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1907
需用时 03:48
多亏火鸡自己努力,才走上了人类餐桌!

如果有“世界最丑鸟类比赛”,那么满脸肉瘤面容可怖的火鸡,一定会榜上有名。

听说有人说我丑?图片:Christopher Dart / Flickr

作为欧美国家感恩节、圣诞节的传统菜肴,家养的火鸡终其一生可能只去过两个地方:农场和烤箱。

不过,你也许不会想到,这些“丑鸟”的祖先也有过“光辉历史”——它们在数百年前曾是美洲原住民神殿中的“贵客”,甚至被当作陪葬品。

那么,从庙堂之高走进寻常百姓的厨房,火鸡在上千年来都经历了些什么呢?人们因何相中这样一种“丑鸟”,把它们从野鸡培养成“大型造肉机”的呢?这一切,都得从中美洲的史前森林说起。

看在你黏人的份上,勉强吃你吧!

人类最初出于什么目的来驯养火鸡的呢?美国考古学会的研究者认为,选择养火鸡,可能并不是人们的本意,只是因为火鸡实在太“粘人”了……

1944年,为了观察野生鸟类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火鸡被引进美国梅萨维德国家公园。结果,它们很快占领了投喂站,甚至抢夺了周围居民的温暖居所。尽管人们向空中鸣枪,乃至使用了“樱桃炸弹”,火鸡仍然不退缩。

气势汹汹,说不走就不走!图片:Mark Giuliucci / Flickr

由此推测,生活在火鸡分布地的古人,可能也遭受了同样的痛苦。当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赶走火鸡时,很可能会把火鸡关起来以保护庄稼和食物储备,接下来才逐步意识到这种鸟在食物和工艺品方面的价值。

起初,火鸡的饲养规模非常小,并没有被原住民当成主要的食物来源,很多地区的养殖方法也近乎野生放养。考古学家推测,火鸡在当时更可能是饥荒年份的应急食物,或是在贵族举行仪式、宴会时,用来展示身份的高贵物种

现代化大规模养殖的火鸡。图片:Scott Bauer / Wikipedia

起初,火鸡的饲养规模非常小,并没有被原住民当成主要的食物来源,很多地区的养殖方法也近乎野生放养。考古学家推测,火鸡在当时更可能是饥荒年份的应急食物,或是在贵族举行仪式、宴会时,用来展示身份的高贵物种。

阿兹特克文明中出现了火鸡形象的神。图片来源:Sciencealert.com

在阿兹特克文明的首都,仪式、宴会和圈养食肉动物需要数千只火鸡作为贡品。而在玛雅地区,火鸡骨骼遗存大多发现于宗教庙宇和墓葬中,或是与贵族仪式器物一同出土。玛雅文明的维斯塔赫尔莫萨 (Vista Hermosa)遗址最能说明问题,其墓葬中火鸡骨头出现频率极高,但在生活垃圾中的却是缺失的,说明这些火鸡在这个遗址中并不是作为食物而存在的。

自带“好卖”buff

自被人类驯化以来,火鸡就充分展现了自己做“进出口贸易”的特长。当然,它们不是商人,而是被贩卖的货物。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美洲大陆的跨地区火鸡贸易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中国还处在西周,雅典城邦还没有建立。

前面我们提到,墨西哥南部的遗址就发现了来自墨西哥中部的火鸡。考古学家认为,南方人找中部人买火鸡可能不是为了满足口福,而是为了拔火鸡羽毛制作装饰品或艺术品。这种跨地区买卖火鸡的现象也发生在了其他遗址中,比如危地马拉的玛雅遗址 (公元前300年—公元100年)里也找到了来自墨西哥地区的火鸡遗骸。

后来,随着美洲原住民文明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卡坦半岛、墨西哥湾和中美洲加勒比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航线不断扩张。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不仅能交易火鸡,还能够让各地的人们交流养鸡技术,这促使火鸡养殖在中美洲大范围流行了起来。

而让火鸡真正流行于世界,从神庙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还是那批发现新大陆的欧洲人。

华丽的尾羽。图片:Pixabay

在我们的印象中,火鸡加入西方文化圈好像是17世纪美国人创立感恩节以后的事情。实则不然,西方文明和火鸡打交道的历史其实远远早于这一时间。早在15、16世纪之交,西班牙人发现美洲大陆伊始,他们就把火鸡带回了欧洲,甚至还在欧洲培育出了新品种。紧随其后,英国航海家William Strickland则率先将火鸡引进英国。这件成就可能让他和子孙们颇为骄傲——他的家族纹章就是一只公火鸡,同时也是欧洲已知最早的火鸡画像之一。

到了17世纪,大批英国移民进入美洲,火鸡开始逐渐成为他们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在大洋彼岸的英国本土,火鸡却一直是难得的奢侈品。当时的英国工人阶级通常会在圣诞节吃鹅肉或牛肉,几乎从不吃火鸡。直到维多利亚时期(公元1837—1901年),烤火鸡这道菜才真正流行开来,正式成为英国全民热爱的圣诞大餐。直至今天,火鸡仍然是欧美圣诞节不可或缺的经典菜肴,其他国家的餐桌上也频频出现它们的身影。

美味的烤火鸡。图片:Pixabay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到,火鸡是由美洲原住民驯化,由西班牙和英国人带到欧洲,再由美国人加入过节食谱的,那么问题来了,火鸡的英文名为什么是“Turkey”呢?在这个过程中土耳其人并没有参与呀。

实际上,火鸡和土耳其的关系完全是一个误会。一种可信的说法是,当时,土耳其商人经常往欧洲贩卖一种几内亚珍珠鸡。等到欧洲人第一次在美洲见到火鸡时,人们误以为这种大鸟是就是土耳其人卖的珍珠鸡,因此称之为“Turkey coq”,久而久之,称呼就变成了“Turkey”。

珍珠鸡:我觉得我们不是一个物种。图片来源:Wikimedia|New Jersey Birds

不仅是英语对火鸡身世有误解,世界各族人民似乎都绕不清火鸡的老家是哪。英语中的火鸡叫土耳其,土耳其语的火鸡叫印度,而印度人又称呼火鸡为秘鲁…….

虽然搞不清火鸡的出身,但这并不影响到大家吃火鸡的热情,毕竟它们营养高又味道好。所以,要不要考虑给你的饭桌添一只来自中美洲的大鸟呢?

本文授权转自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咕咕咕咕咕咕咕咕! 

好好的珍珠鸡,说秃就秃!

这是一只能在黑夜中隐身的鸡!

我是鸽子,我绝对不鸽你。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9-02-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