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难预料,那是一个普通的早上和走过千万遍的楼梯,我居然在最后三阶时直接滑飞了出去,当场摔了个大马趴。
伴随着从右脚脚踝传来的剧痛,我瞬间浑身发抖完全动不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心想周末的露营恐怕要完蛋了。在地上趴了大概5分钟之后,我终于勉强可以掏出手机并打了120。
果不其然我骨折了,缝缝补补还能用救护车“威武威武”地把我拉到医院急诊拍了X光片,骨科医生看了片子后判断是右侧胫腓骨远端骨折,片子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右脚脚踝的内外侧和后侧都有骨折线,外侧骨折处有明显超过2毫米的错位,是脚踝骨折里比较严重的一种,称为“三踝骨折”。
医生直接说需要手术治疗,打破了我打石膏就能好的幻想,我也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我们友好地初步定下了手术方案和住院时间。

刚到医院还没太肿,到下午就是这个的2倍了丨作者供图
当时受疫情影响,住院部不能探视和陪护,我体会到了传说中的十级孤独:一个人住院开刀。入院第一天是各种检查,抽血和CT检查等,一直忙到下午,我才躺到病床上吃了点东西。吃完后,我开始特别认真地阅读病房里目所能及的文字,把术前术后的各种指导牢牢记了下来,不过实践操作时还是有些许的不同,总之一切遵医嘱非常重要。
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4点钟,终于轮到我手术了。和电视剧里演得一模一样,我躺在推床被推出病区时有朋友等在大门外和我挥手加油,结果我瞬间泄气、眼泪哗哗地流(虽然因为疫情关系住院不能有人陪同,但手术期间还是需要家属在的)。经过长长的过道时,我数了数头顶的灯,进入手术室后,我听着“嘀嘀嘀”的生命之音静静等待着。
我做了椎管内麻醉,就是常说的腰麻,当时并没有觉得痛感强烈,甚至觉得没有后来的换药疼。接下来,医生给我接上了监护的仪器,还很体贴地给了我一个抱枕,让我侧卧的时候舒服一点,并推了少量的镇静剂让我能睡一觉,免于听到“锯骨头”的声音。整个手术期间,我只在换到正卧位的时候短暂地醒了一下,医生和我说外侧做好了,现在要做内侧了,很快就好了,我轻轻回应了一声就又睡着了。
手术结束后我被推回病房挂水,挂着挂着我就又睡着了,也不觉得饿和渴,那一夜我睡得特别好根本没有痛感。倒是第二天换药的时候我疼得龇牙咧嘴,消毒伤口真是太疼了,还好刀口一切正常。

