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2472
需用时 04:56
鸬鹚为什么喜欢“两臂侧平举”?在做早操吗?

有一次听郭德纲相声,发现一句定场诗很有意思:“墨染鸬鹚[lú cí]黑不久,粉刷乌鸦白不坚”,讲的是两种鸟类的颜色。后半句很好理解,强调乌鸦天然黑的状态,那么前半句说的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前半句里的鸬鹚。

说一句暴露年龄的话,我记得小学课文里就有一篇《鸬鹚》,当时觉得这两个字好难写。

“有谁叫我?”图片:BBC纪录片《美丽中国》

黑色的鸬鹚为啥要“黑染”

鸬鹚泛指鲣鸟目鸬鹚科的各种鸟类,平时我们说的鸬鹚,一般指的是正式中文名叫作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的一种大型水禽为了方便行文,如无特殊说明,下文中的“鸬鹚”代指“普通鸬鹚”)

鸬鹚有多大呢?体长一般在77厘米至94厘米,翼展一般在120厘米左右,最大翼展将近150厘米。这两组数据已经和我们熟知的大型猛禽雕鸮(Bubo bubo)不相上下了。

雕鸮整个欧亚大陆均可见到。图片:Peter Trimming / wikipedia

论起长相,鸬鹚谈得上几分诡异。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双深邃而泛着蓝光的眼睛(虹膜呈蓝色),脸颊及喉部呈现白色,嘴基发黄,喙长而厚重,并且前端带有向下的弯钩。我相信如果你有机会和鸬鹚近距离对视的话,完全有理由认为这就是一张“鬼脸”。

蓝色眼睛是我深邃的目光。图片:Chris Gomersall / arkive.org

我们再来看看鸬鹚身体的颜色。在中国,鸬鹚有很多民间俗名,比如“鱼老鸦”、“水老鸦”、“乌鬼”等,这些俗名中的“乌”字与“鸦”字都表明了鸬鹚的一个特点,就是羽色发黑。然而鸬鹚的黑色并非所谓的“亚光黑”,而是一种泛着闪光或带有金属光泽的黑。这可是高级轿车才有的豪华烤漆配色。

既然鸬鹚是黑的,为什么郭德纲的定场诗里还要说它需要用“墨染”呢?墨染褪色之后不还是黑色的么?

“霸王就是乌黑浓密” 。图片:Jordi Bas Casas / photoshot.com

这来自于一个小小的误会。清代有一本小说叫《永庆升平后传》,里面有两句诗:“墨染鹭鸶黑不久,粉洗乌鸦白不鲜。”这里面的鹭鸶,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鹭。这样就很合理了,白鹭是白色的,自然是“黑不久”。这句话在后世的传颂中,错将“鹭鸶”讹传为了“鸬鹚”。

白鹭(Egretta garzetta)。图片:Navaneeth Krishnan S / wikimedia

不过鸬鹚确实也有白的时候:一是亚成体,下体会呈现污白色;另外则是处于繁殖期的鸬鹚,在颈部和头部会长出白色丝状的繁殖羽。需要多说一句的是,我还真见到过通体雪白的鸬鹚,不过那是白化的个体,并不是正常鸬鹚应该有的羽色。

我在云南大理邂逅了一只白化的鸬鹚(右一)。图片:高大向

头部可见白色丝状繁殖羽。图片:Wild Wonders of Europe / Möllers / naturepl.com

“捕鱼达人”

普通鸬鹚是一种分布甚广的鸟类,世界范围内除了南极洲与南美洲,其它几大洲都有分布。在北美洲它主要集中在东海岸地区,而在欧亚大陆、非洲与澳大利亚,不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河湖,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在中国,鸬鹚也占据了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在中国北部与西部的海滨、河湖与湿地,鸬鹚主要是季节性候鸟,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鸬鹚可以作为留鸟生存。

在国内,普通鸬鹚名气最大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香港的米湿地,另一个就是青海湖的鸬鹚岛。每到春夏的繁殖季节,鸬鹚岛及周围区域会密密麻麻聚集成百上千只鸬鹚,开始它们的繁殖使命。

静谧的青海湖与站在鸬鹚岛上的普通鸬鹚。图片:高大向

以为鸬鹚岛为例,每年4月初,迁徙过来的鸬鹚就要开始营造鸟巢,准备产卵与育雏了。鸬鹚的巢址大多选择在孤岛、湖边悬崖上的岩石及凹陷处等地方。鸬鹚一般一巢产4至6枚卵,雌雄两性都将参与孵卵,但主要是以雌鸟为主

