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不过中国,欧盟就想改变游戏规则?
据德国《商报》消息,布鲁塞尔方面已放风,欧盟委员会正在酝酿对中国钢铁及相关产品加征关税,幅度在25%到50%之间。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则摆出一副义正词严的姿态,声称“欧洲别无选择,只能找新的平衡”,听起来十分冠冕堂皇。明明是自己竞争失利,却非要装出一副替欧洲产业寻找未来的姿态。

上世纪70年代,欧盟钢铁行业的确风光无限。那时,以德国、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是全球钢铁生产的核心区域。
1974年,欧盟粗钢产量一度达到2.4亿吨,占全球总量的35%;同时还牢牢占据汽车用钢、机械工程钢等高端领域的话语权。可以说,彼时的欧洲钢铁,几乎代表着全球最高水平。
然而,这份辉煌并未持续太久。21世纪后,愈发严格的环保法规让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而高昂的人力与能源价格更是雪上加霜。在双重压力下,欧盟钢铁的竞争力一再削弱。
而中国却在趁机快速崛起。早期我国几乎没有独立炼钢能力,人均钢产量仅0.28公斤。那时我们常被外国人讥笑,“中国人造不出钢”,连建设现代化钢厂都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但在东北的荒原上,鞍钢工人仍顶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用铁镐刨冻土、肩扛手抬架设高炉,不断探索创新。1985年宝钢投产时,日本专家还断言“中国人管不好现代化钢厂”,结果几年后,中国让吨钢能耗比日本钢厂还低了5%。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与突破,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10.19亿吨,稳居世界第一。不仅如此,中国钢企在质量上也实现了跨越:鞍钢研发的“超级钢”、太钢打造的“手撕钢”直接刷新了国际标准,成为折叠屏手机、航天传感器等高端产业链的关键材料。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被讥笑落后的国家,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赛道上实现了世界领先。


中国一步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可就在我们发展起来的同时,某些人却开始不乐意了。欧盟的钢铁产业早已举步维艰,却还沉浸在昔日的辉煌中,不愿直面现实,反而把矛头指向中国。
于是,布鲁塞尔端出一系列所谓的“保护措施”:要求未来的地铁、火车和铁路线路必须使用“欧洲绿色钢材”,还规定大型企业和汽车租赁公司优先采购欧洲电动汽车。
更讽刺的是,他们的态度极其双标,对美国,欧盟从未真正硬气过。今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并在5月将税率提升至50%。起初欧盟也放出狠话,宣布将对大豆、钻石、橙汁、摩托车等价值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可没过多久,随着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欧盟主动宣布将暂停实施反制措施。
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面对不合理的壁垒,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手段拿出反制措施。中方已经明确表态,绝不会容忍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的所谓“交易”。欧洲无论是光伏还是稀土等关键原料,都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事实一次次证明,真正依靠实力竞争的一方,才有资格在未来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