者……

Instagram@lilyandchloeofficial

果壳编辑部形形色色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类似于主笔游识猷,在家办公的她,书桌上有白纸、咖啡磨粉机、抽纸、香水、计时器、眼镜、U盘、手机耳机、橡皮筋、倩碧黄油、两包速溶咖啡、豆浆、海苔饼干、记事本、钙片一瓶、笔筒、一瓶白酒、一个装了一大堆文件的星巴克纸袋、两张合同……

而另一种则跟新媒体的编辑小邓一样,桌上几乎只有电脑、键盘、鼠标和一个喝水的杯子,任何进入她办公桌范围的物品,都会被迅速地放到工作时目光无法抵达的地方。

这种分类,也存在于对于电脑的使用中。负责医药和健康内容的主笔Odette会把所有收到的邮件分门别类地放进几十个文件夹中,电脑桌面干净得只剩回收站以及高清桌面大图。而此时,酷炫科学娘窗敲雨的邮箱里有13056封未读邮件,电脑桌面已经满屏到放不下了。

酷炫科学窗敲雨的电脑桌面

我自己也是一个整理癖——衣柜里的连衣裙都要分色系挂好的那种。每次前去找主笔Ent讨论稿子,我都会看见他缩在书、纸、酸奶、零食、小东小西和数据线堆成的小山后面若无其事地打着字。而我经常一边讲话,一边强迫症一般神不知鬼不觉地开始收拾起对方的办公桌。

“为什么?为什么这么乱?!你真的能忍么?”

“感受不到……我忽视环境的能力很强。[无动于衷.jpg]”

像我这样的整理癖患者,和完全弃疗的混乱星人,似乎永远无法在工作乃至居住环境问题上达成一致。早在1983年,MIT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托马斯·马龙(Thomas W. Malone)就依据工作习惯,把人们分成两类:一类是“整理者”(Filer),喜欢把东西分门别类放好,收捡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另一类是“堆砌者”(Piler),倾向于将东西以看似无序的状态堆起来,回避繁重的整理工作。实际上大部分人的习惯处于两种极端之间,但这两种类型依然很好地展现了人们处理环境和信息模式的多样性。

这两种人真的没法互相理解吗?究竟为什么而整理,为什么而弃疗呢?我从编辑部的同事们开始,进行了一些小小的研究。

你是“整理者”,还是“堆砌者”?图:图虫创意

整理癖:整理是为了掌控人生

“即使观感上变化不大,光是把东西理一遍,这个过程就让我很开心,相当于心灵spa吧,理完以后神清气爽。”——主笔 Odette,未读邮件0。

“(整理)会消灭‘无能’的感觉。因为我会经常觉得自己失败,或者一直到晚上还在加班很丧,随手收拾一下很简单、效果又很明显,会提升对自己的认可吧。”——新媒体编辑小邓,电脑里存着租房用的比价表格。

图:Odette 的办公桌面,以及电脑桌面。

将一切收拾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仿佛是一项每人都必须要习得的美德。随随便便一搜索,就有各类教你收纳、归类和整理的文章。日本作家、整理达人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百万册,甚至把整理上升到了人生高度,“找回人生决断力”,在整洁的环境里“度过光辉闪亮的每一天”。

暂且不提如此玄学的高大上光环,现实中的收纳整理主要有两个实际目的。其一是“清理”,保持干净宽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留出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而不是被杂物淹没;其二是“索引”,能够迅速地让人们知道哪些东西存放在哪里,需要一件物品的时候该去哪里寻找。把办公桌上的书和文件归类放好,和把自己电脑和桌面的文件夹清理整齐,都有这样的效果;过多的未读邮件,满桌子的纸张和文具,都会多多少少阻碍人们寻找的过程。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混乱的环境会占用人们的视觉资源,分散人们的注意力,降低人们完成思维任务(例如解题)的效率;西班牙纳瓦拉大学2013年的一项实验进一步表明,工作环境对于人们的影响也有区别,更加尽责、专注的人,受混乱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而办公室里的魔鬼毫无疑问是各类书籍文件和其它纸张——根据美国一个专业整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Organizers)的调查,美国工作者平均每人每周会在寻找文件上花掉4个小时以上。虽然来自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想必你也有过在一堆纸张中的重要文件遍寻不得的痛苦吧。

果壳编辑小邓的电脑桌面(桌面使用的照片也是小邓自己拍摄的)

