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3034
需用时 06:04
寄生虫博物馆

这是一篇迟来的游记,去年的十一,我去了被种草已久的目黑寄生虫馆。


顾名思义,这是一家关于寄生虫的博物馆。1953年,医学博士龟谷了用自己的创意和私人藏品在东京建立了世界唯一一所寄生虫博物馆,被列入世界十大怪异医学博物馆。当时的日本,几乎人人都会感染寄生虫。龟谷了研究寄生虫,对寄生虫也是真爱,他想借博物馆为公众展示寄生虫世界的多样和趣味。


只是这趣味也不是人人都能欣赏,由于寄生虫给大众留下的一贯印象,我并没有找到同行者,同事们听到也是一副嫌弃的表情。好吧,这趟奇幻旅程注定由博爱的我独享。可是只我一人看到又有点可惜,幸好我带了相机,可以用图文与对寄生虫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


感谢万能的谷歌地图,从地铁目黑站下车之后,我跟着导航一路走,大约步行一公里,就到达了目的地。


博物馆比我想象中小很多,一共两层楼。一楼主要展示寄生虫的多样性,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各式泡着寄生虫标本的玻璃瓶。


靠墙有一个彩色的人体消化道模型,用图示和标本展示了人体不同部位的寄生虫。比如说,肺吸虫和肝吸虫分别对应肝和肺,皮肤表面的寄生虫有虱子和跳蚤,鞭虫、蛲虫寄生在大肠,血吸虫在肝门静脉,蛔虫、绦虫类主要在小肠。



在这个展示区,位于最下方也是最容易观察的是无钩条虫和有钩条虫,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牛带绦虫本来都要淡出人们的视线了,那段时间又被一位叫猫总重新上路的微博网友重新唤起了。这位网友因吃了未煮熟的牛肉,在菊花中掏出小段牛带绦虫,红遍了网络和医院,传送门: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89349029115345


这两种绦虫都是教科书上的案例,我也是平生第一次见到它们的实物,看上去很像宽面条,相比之下牛带绦虫更宽更大一些。绦虫的身体结构很简单,无口无肛门,身体分头节、颈部和节片,节片由颈部分裂而来,越往后越宽大,逐节脱落,排出宿主体外。绦虫的几乎把器官都贡献给了生殖系统,身体的绝大部分都是节片,每个节片都有雌雄生殖器一套用于繁殖,也就是说它们不仅雌雄同体,一体还有N个雌雄同在。好在它们现在已经少到现在连医院的医生看到绦虫都如获至宝,时代进步了,食物也更卫生了,只是肉还是要吃煮熟的为好,不信你去问猫总。


牛带绦虫(无钩条虫)


猪带绦虫(有钩条虫)


蛔虫也许是每个中国人都最早认识的寄生虫,也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小时候家长也经常把长蛔虫挂在嘴边吓唬我们。好在我与这位名虫并没有打过交道,以至于我在目黑寄生虫馆第一次见到蛔虫的反应是,蛔虫居然这么大!我想象中的蛔虫是细细的丝,蛔虫的真身则更像蚯蚓,体长15—35厘米,身体呈圆筒形,两头尖尖。蛔虫雌雄异体,雄性比雌性细,尾部有个勾。




寄生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蛔虫,比如说马蛔虫、猪蛔虫、貉蛔虫,大小粗细各不相同。



这块看起来像蟹黄的东西叫蟹奴,是一类寄生螃蟹的寄生虫,它们和海边的藤壶同属于蔓足类。蟹奴幼虫遇到螃蟹后就会用树根状的内体侵入到螃蟹体内吸收营养,延伸出来的外体就是我们看到的袋状结构,里面包含了卵和卵巢。通常被感染的都是雄蟹,被蟹奴寄生的雄蟹很难正常发育,失去繁殖能力,变成“不男不女”的个体,还会将蟹奴当成自己的卵来守护,帮蟹奴在合适的地方释放受精卵。蟹奴又叫蟹寄生,蟹妖,可以给知乎代言了。要是蒲松龄知道这个知识,说不定还能编个更硬核的聊斋故事。



日本真双身虫也是此馆的名虫,只是没想到实物这么小,小到要用放大镜观看。


日本真双身虫是扁形动物门的寄生虫,主要寄生鲤科鱼类,被双身虫寄生的鱼类会因鳃受损导致呼吸困难而死。从放大镜看,真双身虫像一只蝴蝶。在茫茫的淡水中,两只双身虫在鲤鱼的鱼鳃上邂逅,对于双身虫来说,这种邂逅可遇而不可求。它们见面就合体,合体后就永不分离,所以我们看到的“蝴蝶”是由两只双身虫融合而成。如果双身虫不能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就无法发育成熟。所以双身虫成了目黑寄生虫馆的爱情吉祥物,以它的形象做成的周边也很受欢迎。


