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特别喜欢吃瓜子,但瓜子磕久了就嘴酸牙疼,买去壳瓜子吧,总会想起这样的传说:有些厂商会雇佣一批老奶奶,边唠嗑边“产出”瓜子瓤。我们吃的去壳瓜子,可能就饱含老奶奶们辛勤的口水……

瑟瑟发抖的所长灵光一闪,为啥就不能自己造一台小型的瓜子去壳机呢!万一市场反响空前,所长这辈子躺着赚钱的梦想不就实现了吗!
01
大家都爱吃瓜子,但嗑瓜子呢
瓜子,俗称毛嗑,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理由有四。
(1)受众广:在中国,无论是尿炕的熊孩子、朝九晚五的社畜、还是朝五晚九的广场舞大妈,都是它的忠实粉丝。
(2)意义大:经常伴随着重大节日出没,比如春节的时候,家里要是没有一地的瓜子皮儿,哪好意思说自己在过年啊。
(3)战线长:瓜子虽小,一旦开始嗑就再难停下,总觉得下一粒会更好吃,上瘾程度堪比刷抖音。
(4)底蕴厚: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一个“嗑”字声形具备的表达了中国人对瓜子的爱,唯有“啃大猪蹄子”的“啃”能与之比肩。
虽然瓜子有这么多的优点,但对于“懒癌晚期“,单凭一个问题就足以让人拒它于千里之外——嗑瓜子好麻烦啊,只想吃瓜子瓤啊!这样一分析,所长觉得市场很大呀,果然商机无处不在,嘻嘻嘻嘻。
02
大型的就可以,小型的为啥就不行?
其实市面上有很多大型瓜子自动脱壳机,脱壳原理如下:
(1)撞击型:通过离心机高速转动瓜子撞击外壁,击碎外壳。
(2)碾压型:通过滚筒和皮带的相对运动,碾碎外壳。
但对于超小型的瓜子去壳机,仔细分析下,就会发现里面的问题可能大了去了……

无论是撞击还是碾压,都需要驱动机构有足够大的出力,说白了就是劲儿大。
工业级别的设备体积很大,出力上没啥问题,而且一般都要经过多个脱壳环节。但缩小成家用型的小电机后,电机的功率不仅会减小很多,数量也会有所减少,能不能击碎或者碾碎瓜子壳就不好说了,瓜子放多了还可能卡住电机。
虽然网上有很多视频,自称自己做出了非常小型的瓜子去壳机,比如火爆YouTube的视频里瓜子机的去壳效率非常高。但仔细观察视频并结合上面两个顾虑,很会发现这些视频有后期剪辑的嫌疑……

网上流传的一种瓜子机|Youtube
首先电机的转速很低,很难将瓜子脱壳,如果提高电机转速,瓜子瓤又容易碎,很难像视频里出来的都是完整的。空口无凭,我们根据视频自己做了一台嗑瓜子机,取名“老奶奶1号”,希望它能对得起这个光荣而伟大的名字。不过现实是残酷的,瓜子被崩得乱飞似子弹,再加上一台小风扇的捣乱,被打碎的瓜子也被吹跑了。但我们的实操员怎么能轻易认怂呢!既然知道问题容易出在哪里,对症下药就是了。
(老奶奶1号GIF)
03
堪称“瓜子杀手”的老奶奶2号
很快“老奶奶2号”问世了,采用了“击打”和“碾压”结合的原理,核心部件是高出力电机和金属螺钉。

老奶奶2号运转模式
去壳原理展示
市面上的瓜子种类非常多,选哪一种瓜子也直接决定了瓜子机的一些尺寸参数。为了科学,所长默默掏出了藏在抽屉里的三胖蛋瓜子……不过由于实验瓜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有一半在装置测试前就被吃掉了……

牺牲了三罐三胖瓜子的”老奶奶2号“瓜子脱壳机
通过1个月的技术攻关,2种原理的精巧融合,3罐瓜子的英勇牺牲,4台设备的铺垫,我终于发现——“老奶奶2号”,你依然是个败家子儿啊!
与其说是瓜子去壳机,还不如说是“瓜子碎尸机”和“瓜子崩飞机”,就算是勉强幸存下来的瓜子瓤大多数也挂彩了,得到完美瓜子瓤的概率堪比玩手游抽到SSR……
实际上“老奶奶2号”已经是第四台装置了。在此之前,还有两台原理测试机和一台初号机。经历了这么多轮的设计改型,牺牲了无数瓜子后,终于找出了一些提高产量的方法。
(1)合适的速度:速度太低瓜子可能会直接掉下去,速度太快可能会导致螺钉把瓜子击飞或碎尸,对于不同类型的瓜子,具体速度也不太一样。
(2)螺钉的间距:滚筒和挡板上螺钉的距离、同排螺钉的距离都要适当,这样才能在碎壳的同时保证不伤到瓤,至于太大或者太小的瓜子就没什么办法了……
(3)瓜子投放姿势:瓜子究竟应该被横着丢进去还是竖着丢进去?究竟应该头朝下还是屁股朝下?最后我发现还是大头朝下竖着进去好一些,以至于后来还专门做了竖直投放的导轨。但脱离导轨后,一些瓜子还是会改变姿态,实属无奈。
虽然这些方法能提高瓜子瓤的存活率,但总体来看,最大的决定因素还是……看脸吧。无论是从原理上、还是工程上,想通过一次筛选来保证瓜子瓤高质量的高产真的很难。
【视频】
.
实验结论:还是老老实实用嘴磕吧……
本文来自果壳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所 长 推 荐
你 可 能 还 会 喜 欢
关 注 所 长
不 再 错 过 好 文 章
不点好看不给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