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研究所专栏 第19期
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在推行后的第六个年头终于收获了第一项成果——中国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的首批学生毕业了。
虽然只有10个人,但意义却不一般,因为他们在迈出校门的那一刻旋即被统一授予了八品官衔,成为了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官方职业外交官。
(之前我们从《什么样的职业能吃遍全世界?》这篇文中已经知道了,外交官是一个对于吃货来说无比幸福的职业啊!除了外交官,还有可以到处出访的政要们,比如作为美国现任总统的奥巴马,就在各种地方都被拍到了吃吃吃的样子)
出门就是吃吃吃!
讨论大事也得吃着聊!
恩,英国食物啊。。。
作为美国现任总统的奥巴马到处出访的时候,不知道对当地食物满不满意,不满意也没办法了,因为听说他后来和贝爷一起出去玩了。。。
贝爷:看我这回带的储备粮够吃一阵呢!(大雾
在这10个人里,有个运气向来不错的东北小伙,叫张德彝,这一年才19岁。
之所以说他运气不错,一是他在尚未弱冠之年即“幸运”地成为被国家器重的高材生,二则在翻年过去的1867年,清政府组织了中国史上第一个赴欧旅游观光团,而在这批团员的名单里,张德彝赫然在列,于是他又“幸运”地被国家挑中,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史无前例的进行“欧洲十国游”的中国“驴友”。
小伙看起来就有点能吃的样子
旅游团先是搭乘英国的轮船“行如飞”号从天津出发去上海。船上的一切对于张德彝来说都是见所未见甚至闻所未闻的新鲜物,比如抽水马桶,比如24小时热水,还是自来水……
不过,真正让他“终生难忘”的,恐怕还得是每天的那几顿饭:先是在英国轮船上“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先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面包、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更有牛油、脊髓、黄薯、白饭等物”。

图:123rf正版图片库

中国史上第一个赴欧旅游观光团出发前在北京合影,右起第3人为张德彝
后来在上海换上了法国远洋轮“拉不当内”号奔赴欧洲,吃的就更加丰富,也更讲究:“每人小刀一把,大小匙一,叉一,盘一,白布一”,“菜皆盛以大银盘,挨坐传送。刀叉与盘,每饭屡易”,“菜有烧鸡、烤鸭、铁雀、鹌鹑、白煮鸡鱼、烧烙牛羊、鸽子、火鸡、野猫、铁雀、鹌鹑、鸡卵、姜黄煮牛肉、芥末醋抹马齿苋、粗龙须菜、大山药豆”,晚饭则“唯先喫牛肉汤一盘,或羊髓菜丝汤,亦有牛舌、火腿等物”,“末食果品、加非”……
图:123rf正版图片库
要是现在的我们看来,船上的餐食顿顿丰盛,很不错啊。
不过,这一切对于头一次出境游的小张而言,却着实成了不堪回首的噩梦——按他的话说就是,这些饭实在太难吃了!!牛羊肉都切大块,熟的又黑又焦,生的又腥又硬,鸡鸭不煮而是用烤,鱼虾又辣又酸,洋酒也难喝得要死,不但酸而且涩,必须兑点儿水才能咽得下去。如此这般,就直接导致了他的肠胃反应“一嗅即吐”,甚至一听到吃饭的铃声都能大-吐-不-止……
以上种种,皆出自张德彝在回国后将“吐槽日记”集结成册的《航海述奇》。虽然吃得相当不合胃口,但让他自己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正是他的这些细琐甚至絮叨的吐槽记录,居然在多年后将他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光彩熠熠的历史性人物——他,张德彝,成为了史上公认的用文字记录下西餐的中国第一人。

不仅如此,张德彝这个人的确不仅如此。除却上面种种,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标点符号的人、第一个记载西方避孕套的人、第一个钻进埃及金字塔的人、第一个将美国总统官邸译为“白宫”的人……对了,他还亲眼目睹了巴黎公社起义。他,拥有传(li)奇(qi)一生的张德彝,来自中国北方著名的大城市,铁岭。
图:123rf正版图片库
图:123rf正版图片库

广州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没错,就是写《随园食单》的那位,而且他所记录的“西餐”也正是收录在他的那本“吃货界名著”当中。
如果你手头正好有一本,可以翻到“点心单”,其中就有一款——杨中丞西洋饼:“用鸡蛋清和飞水作稠水,放在碗中。打造一把铜夹剪,头上作饼形,如蝶大,上下两面。铜合缝处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铜夹,撩稠水,一糊一夹一熯,顷刻成饼。白如雪,明如绵纸,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有人猜测,袁枚描述的“杨中丞西洋饼”就是我们现在的蝴蝶酥……

自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大力传教,在传教过程中,一些传教士往往自带本国的食品,有些甚至带有本国厨师,或雇中国厨师按照西方的方法来替他们制作西餐。这大概就是西餐传入中国的开始。
本文作者公众号“馋人事务所”(ID: crsws_food),欢迎关注哦~
本文来自果壳网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