鲀形目鱼类想必大家已不陌生,无论是“波点艺术家”<粒突箱鲀>,“鲜无度毒无涯”的<红鳍东方鲀>还是“鱼之大,一锅炖不下”的<翻车鲀>,都完美诠释了作为鱼的另类生存方式。
一个AI
每次看到这样宛如被人剁掉一半的小车就忍不住产生联想……


昨天


萨鱼,日历娘
日历娘的朋友圈再现,图2是条<翻车鲀>。左图:一个AI;右图:NOAA
今天的主角也是这样的鲀形目鱼类。
满身棘刺的刺鲀。图片来源见水印
它们在千万年的演化权衡中抛弃了鱼类的标志性特征,牺牲了闪电般的游速和流线型的身形,装备了坚硬的板甲、厚厚的表皮、可膨胀的身体、凶险无比的毒素以及令人生畏的棘刺,以群体卖萌的姿态,享受着蓝色碧波中“奢侈的慢生活”。它们是球刺鲀。
悠闲游弋的刺鲀。图片来源见水印
憨态可掬的刺鲀
即使全身炸着刺,也难掩一脸的呆萌,这就是刺鲀们与生俱来的气质。“刺鲀”一般是对鲀形目刺鲀科(Diodontidae)鱼类的统称,它们通常瞪着一对戏份很足的大眼睛,头部和身体前半部宽阔而圆润,背部相对扁平,伴有深浅不一的色块和斑点,腹部灰白色,背鳍、臀鳍和尾柄都十分短小,整体身形好似水滴一般。
大眼睛的球刺鲀。图片来源见水印
刺鲀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与温带暖水海域,仔稚鱼时期在海水表层随波逐流,成年后喜欢栖息于珊瑚礁丛生或海藻丰饶的浅海底层,过着半群居的生活。
萌萌的球刺鲀幼体。图片来源见水印
刺鲀科鱼类包含七个属约二十种,其中以刺鲀属(Diodon)下的一些种类最为典型,常见的有六斑刺鲀(D.holocanthus)、密斑刺鲀(D.hystrix)和球刺鲀(D.nicthemerus),它们体型跨度较大,一些密斑刺鲀可以长到近90cm,而刺鲀中体型较小的球刺鲀体长只有30cm左右。
群居的六斑刺鲀。图片来源见水印
《精灵宝可梦》里千针鱼的原型就是六斑刺鲀。图片:神奇宝贝百科
虽然外表看上去憨憨的,但刺鲀属于不折不扣的肉食性鱼类,它们主要以底层的贝类、虾蟹甚至是一些珊瑚为食,它们的咬合力相当惊人,可以轻松叩开和碾碎猎物的外壳。刺鲀的上下颌牙齿愈合成为一枚发达的齿板,并且中间无齿缝,看上去如同两颗大门牙,因此刺鲀科也称为“二齿鲀科”。
密斑刺鲀的牙齿,可见上下颌“两颗大门牙”。图片来源见水印
令人生畏的毒素护体
看刺鲀的外形也不像正经游泳的鱼。它们性情温和,不善游动,并且行动缓慢,惹眼的外形穿梭在丛林法则盛行的珊瑚礁生态里好似闲庭信步。社会我刺鲀,有护身法宝的鱼才可以这么任性。一些种类的刺鲀,比如今天的主角球刺鲀,和它们四齿鲀科(Tetraodontidae)的河鲀亲戚一样,血液、内脏和生殖腺都含有大名鼎鼎的河鲀毒素,有些种类还有含雪卡毒素的记录,让普通捕食者不得不对它们敬而远之。
“别过来,我有毒!”图片:123rf.com.cn正版图片
河鲀毒素是一种超强力的神经毒素,作为非蛋白质小分子的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的神经毒之一,它的毒性是氰化物的1200倍,一只河鲀所含有的毒素足可以杀死几十个成年人。这种毒素会和神经细胞细胞膜上的快速钠离子通道相结合,阻截神经中的动作电位,很快就能让敌人的身体“断电熄火”。而且性质稳定,致死剂量极低。
有毒的密斑刺鲀。图片来源见水印
“河鲀毒素”一般被认为由一种称为“假交替单胞菌”的细菌产生,这类细菌在海水底层(如海水沉积物或浮游生物碎屑中)广泛分布。一些生物诸如藻类、贝类、棘皮动物通过摄食,体内也会带有这些细菌并与之共生;而这些生物恰巧又在刺鲀们的食谱上。于是刺鲀通过捕食这类生物,富集了大量的河鲀毒素,使自己成为了一只毒罐子。