在育雏时,亲鸟中一方去捕食, 另一方留守鸟巢、看护雏鸟,如此往复。大约在雏鸟出壳50天左右,幼鸟会开始在巢区附近练习飞翔与捕鱼,到8月初具备了独立的捕食与飞翔能力后,便可以参与到当年的迁徙中去了。

在岩石上营巢的普通鸬鹚正在孵卵。图片:Dennis Green / SAL / gettyimages.com

鸬鹚幼鸟正在从亲鸟的喉囊中取食。图片:arkive.org

说到捕鱼,普通鸬鹚绝对是一把好手,是名副其实的“捕鱼达鸟”。它的招牌动作是在潜泳状态下,利用振翅与脚蹼的配合,在水下追击鱼类,突袭与急转弯都不在话下。鸬鹚一般可以潜水半分钟到一分钟。除了视觉,帮助鸬鹚准确辨别并追击猎物的还有它敏锐的听觉,所以在一些能见度较差的水中,鸬鹚依旧可以成功捕食鱼类。

鸬鹚的水下急转弯。图片:BBC纪录片《美丽中国》

不过和其他一些能够潜水的鸟类不同,鸬鹚因为缺少尾脂腺,不能利用油脂为羽毛提供防水功能,所以鸬鹚的羽毛防水性较差,潜水时身体容易被水浸湿。于是我们在野外观察时,经常能看到鸬鹚张开双翼,以一种“两臂侧平举”的姿势站在阳光下——那就是它在晾晒翅膀

对于鸬鹚来说,日光浴是非常必要的。图片:Andrew Parkinson / naturepl.com

普通鸬鹚与人类

历史上普通鸬鹚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很早就发现了鸬鹚出色的捕鱼能力,并开始驯化它们为自己捕鱼

在距今6千年左右的新开流遗址中,考古研究者发现了用兽骨雕刻而成的“鸬鹚”头部造像。虽然这并非人类驯养鸬鹚的确凿证据,但至少说明当时鸬鹚已经出现在了先民的生活视野里。

山东省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出土的鸬鹚形玉佩。图片:5123.cc

据文献资料介绍,在中国,人们驯化鸬鹚并开展渔业生产最早的可靠记录是在东汉时期。唐代杜甫在诗作《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中有介绍当时三峡地区风俗的诗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从侧面说明了人们驯化鸬鹚捕鱼的广泛程度。到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如江浙一带、鄱阳湖周边、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饲养鸬鹚捕鱼已经是当地渔民的一种普遍生产方式。

一只由渔民驯养的鸬鹚成功捕获了一条鱼。图片:BBC纪录片《美丽中国》

直到上世纪中叶,随着现代化捕鱼手段的发展与国家渔业政策的改变,驯化鸬鹚捕鱼才走向了衰亡。至今,这样一种带有原生态意味的渔业生产方式,已经转变成了很多旅游景点的表演项目。

在中国可见的其他鸬鹚

最后再介绍一下中国的其他几种鸬鹚。在中国一共分布着5种鸬鹚,除了普通鸬鹚外,还有文艺鸬鹚、二X鸬鹚……呃,说正经的。

(暗)绿背鸬鹚:体长可达80厘米左右,长相颇似普通鸬鹚,但周身呈现偏绿色的光泽。这是一种海洋性的鸬鹚,在内陆水系非常少见,多见于中国东部沿海。

海鸬鹚:体长70厘米左右的海上鸬鹚,脸红色,但红色面积较小,在中国的东北、渤海至东部沿海地区可见。

红脸鸬鹚:体长70多厘米的中型海上鸬鹚,脸呈红色,酷似海鸬鹚但红色区域延伸至额头,体羽闪现紫色、绿色的光泽。数量稀少,国内在辽宁的渤海湾地区有记录。

三种鸬鹚。左图:oiseaux.net;中图:Alan Vernon / wikimedia;右图:wikimedia

黑颈鸬鹚:一种中小体型的黑色鸬鹚,体长在50多厘米,在国内罕见,集中于云南西南部,在国外广布在印度、东南亚等地区。

黑颈鸬鹚是中国能够见到的体型最小的鸬鹚。图片:Hugh Lansdown / flpa-images.co.uk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4年的第123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高大向

喜欢他还可以关注

 鸟人宇哥 

id: yugeniubility

这里发生的不止那点儿鸟事

日历娘の推荐

探索自然怎能少了得心应手的装备?

 TravelPro 双筒望远镜 

你一定不能错过

不论城市探索还是林中漫步

都是好帮手

小巧轻便,易于携带

贴心设计,满足不同人群

识别图中二维码或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细节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鸬鹚科 角鸬鹚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阅读原文,可以看得更远哦

The End

发布于2018-05-0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