由此看来,对于高度组织化、流程化的工作而言,整理的确是必要的。不过,真正养成了收纳、整理习惯的人们,未必都是为了工作效率、生活方便。很多收纳整理其实是出于心理因素:用整理来消除失控的焦虑。以未读邮件而言,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信息学教授格洛丽亚·马克(Gloria Mark)发现,邮箱里响起工作邮件的通知,会让大部分人血压升高、脉搏加快,而其中一部分人在收到邮件时马上点掉归档,焦虑便会显著减轻。同样,视野内出现一个什么新东西,比起放在那儿碍眼,收起来明显可以减轻焦虑。“越自主,越能随心整理,越不焦虑。”整理癖小邓如是说。就连桌子一团乱的果壳主笔游识猷,也会坦承,“有时候会拿走一些东西收到柜子或抽屉里来减压”。

此外,整理还有一个现实诉求是对外的 :干净整洁的工作空间,能给同事和老板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日常合作。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刚发表的一项人格研究里,研究者给被试展示了不同的办工桌,并邀请被试为办公桌的主人在大五人格测试中打分。结果显示,乱糟糟的桌面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不仅是不尽责,还有“不好相处”、“喜怒无常”等。虽然这些可能有刻板印象的嫌疑  ,但在办公环境中和他人打交道、相处的过程中,整理倾向的确会提供好处——让自己变得更加“可读”。 对自己空间的整理,往往也能给自己和一同工作、生活的人提供更多便利——什么东西放在哪里,事情是否进展得顺利等等,都能清楚明白地一眼看穿,少掉不少沟通成本。

然而,即使有这么多好处,整理和收纳也并不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挂钩。果壳编辑部里干干净净和乱七八糟的工位上,生产着同样优秀的内容;被杂物淹没的主笔们,写起文章来却是条理清晰、逻辑清楚。

这是不是意味着凌乱也自有其优点?

弃疗者:牺牲整洁是为了更好地创作

“好像从小就不擅长整理,一直没有习得这个技能。每次整理半天以后还是很乱,而且本来能找到的东西反而找不到了。”——主笔 游识猷,不敢打开gmail。

“(整理)太花时间,因为这其实是一个空间规划的过程,要想达到真正合理的空间利用真的要考虑很多东西,房间可能收拾上两天都不会满意。”——视频编辑 窗敲雨,找文件纯靠搜索。

“我自己没有因为杂乱而有不好感受,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根本上来说,整理的困难在于我感觉不到它意义何在。”——主笔 Ent,电脑桌面共计96个图标。

果壳主笔Ent的电脑桌面

几乎所有对整理弃疗的人,都有一个主要理由:整理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不然近藤麻理惠的收纳系列也不会写成整整三本书了)。这种麻烦不仅体现在整理花掉的时间上。不管是文件归档,还是杂物收纳,都是一项耗费脑力的过程,而许多人无法从这样的辛劳中获得正反馈。

文件夹该分成几类?突然收到的文件A,到底该放进哪个文件夹里——好像都可以、又好像都不行?需不需要在分类底下再建几个分类?人们总有把万事万物系统化整理的倾向,然而世界的复杂度,是无法用一个分类穷尽所有可能的——干脆所有东西都归入“其它”,反而省时省力。这就是为什么你的电脑桌面有四五个名为“temp”的文件夹。

图片来源:xkcd

实际上,许多看起来不擅整理的人,往往也有自己的策略。许多人将办公桌作为“缓冲区”,把新来的或者常用的东西放在一臂可及之处;另外一个作用则是“提醒”,摊在那里的文件相当于一个代办事项的列表。东京一桥大学管理学教授野口悠纪雄的“整理”法看起来就是堆文件,但是他把每份文件贴上标签、列在书架上,标签朝外,这样能够一眼看到。然后,每次用到一份文件的时候,他就把这份文件摆在整排文件的最左边。这就一目了然了——文件自动按照常用的顺序排列。相反,一个庞大的文件系统,会有很多根本用不到的分类,和看了一次就再也不会看第二次的文件;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工作方便,还不如按时间顺序呢。世界难以按照自己理想的分类来运行,频繁调整分类又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时候,适度的自由发挥反而能够提高效率。

混乱的环境也并没有那么糟糕。虽然前面的研究表明,混乱的环境对于计算、逻辑、注意力等任务有负面影响,但是却能启发创造性、发散性的工作。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凯思林·沃尔斯(Kathleen D. Vohs)于2013年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邀请了188名被试来参与一个“消费者调查”。被试分成两组,在不同的环境中,从菜单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菜。研究发现,在整齐的环境中的顾客,选择相对保守,倾向于“营养”“健康”;而在混乱环境中的顾客,则往往青睐标着“新”的产品。而另一个实验,让被试在不同的环境中,列出“乒乓球的不同用法”。在混乱环境中的被试,头脑的活跃程度显著高于呆在整洁环境中的被试,列出来的条目也更多、更新颖。沃尔斯指出,整齐的环境通常会让人们更加循规蹈矩,而一个混乱的环境则意味着丰富的可能性。近几年来,有好几个类似的心理学实验都重复出了这样的结果——发散性思维、创造力,乃至避免证实性偏见等等。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单位,往往也对混乱的环境更加宽容。

图:图虫创意

整理癖和弃疗患者,如何愉快相处?