捕食的刺鲀。图片:hannah
瞬间炸裂的技能
刺鲀和多数鲀类一样,遇到惊吓和威胁时,会大口大口地吞咽海水或者空气,吸入海水和空气的同时,它们的鳃裂会完全紧闭,强韧的瓣膜也会封住口腔,强大的压力使刺鲀全身膨胀到原来的2~3倍,圆鼓鼓的如同一只气球,既能吓退敌人也使得捕食者实在无从下口。
膨胀的刺鲀。图片来源见水印
然而刺鲀的必杀技不仅于此,刺鲀身上除了吻部和尾柄末端,鳞片都演化成了又粗又长的硬刺。
六斑刺鲀倒伏的棘刺。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些棘刺可以活动,平时棘刺会平贴在身体上,看上去并不显眼;当遇到危险身体膨胀时,这些倒伏的硬刺会立即竖立起来,使刺鲀成为一只大刺球。捕食者往往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外形变化吓退。
密斑刺鲀竖立的棘刺。图片来源见水印
即使天敌敢于下口呑咬,也常会被硬刺刺伤,因此刺鲀也被俗称为“豪猪鲀”(Porcupinefish)。待险情解除,刺鲀会把吞进去的海水和空气吐出来,棘刺林立的球形身体很便快瘪下去,恢复了原样。
瞬间炸裂成刺球。图片:123rf.com.cn正版图片
犰(球)狳(鱼)的party,向日历后台回复“犰狳”认识右边两只。绘图:翼狼Elang
鲜有天敌,却败在人类手中
除了鲨鱼和电鳐等,刺鲀鲜有天敌。由于刺鲀具有瞬间炸裂的御敌绝招,通常情况下即使是这些天敌也不太会招惹它们;除非是饿极了失去理智,才会饥不择食吞食刺鲀。
但人类的渔网却可能成为刺鲀的新敌人,这条大斑刺鲀幸运获救。来源:Core Sea
多数情况下,天敌还未来得及撕咬,刺鲀就已经鼓成了一个大气球;有时运气好(bèi)吞下了刺鲀,刺鲀也会立刻在口中鼓成一个气球,因此常常两败俱伤,鲨鱼、睡电鳐、裸胸鳝被刺鲀的膨胀导致窒息而死的情形并不少见。
超生气!左右滑动看被刺鲀卡死的鯵。左图:123rf.com.cn正版图片;右图:flickr
在我国,刺鲀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海域。虽然经济价值不高,但因外形和习性可爱常常被当做观赏鱼饲养;人们也会将刺鲀处理后充气晾干,在身体中间放入灯泡等制成工艺品;在一些地区晒干的刺鲀皮被称为“刺鸡皮”,因为富含胶原,常常被用来煲汤。
刺鲀制成的工艺品。图片:123rf.com.cn正版图片
萨尔茨堡的鱼


日历娘の推荐
去年日历娘邀请深山虫吟老师,费心三个月创作了你们大爱的“一本自然”系列笔记本的第一本“虫本”。今年,我家掌柜又邀请两位画师,带来了“贝壳本”和“水母本”。还是原来的配方——每一页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小插画,100页就是100种动物,张张不重样。
100张插画,还标注学名
自然万物,尽在“一本自然”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细节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有萌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刺鲀科 双叶鲀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