骨折术后的X光片,缝缝补补还能用丨作者供图
整个住院期间最痛的应该就是术后第二天的晚上,这个时候麻药的作用基本过去了。到了晚上10点左右,右脚突然就开始疼了,疼痛从手术刀口蔓延到了整个小腿。从晚上10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4点,右脚和小腿像被烈火不停地灼烧着,我疼得浑身冷汗、难以入睡,吃了止痛药和安眠药都不能缓解,一直到凌晨4点护士给我打了一针止痛针后,我才精疲力竭地睡着了。
我终于出院啦!住了5天院之后,伤口基本愈合得差不多了,在这期间,还有医生教我怎样拄拐、怎样调整重心、怎样迈步等。出院前一天我已经可以拄拐单脚活动了,就是要注意伤脚不能落地。
出院后最开心的事就是我终于可以不用9点睡6点起,上厕所也不必麻烦护工阿姨陪护,简直开心到飞起!回家后的伤口护理和后续康复就都是自己的问题了,我连问带自学,琢磨出了一些想和大家分享的个人经验,仅供参考,毕竟个体情况有差异,最好先咨询医生。
关于怎样洗澡。我记得那年夏天特别热,住院的时候我就恨不得能冲回家洗个澡!所以出院前我特地问了医生应该怎么洗澡,他回答说伤口尽量不碰到水就可以。于是我先在伤口处(本来外面就贴着敷料)缠上几圈纱布,再包上保鲜膜,再在最外面套上术后洗澡专用的防水袋。伤口拆线之前我就是这么洗过来的,完全没有碰到水,更没有影响刀口愈合。关于怎样拄拐。出院后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必须生活自理了,那就必须要用到拐杖了。我对自己的臂力没有信心,就选择了一副腋拐,根据出院前医生教过的方法,其实上手很容易,就是要注意调整好高度避免压迫到腋下神经。开始拄拐的第一周我右手手指一直不舒服、感觉使不出劲,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第一个月拄拐行走时,我把重心都压在好脚上,双拐先出去,再把好脚荡出去站稳,然后再移动伤脚,每一步都要稳稳当当的。第二个月,我开始尝试用伤脚的前脚掌慢慢点地来配合走路,双拐肯定是不敢丢的,这一点点配合就大大缓解了好脚跳来跳去的压力。到了第7周,我的伤脚就可以用大约骨折前三分之一的力来配合好脚和双拐走路了。关于怎样控制疼痛。住院期间,补液和口服药里都有止痛的药物,出院时医生也给我配了消炎止痛的药,只要每天按时按量吃药,对于疼痛的控制是有效的,我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术后第二天晚上那样不能忍受的剧烈疼痛。但一直会有绵延不断的轻微疼痛,晚上或者活动后会出现,但基本不会影响生活。慢慢来,一点点动起来脚踝手术,三分靠手术,七分靠康复,诚不欺我。记得手术后第二天大清早,医生查房时戳戳我肿胀的脚,让我多动动脚趾,做曲腿运动,我也没想到康复来得如此之快。那个时候,我只有大脚趾可以动,其他脚趾基本动不了,曲腿也不敢做太大幅度,但术后尽快开始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保持血流通畅、防止产生血栓,还可以防止组织粘连肿胀。术后第三天,康复医生就来督促我练习拄拐下地了,让我尽量自己蹦跶着去洗手间。还要开始练习做踝泵运动(就是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和旋转),虽然我伸脚和勾脚的角度都很小,但就是这样的“小”运动也要每天坚持做。
出院后我开始更加卖力地做踝泵运动和曲腿抬腿的动作,虽然大脑下达了动作的指示,但肿成馒头的脚根本做不到,只能慢慢来,一点点动起来。
第一个月复查,骨头愈合得不错,但踝关节背屈的角度不够,达不到90°,甚至肌肉也有萎缩,还有跟腱挛缩。到了第二个月,在努力训练下,我的踝关节背屈已经有90°了,甚至还能多做4°~5°的样子,肌肉也没有进一步萎缩。第三个月,康复医生就拽我起来练习走路,走了几遍后我竟然也可以一瘸一拐地从医院走回家了。
能走后我就马上开始了更加系统的运动康复锻炼,这个对我后期运动能力的恢复,包括后面的拆板手术和恢复都有积极的作用。第四个月的时候,我的右脚已经基本恢复到能正常行走、简单运动的状态,但像下蹲这样对踝关节有较高要求的动作大概是六个月之后才恢复到比较正常的水平。所以术后的康复过程是比较漫长的,需要渐渐地积累,只要在医生允许的安全范围内,能多动就多动。
努力康复的我丨作者供图
与骨折相比,拆板手术小意思啦拆除内固定的手术一般在骨折术后1~2年,我选了个中间时间准备拆掉脚踝上的钢板和骨钉。不少“折友”因为不想动第二次手术会犹豫要不要拆,但我能清晰地摸到钢板,异物感也很强,夏天冲浪的时候甚至能明显感受到摩擦的不适感,所以在骨折完全愈合后我就想着第一时间拆板。
拆板手术要比第一次内固定手术简单太多了,手术当天早上我来医院办理了住院,下午就开刀了。就是拆板的手术时间要比内固定的手术时间稍微长一点,而且麻醉方式是全麻。拆板术后的疼痛也比第一次要轻,我熬了一个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就慢慢不疼了。我就住了3天院,第三天上午换好药就出院了。

没有止痛泵的夜晚我是一分钟也没睡着丨作者供图
术后康复也比骨折时的术后恢复来得好又快,术后第二天我就尝试着拄拐下地了,大概出院2~3天后我就开始尝试双脚站立,重心主要放在左脚,右脚少承力。大概10天左右,我就可以脱拐在家里慢走,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出门慢慢走了,同时我也没有忘记继续康复,这次的康复过程要快很多,两周后我就基本恢复到正常的运动水平了。

