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的一天,我驾着车子行进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终点是草原深处的查干淖[nào]尔。此行是为了给单位的“公民科学公众活动”踩点。两周后,我将和同事们一起带着公众志愿者来这里体验观鸟活动。

车队行驶在苍茫的天地间,会有哪些惊喜等着我们? 图片:郭长国
清晨我们从北京出发,此时已过正午。长途行车容易让人注意力涣散,在接近查干淖尔的时候,身为司机的我也觉得有点疲惫。突然间,路边的堤坝上不知道从哪里蹿上来一只圆圆的小鸟。
“是小鸮[xiāo]!” 我一个急刹车。

站在“倒鸭子”上的呆萌小鸟,让我又一下子精神了起来。图片:高大向
它在路边与我对视了一下,转身飞进了旁边已经干涸的湖底沙丘中。能在此处相遇,算是一种缘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路边偶遇的小家伙吧。

四字评语:囧傻凶萌
上面说到的“小鸮”是简短的叫法,它的中文名叫做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属鸮形目鸱[chī]鸮科小鸮属。

来一张标准照。 图片:Peter Van der Veen / NIS / Minden Pictures
“鴞”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形声字,从号从鳥,源与对鸟的叫声的记录,在中国古代代指猫头鹰一类的鸟。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中,就有“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的诗句。
我们一起来听听纵纹腹小鸮的叫声。声源:xeno-canto.org
“鴞”的简化字为“鸮”,在现代用来命名鸮形目中的各种猛禽。所以通俗来说,纵纹腹小鸮就是“肚子带纵纹的小猫头鹰”啦!
纵纹腹小鸮是一种小型猫头鹰,体长在21~23厘米左右,翼展在146~181厘米之间,雌雄两性之间的体型差异不大。整体呈褐色,全身具有杂乱的斑纹,头顶较平,带有浅色斑点,腹部具白色与褐色相间的纵纹。面部有一对柠檬黄的大眼睛,眼睛上方有浅色而平的“眉毛”,并没有像长耳鸮、雕鸮那样的耳簇,看面相有四个字的评语:“囧、傻、凶、萌”。

“你才囧傻呢,我可是萌萌哒的猛禽!” 图片:Austin Thomas / NIS / Minden Pictures

小鸮跨越三大洲
不只在内蒙,在距离查干淖尔2100公里的青海玉树,我也曾于出差时在路边的栅栏上偶遇过纵纹腹小鸮。

拍摄于青海玉树的纵纹腹小鸮,中国范围内有四个亚种,分别是普通亚种A. n. plumipes、青海亚种A. n. impasta、新疆亚种A. n. orientalis与西藏亚种A. n. ludlowi。图片:韩雪松。
当然,这样的空间距离对纵纹腹小鸮的分布范围来说并不算什么。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纵纹腹小鸮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此外,在西藏南部与云南西部也有记录。

纵纹腹小鸮真的不会越过长江吗?图片: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而放眼世界,纵纹腹小鸮可以说是分布范围最广的猫头鹰之一了。它跨越欧、亚、非三个大洲,西至伊比利亚半岛与非洲西北部、冬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日本海沿岸,将欧洲大部、北非与阿拉伯半岛沿岸、整个中亚地区都包括进去,分布基本在古北界范围内。此外在英格兰、新西兰还有引入种。

纵纹腹小鸮分布范围示意图。 图片:owlpages.com
纵纹腹小鸮是留鸟,一年四季皆在栖息范围内生活。当幼鸟出巢独立后,会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寻找新的居住场所,但一般其“迁徙”的距离不会太远。

夜猫子白天也精神
有一句老话说的好:“猫头鹰不一定在半夜出现,但物种日历一定会……(大雾”
在一般的认知中,“夜猫子”肯定是夜里出来活动,但纵纹腹小鸮并非一个纯粹的夜猫子。包括纵纹腹小鸮在内的多种鸮类,最活跃的时间段不是深夜,而是黄昏。此外,纵纹腹小鸮还会在大白天堂而皇之地出来活动。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鸮不发威,你当我是病喵?”图片:Mario Cea Sanchez / Biophoto / Minden Pictures
作为一个观鸟爱好者,我见到过不少猫头鹰。纵纹腹小鸮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让人在大中午坐在汽车里近距离观察的猫头鹰之一。
纵纹腹小鸮喜欢将巢安在各种洞穴中,比如悬崖中的土洞、河岸上的泥洞、堤坝间的沙洞、枯木桩的树洞、建筑物的破洞等等。洞口看似很小,里面别有洞天。

