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人
2551
需用时 05:06
奶奶、大姑、小姑、妈妈、姨妈还有我都切了胆囊,无胆是我们家族的传统

2013年9月,我高考考到了长沙。长沙的美食对吃货来说仿佛是打破沉闷生活的魔法,我和朋友们常常在街头巷尾寻觅小吃,从臭豆腐到糖油粑粑,从剁椒鱼头到猪油拌粉,每一样都让我欲罢不能。三年里,我的体重一路飙升。我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也在焦虑着体重。直到我终于保研成功,发现自己有了大把空闲时间。于是,我给自己安排了一系列的减肥计划。

当时,我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的减肥方法。我每天去健身房踩动感单车,同时开始节食,以求快速减重。然而,这种不科学的减肥方式很快让我付出了代价。在疯狂地吃了一顿“欺骗餐”以后,我的肚子疼得死去活来。但是疼过之后第二天早上就好了,就像没有疼过一样,所以这件事并未引起我的重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只是偶尔胃疼而已。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吃了炒饭、凉菜、烤面筋等一系列美食之后,我又开始腹痛了,于是连夜去附近医院看急诊。医生做了一系列检查,还没等结果出来,我的肚子就已经不痛了。但检查结果却显示,我的胆囊里已经长结石了。

看着妈妈的痛苦我也开始担心自己的胆囊问题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工作、结婚、生子等诸多人生大事。吃多了、吃油腻了的时候我就会腹痛,右侧背部也会隐隐作痛。去年住院生娃时,医生再次提醒我要关注胆囊的问题。于是产后第七天,我便去医院做了上腹部MRI。结果显示,除了结石,我的胆囊还出现了腺肌症,情况似乎已经不能再拖延了。但是考虑到产后要哺乳,我又继续拖延了。

今年4月,我妈的年度体检报告显示她的胆囊已经充满了结石,胆管也差不多被石头堵住了。因此,妈妈住院并进行了手术,术后还插了引流管,要42天后才能拔管。过程中的疼痛让她难以忍受,医生不得不为她注射止痛针。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开始。出院回家后,她持续腹痛,不得不再次入院检查。医生发现她出现了胆汁外流引发的腹膜炎,伴随发烧、呕吐、腹泻。住院两天妈妈的腹泻止住以后,又开始便秘了。她的肚子鼓胀得厉害,敲起来的声音像是在敲大鼓,最后是通过灌肠才缓解了症状。

妈妈住院这段时间,我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看到她的痛苦,我也开始担心自己的胆囊问题。如果继续拖延下去,我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风险呢?

“你这手术,早就应该做了”

从妈妈身边回来以后,我马上预约了医生。我告诉医生,自己的胆囊问题已经有八九年甚至十年的历史。看了检查结果后,医生惊讶地说:“难道这么久以来都没人跟你说过最好切除胆囊嘛?你这手术,早就该做了。现在你的胆囊功能几乎已经全部丧失了,留着只会增加癌变风险。”医生的话让我既惭愧又后怕。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决定不再拖了,赶紧进行手术。

我最终住进了医院的日间手术病房。第一天进行微创手术,第二天便顺利出院。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我恢复得也很快。隔壁床的大姐术后还有严重的恶心呕吐,我庆幸自己术后反应没那么大,只是胆囊和肚脐上方的位置有点痛。

我问医生为什么会有腹痛的感觉,医生说是正常反应,第二天才知道我的肚子上一共打了三个孔,肚脐上方也有一个孔。我感慨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微创手术不但创伤小,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了。相比妈妈的复杂开腹手术,我的经历可以说是轻松得多。术后,医生给我发来了我取下的胆囊和胆囊结石的照片。最大的一颗,已经有鹌鹑蛋大小了,还有其他圆圆的好几小颗。

我的胆囊和胆囊结石丨作者供图

我的胆囊结石问题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战战兢兢地等待一段时间的病理检验报告也显示只是慢性胆囊炎。

我的病理检验报告丨作者供图

没有胆结石以后,放纵的“胆识”也没有了

追溯一下我家病史,我的奶奶、大姑、小姑、妈妈、姨妈都先后因为各种胆囊问题进行了胆囊切除手术。“无胆”似乎成了我们家族的“传统”。除了可能存在的遗传、家族史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或许也有着深远影响。

回顾这段经历,我有几点深刻的感想。如果穿越回十二年前,我一定警告当时的自己不要趁着年轻太过放纵,我觉得那三年重油重盐的饮食或许是我胆囊结石的重要推手之一。如果穿越回十年前,我一定告诉当时的自己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因为身材焦虑而采取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导致出现健康问题。体重管理确实必要,但减肥一定要科学进行。

最后,定期体检和关注身体变化是必要的。许多健康问题在早期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治疗方法解决的,但一旦拖延,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隐患。三十岁的我,决定要健康生活,科学减肥。医生点评

王宇翔 |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国家住培、专培教学秘书

胆囊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胆囊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胆囊炎的急性发病(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90%由胆囊结石嵌顿胆囊管引起的。除结石因素外,导致急慢性胆囊炎的原因还包括胆囊缺血、寄生虫感染以及胆囊排空功能障碍等。

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导致。慢性胆囊炎病程迁延,偶有因进食相关性的上腹部隐痛,症状相对隐匿,长期存在可致胆囊萎缩、纤维化,从而增加胆囊癌发生的风险。本文作者应该就是长期存在胆囊结石,有慢性胆囊炎,期间还经历过急性发作。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胆囊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3:1),肥胖者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高出30%~50%),40岁以上人群因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疾病逐步呈现高发态势。我国成人胆囊炎发病率约10%,其中胆囊结石患者每年约20%进展为胆囊炎。

此外,该作者还存在胆囊腺肌症。这是一种良性胆囊疾病,特征为胆囊壁黏膜上皮腺体异常增生和肌层增厚,常在胆囊壁形成囊袋状结构(罗-阿窦)。该病症并非直接引发炎症疾病,但在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常见。可能与长期的胆囊壁炎症或结石刺激导致腺体和肌层反应性增生有关,因此其可视为一种胆囊炎症的慢性改变。腺肌症也可进一步促进胆汁淤积或结石形成,间接增加胆囊炎发病风险。

胆囊炎的危害,如同本文作者和其母亲的亲身体验:右上腹绞痛、有时还可伴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致重症感染、胆囊穿孔、胰腺炎、胆管炎等,从而影响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在诊疗方面,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可早期发现相关疾病。肝胆外科或普外科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微创下保胆取石、胆囊切除等个性化手术方案。

当然,治疗不如预防。预防胆囊炎需从生活方式和疾病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饮食上可减少油腻饮食的摄入,多吃蔬果和粗粮等,规律进食早餐可促进胆汁排空,降低结石形成风险。生活中坚持适度运动,肥胖者减重5% ~10%可显著改善胆汁代谢;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有助于维持胆囊功能。定期体检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结石并干预。此外,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也可减少胆囊炎的发作。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膳意第三人华仔

编辑:刀客特魏、黎小球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25-09-1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果壳

果壳网官方帐号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