术后第三天大胆站丨作者供图
这样算下来,拆板的恢复周期大概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左右,而骨折内固定术后至少用了四到六个月我才恢复到正常行走、活动的水平。而且拆板术后不适时间也比较短,相比于第一次手术来说就只是“擦伤”的程度。还有就是我发现拆完板后踝关节若有若无的刺痛感也消失了。

拆板后留下的洞洞丨作者供图
三踝骨折的故事到这里就完全结束了,我会继续努力运动康复,祝我自己未来好运!
医生点评张帆 |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三踝骨折又叫Cotton骨折,是踝关节内、外和后踝同时发生的骨折,多伴有韧带损伤,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伤后严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主要是无法负重和踝关节失稳。
导致骨折的常见原因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种,间接暴力是日常生活中踝关节骨折最常见的原因,例如剧烈运动时踝关节扭伤,高处不慎跌倒等,本文作者的受伤机制就属于间接暴力下踝关节极度扭转导致踝关节骨折。
发生三踝骨折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踝部剧烈疼痛、畸形、局部可及反常活动及骨摩擦感、迅速出现肿胀和皮下淤血、患者不能行走,严重时足部出现循坏障碍,产生张力性水泡。

外踝:腓骨远端;内踝:胫骨远端;后踝:又叫后唇,是胫骨和距骨关节面的后缘丨医生供图

三踝骨折三维重建图丨医生供图
一般来说,三踝骨折的治疗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和固定,以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和稳定性。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会导致关节僵硬、疼痛、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影响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三踝骨折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患者一旦确诊踝关节三踝骨折,且距骨及外踝向外移位超过2mm;距骨和内踝间隙超过3~4mm,一定要积极就诊,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可尽快恢复踝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稳定踝关节,恢复后期踝关节正常的屈伸负重活动。同时早期进行康复,并避免出现创伤性踝关节炎,影响患者日后正常活动。但如果踝关节损伤较重,有开放性伤口或肿胀严重并发张力性水泡,则需先抗炎,消肿,之后方可手术。本文作者无伤口及张力性水泡,因此伤后3天便安排了手术,通过手术复位骨折和固定也利于循环的改善和消肿。
同时,本文作者说得很对,脚踝手术,三分靠手术,七分靠康复。对固定稳定的患者,建议术后尽早进行以下训练措施:
1.早期阶段(术后1~3周):术后踝关节跖屈小于10度,接近垂直位;术后3~7天做足趾的主动活动;术后7天开始做足趾主动活动+踝关节被动活动,每日早晚50~100次。
2.中期阶段(术后4~6周):踝关节被动活动为主转为主动伸屈活动为主,每日早中晚各100次,同时鼓励患者活动髋及膝关节。
3.后期阶段(术后6~12周):嘱患者扶拐下床做患肢部分负重活动,逐渐增加负重,术后12周完全负重行走。
本文作者术后恢复得非常顺利,这和她遵守医嘱、乐于学习、积极乐观有关。那么骨折愈合了,行走运动也已经恢复了,体内的钢板还需要取吗?
现在的内固定材料成分基本都是钛合金,是可以永久留在体内的,不会氧化和生锈,也不会影响其他部位的核磁共振检查。所以内固定并不是非要取出不可。但是下面三种情况还是建议患者在完全康复后取出内固定。
一、小儿骨折手术后的内固定材料:因为小儿骨骺未闭合,生长较快,如果使用钢板螺钉固定,建议半年左右取出内固定。
二、年轻患者长管状骨的钢板:如股骨、胫骨骨折固定的钢板。钢板的固定会分担一部分负重的力量,长期的固定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三、比较表浅部位的钢板:例如锁骨、髌骨、尺骨鹰嘴,外踝处等。局部在碰到硬物时会明显感到疼痛,并且可以从体表摸到钢板,造成生活不方便。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林小达
编辑:刀客特魏、黎小球
封面图:Pxhere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