这层还有寄生海龟、各种鱼类、蜗牛的寄生虫等等。这里不展开讲了。


一楼大致就是这样,一上二楼就可以看到一些寄生虫和卵的超大模型,非常精细,补充了我们没法看到的结构。


二楼拥有目黑寄生虫馆的镇馆之宝——全长8.8米的日本海裂头绦虫(学名Dibothriocephalus nihonkaiensis),又名真田虫。


叫真田虫是因为命名者觉得它形似日本战国时代武将真田昌幸发明的、用于捆绑物品的织带真田纽。


这只壮观的标本来自一位40岁的男性,他在食用了感染寄生虫的大马哈鱼后,经医生指导服用驱虫药,从小肠中排出了这条虫子,想象一下驱虫排虫的过程就觉得不可描述。小小的寄生虫仅仅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长到如此之大,着实令人震惊。为了让观众感受8.8米是什么概念,旁边放了一条8.8米的绳子作为对比。


日本海裂头绦虫生活史复杂,卵在水里孵化出钩球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取食,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鱼类取食被感染的剑水蚤就会被感染,此时原尾蚴长成了裂头蚴。人或其他动物吃了这样的鱼就被感染,成为最终宿主,裂头蚴在最终宿主的肠道内吸收营养发育成虫。虽然这种寄生虫不会置人于死地,但是想必谁也不想自己的肚子里有数米长的寄生虫共存,少吃生鱼肉就可以避免这种风险。


二楼主要展示的是各种令人患病的寄生虫,用的是图示加标本的展示形式,因为是人寄生虫,连我这个博爱的生物爱好者看了都有点肝肾幻疼。



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日本血吸虫,连它的中间宿主钉螺都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常识。我不知道的是,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最早发现于日本,然而日本在1996年就终结了日本血吸虫病,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绝灭了片山钉螺的国家 。血吸虫的宿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雄性血吸虫腹部有条沟,雌虫就嵌在里面,它们双双对对寄生在宿主的肝脏内,在血管内产下大量受精卵。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形成虫卵肉芽肿,导致肝脾肿大,肠壁纤维化、肝硬化和腹水。至今在国内仍有很多人感染血吸虫病,希望我们有朝一日也能永久告别这种可怕的寄生虫病。


中华肝吸虫又叫华支睾吸虫,也是常见的人体寄生虫。肝吸虫的第一宿主是淡水螺类,第二宿主是淡水鱼,人吃了未经煮熟的淡水鱼就会被感染。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慢性感染还会增加患胆管上皮细胞癌的机率。肝吸虫在日本也已被消灭。其实还是那句话,病从口入,管住嘴别生吃淡水鱼就行,比如风波不断的“三文鱼”虹鳟(煮熟就没问题)。



最可怕的寄生虫当属丝虫,丝虫是线虫动物门里的一大类寄生虫,由丝虫引起的疾病统称丝虫病。丝虫病的可怕,在展板上就可以看到。


蟠尾丝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热带地区,通过生活在河川边的蚋(小黑蝇)叮咬人体传播,进入人体后移动至皮肤、眼睛等器官,引起蟠尾丝虫病,又名河川盲、河盲症。人是蟠尾丝虫的唯一宿主,被感染的人会出现瘙痒、皮下肿块、眼部病变甚至失明,由蟠尾丝虫引起的失明是全球仅次于沙眼的第二大感染性致盲原因。



淋巴丝虫进入人体则会引发象皮病,这是一类由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经过蚊子叮咬,淋巴丝虫进入人体,在淋巴系统内繁殖,引起淋巴管阻塞,让人的手臂、大腿、阴囊发炎肿大如象。世界上约有1.2亿人感染淋巴丝虫病,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就是在被流放时感染,被这种疾病所困。展板上还有葛饰北斋画的一幅男子感染丝虫病导致阴囊象皮肿,不得不抬着走的漫画。



这块区域还有一个互动板,用电子显示屏展示了日本地区和世界范围不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形态、过去和现在。可以看到寄生虫防治工作的进步和成效。


二楼还有一个房间,展示的是日本寄生虫学的研究历史,从江户时代到平成时代的不同研究者皆有记录。


科学家们早期用的显微镜、玻片、研究记录、手绘图、文献和专著都有展示。感谢这些先驱,让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寄生虫的知识,知道怎样去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所谓知己知己,百战不殆。



二楼还有卖寄生虫周边和书籍的小店,因为写着不能拍照,所以就没拍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目黑寄生虫馆的网站看。此外,这个小而精致的博物馆居然是免费的,真是业界良心,想了想还是在门口的捐款箱扔了点钱,略表心意。


总而言之,如果你也是一个对世界有好奇心,能接受寄生虫的存在,并愿意去了解它的人,强烈推荐去东京时去参观,一两小时时间足矣。


寄生虫馆主页:https://www.kiseichu.org

开放时间:上午10:00-下午5:00(周一、周二、新年前夜闭馆)

去前在主页看一下开放时间,确认一下是否开馆,以免白跑一趟。


The End

发布于2019-02-0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