一只站在洞口的纵纹腹小鸮。 图片:John Gooday / NIS / Minden Pictures
在栖息地的选择上,它更喜欢相对开阔的环境。在开阔地的树枝、栅栏、土堆、乃至电线杆上,很可能站着一只俯视众生的纵纹腹小鸮,但在树林深处,却很少能看见它的身影。
如果你仔细观察纵纹腹小鸮,会发现它一个有趣的动作:以一种诡异的曲线转头,这表示它在关注某一个目标。当它开始警觉时,就会上下浮动身体,看上去像“一蹲一蹲”的动作。如果觉得受到了强烈的干扰,身体会收紧,并猛烈地上下起伏,并瞪大眼睛,这表示受到了惊吓,会随机飞走。

左边这只估计是盯上了什么;而右边这只应该是被什么东西吓到啦,可不是在跟对方友好地互动哦。图片:Kees Vanger / YouTube

小鸮不挑食
每年的3月至7月,是纵纹腹小鸮的繁殖季节。一般3月中旬开始出现发情、求偶与交尾的行为,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一窝一般为5至6枚卵。雌鸟负责孵卵,雄鸟负责捕食。经过20多天后,雏鸟即可破壳。

纵纹腹小鸮的卵,最长径不过7厘米左右。图片:Klaus Rassinger & Gerhard Cammerer / wikipedia
雏鸟孵化后,再经过亲鸟35至40天的育雏,就可以离巢了。理论上纵纹腹小鸮的寿命最长可达十五年左右,但大部分达不到这个“高寿”的年龄。
作为一个“肉食主义者”,纵纹腹小鸮的食谱很广,体现了其广泛的适应性。它的食物种类很多,包括鳞翅目(比如蛾子)、直翅目(比如蚂蚱)、鞘翅目(比如甲虫)等各种昆虫,小型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还有小鸟和蚯蚓等。

一只纵纹腹小鸮捕到了一个小型鼠类。 图片:Mario Cea Sanchez / Biophoto / Minden Pictures
对于那些在开阔地活动的小型动物来说,能飞会跳、钩嘴利爪、从天而降的纵纹腹小鸮,就是一场噩梦。纵纹腹小鸮的舌根处长着许多指向食道的尖端突起, 就是为了防止在吞食其它小动物时让美味逃脱。虽然看上去萌萌哒,但毕竟是猛禽,纵纹腹小鸮的“杀手本色”还是要有的。

人类文明与城市中的小鸮
在人类文明中,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对猫头鹰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形象的记录。在中国,商代的鸮尊,先秦的《诗经》,都对猫头鹰有所体现。

成于商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的鸮尊,艺术化地再现了一只猫头鹰的形象,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方则更具体地出现了纵纹腹小鸮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在希腊文明与其继任者罗马文明中,纵纹腹小鸮都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弥涅尔瓦联系紧密,代表着智慧。事实上小鸮的属名Athene就是源自“雅典娜”一词。现代希腊的一欧元硬币对这个古代钱币上的小鸮形象又进行了复刻。

纵纹腹小鸮与雅典娜女神一起出现在了在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银币上。图片:cgb.fr / vso.numishop.eu
最后让我们回到现代人类文明的代表产物——城市。不用去希腊,也不用去青海、内蒙或者其他地方的野外,在北京就可以看到包括纵纹腹小鸮在内的多种猫头鹰。

北京大学校园里的东方角鸮。摄影:高大向
在密云水库边,短耳鸮(Asio flammeus)与纵纹腹小鸮就隐匿在草垛与土堆旁;冬天的城市公园中,偶然间会发现站在枝头的长耳鸮(Asio otus);北京大学校园里,东方角鸮(Otus sunia)每年都会回来繁殖;卧佛寺后山的柏树上,灰林鸮(Strix aluco)在静静地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最后附上一张在北京可以观察到的各种猫头鹰的插画,看看你能认出来几种:)

可以在北京见到的8种猫头鹰,你都能认出来吗?插图:刘几凡、余明伟 ©共生领域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