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蔷薇科苹果属(Malus)中有大约40种不同的物种,但是对于城市里生活的大多数人来说,平时能吃到的苹果只有一个物种,Malus domestica,这个拉丁名可以直译为栽培苹果(domesticate是驯化的意思)。作为一个世界范围内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的水果作物来说,有数千个品种也不算惊奇。从红皮到黄皮到绿皮,从浅黄色果肉到红色果肉,从甜到酸,从脆到绵,这个来自中亚的物种在欧亚大陆上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了2000年。现在栽培苹果的野生祖先,Malus sieversii(新疆野苹果)在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还可以找得到。
中国是世界上苹果产量最大也是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占全世界的产量一半左右,想来大家对于辨识苹果的果实应该都没有问题。苹果的果实有趣之处在于虽然在很多欧洲语言中代表苹果的词和代表果实的词是一个(法语的pomme,古英语的æppel都可以表示苹果和果实的意思),但我们食用的苹果的主要部分其实是膨大的花托(花瓣下面绿色的部分),而不是一个“正常”的果实应该用来吃的肥厚的子房壁。不过话又说回来,完全符合“正常”这个定义的水果其实也不是很多呢。(更多内容,请看你以为你吃过果肉吗?http://www.guokr.com/article/18425/)
至于苹果果树的辨认方法,虽然《中国植物志》说苹果树可以高达15米,但是作为一种农作物,为了方便采摘,果园中种植的苹果树都在3~5米左右。在中国苹果常见的栽培地区有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没开花时花苞带点粉色,开了以后花是白色的,在中国一般在5月左右开花,7到10月结果。
在中国的主要苹果产区,接近苹果成熟期时辨认苹果树的还有一个方法——树上套满了袋子,以土黄色的纸袋为主。套袋是为了减少病虫侵害,让苹果表面更加光洁好看,但缺点是套袋的苹果和不套袋的苹果相比,果实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遮挡了部分阳光,给果实产生了一种温室效应,导致果实中糖、酸、可溶性固形物和芳香物质含量都下降了。(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苹果套袋技术,可以阅读西北农林大学的这篇论文:http://www.xnxbz.net/xbnlkjdxzr/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060221 )
(红)富士-Fuji
Fuji apples" by Takeaway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uji_apples.jpg#/media/File:Fuji_apples.jp
如果这张照片里的红富士与你习惯的红富士颜色有些差异,这主要是由不套袋造成的,套袋会让果皮中叶绿素的分解加快,着色时间变短,所以套袋的红富士会显得更加粉嫩一些。红富士的口感很脆,几乎没有什么酸味,也很耐储存,是60年代日本通过杂交蛇果和国光苹果出来的品种,引进中国美国后都广受消费者欢迎,在中国是种植量最大的品种。有些人觉得红富士的口感太单一,不过喜欢清甜脆口感的消费者貌似是还是主流。
红色果肉苹果
如果说红富士是大家最熟悉的苹果品种,那么这两年异军突起的红色果肉苹果可能是大家最不熟悉的一种了。(我必须坦白我也还没有尝过,但据尝过的人说口味和口感还是有不少进步的空间)。
红色是由花青素带来的,一些出现遗传突变的苹果会出现红色的果肉,而分子标记育种的进步让定向培育红色果肉这一育种目标成为可能。苹果作为一种果树,又是自交不亲和(无法自花授粉,基因相同的也无法互相授粉),加上从种子种出来的苹果树结的苹果又是十分的“任性”——往往不会像父本或者母本中任何一方,又大又红x又甜又脆很有可能出现又小又酸的下一代。如果使用传统的杂交-收获种子-种下种子-等上几年让种子长成果树,结出果实慢慢挑选的话,用掉几十年半打博士生才能培育出一种新品种。好在分子标记育种让在种子阶段就判断未来的苹果会是什么模样味道成为可能,乐观估计5年之内我们可能就能吃上美味的红色果肉品种了。
“物种日历”(微信号guokrpac)每天一个物种,带你重新发现你的城市。
点击“阅读原文”与自然控们一起来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