“我现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生活,也不担心妨碍到别人。自己也没有觉得很不方便,这样减少整理频率就节省了时间。”——窗敲雨,弃疗患者。

“上大学、工作、生孩子这些节点,面临整理习惯的冲击时,一方面会不舒服,另一方面也有机会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习惯是不是那么有必要。尤其生孩子之后,家里零碎东西太多,又往往没时间整理,对混乱的容忍程度提高了不少,可能也是好事。”——Odette,整理癖

那么,到底是整洁的环境更有利于工作,还是放飞自我、选择混乱到底?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道理,不过最重要的可能并不是环境乱不乱,而是你和环境的混乱能否好好相处

英国艾克赛特大学心理系的研究人员也做过一个工作环境相关的实验,让被试在不同的办公环境中完成简单的任务。这看起来设定和前面的办公效率实验差不多,然而这一次,他们更加关心被试的心理状态。他们首先让被试坐在一个啥都没有的办公桌前,只给了他们纸和笔,“整洁”到一尘不染。大部分被试都反映,这样的环境“无法让人放松”。而若是在桌上放上几盆花草、一些照片,那么被试的心理状态便会有所放松,这也是所谓“丰容”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的来了:如果不是实验人员安排,而是让被试自己去安排摆什么、摆多少、怎么摆,那么被试不管是在任务完成度还是工作满意度上,都有极大的提升。

图:图虫创意

整理癖患者最焦虑的并不是乱,而是“自己无法整理”的乱(例如公共区域);让弃疗患者最头疼的也不是环境本身,而是像游识猷说的那样,“东西整理之后反而找不到了”。所以,根本而言,还是一个人对于环境的“自主”,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度。对于每个人而言,如何利用特定环境为自己带来的优势,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如果你自己被混乱所困扰,那么可以采取有限的整理策略,划出最需要索引和收纳的范围,用最少的精力维持一定的次序——例如像小邓一样,把临时堆成山的文件分成“正在处理”和“已经完成”两类。而如果你总是为事情的凌乱而焦虑,总是陷入整理的强迫循环中,不妨也放松一下神经,例如保持几个常用的东西在手边,而不需要、不常用的东西不必分类太细,有一点混乱也不打紧。

而在公共场所这些无法保持“自主”的地方,互相理解对方的习惯,协商并订立规则,划清个人和公共区域的界限,也比斥责对方“懒”或者“事儿”要来得更实际一些。

总之,不管是整理癖还是弃疗患者,都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及亲密相处之人)的习惯,并与可能的焦虑和平相处——这才是最厉害的“人生整理术”。而下一次,像我这样的整理癖患者,踏入了堆积如山的弃疗患者领地,也不妨换个思维来看待——

(编辑:Ent)

参考文献:

  1. Abrahamson, E., & Freedman, D. H. (2013). A perfect mess: The hidden benefits of disorder. Hachette UK.
  2. Harford, T. (2017). 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Penguin.
  3. Horgan, T. G., Herzog, N. K., & Dyszlewski, S. M. (2019). Does your messy office make your mind look cluttered? Office appearance and perceivers' judgments about the owner's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8, 370-379.
  4. Julia Niedernhuber, Andreas Kastenmueller & Peter Fischer (2014) Chaos and Decision Making: Contextual Disorder Reduces Confirmat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6:3, 199-208, DOI: 10.1080/01973533.2014.890621
  5. Knight, C., & Haslam, S. A. (2010). The relative merits of lean, enriched, and empowered offices: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workspa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well-being and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16(2), 158.
  6. Malone, T. W. (1983). How do people organize their desk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office information systems.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 1(1), 99-112.
  7. McMains, S., & Kastner, S. (2011). Interactions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mechanisms in human visual cortex.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1(2), 587-597.
  8. Vohs, K. D., Redden, J. P., & Rahinel, R. (2013). Physical order produces healthy choices, generosity, and conventionality, whereas disorder produces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9), 1860-1867.
  9. Inbox Zero vs. Inbox 5,000: A Unified Theory, The Atlantic,
  10.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5/05/why-some-people-cant-stand-having-unread-emails/394031/

题图来源: 窗敲雨的电脑桌面

The End

发布于2019-01-24,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李子李子短信

社科硕士,博物馆爱好者,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