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博物(ID:bowuzazhi)
逛市场也能发现新种?!
那可不嘛!我前段时间发表的一个新种——幽灵方头鱼,标本就是从海鲜市场上发现的。

幽灵方头鱼丨大白不想露脸
长久以来,华南海鲜市场一直有这种鱼存在。它是咋被科研人员注意到的,与“幽灵公主”又有啥联系呢?
独特“泪痕”,查无此鱼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鲜市场上,有一类颇受欢迎的“方头鱼”。它们通常一尺来长,头部憨粗如马脸,故又俗称“马头鱼”。其肉质软嫩而不松散,吃起来有鲜甜的“虾蟹味”,是南方海鲜中的“高级鱼”。

长了一张马脸的鱼

炭烤甘鲷,日料中称方头鱼为“甘鲷”
但对研究鱼类的我们来说,方头鱼算是比较“陌生”(研究尚不充分)的类群:它们属于弱棘鱼目、方头鱼科,是一类分布广泛但种类不多、产量不高的小众深海鱼。它们常生活在陆坡、陆架区域的泥沙质海底(最深可达600米),捕食小鱼、虾蟹和头足类为生。由于栖息深度较大,目前学界对它们的习性了解不多。
当年在大学上鱼类学课时,我只对“弱棘鱼目”的谐音梗(弱鸡)印象深。但后来我在网上和鱼类爱好者交流,帮群友鉴定菜市场上的方头鱼,才对这个类群有了更深认识。多种方头鱼的眼睛下方,都长有“泪痕”状的纹饰或色块——鉴别中国沿海的方头鱼物种,这些颊部纹饰是重要线索。
比如这条日本方头鱼的眼睛右下部就有一个白色块状图案

这条银方头鱼眼下有两道白纹
2021年,有位朋友发来照片,是已经处理好、准备腌制风干的方头鱼,捕自广西北海。我惊讶地发现,这鱼眼睛下方有醒目的红白条纹,和印象里的各种方头鱼都不同。本想再弄几条来研究,可惜这批鱼已经售罄,朋友买的那几条也都开膛破肚,没法用了。

我只得一边狂拍大腿,一边查阅文献,确认其颊部纹饰确实尚无正式记录!难道在菜市场售卖已久的食用鱼中,还有没命名的新物种?这可不是天方夜谭,2019年就有日本学者根据越南市场的样本,发表了“黄斑方头鱼”(我国海域亦有分布)。如果这鱼真是新种,可别再被外国学者抢先发表了。
中国海域内的6种方头鱼弱棘鱼目、方头鱼科成员,全球已知仅17种,其中16种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深水中。中国海域有6个物种,通过眼下纹饰就可以区分。

摄影:陈景轩、黄花菜
白方头鱼:没有纹饰斑鳍方头鱼:眼下有一条白色细纹银方头鱼:眼下有两条白纹日本方头鱼:眼后部有近三角形图案黄斑方头鱼:眼下部有一黄色斑块,边缘不太清晰幽灵方头鱼:眼下有白、红两条纹三人组团定新种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四处打听这种奇特方头鱼的消息,有空就跑到广东、海南等地的菜市场寻找。可惜大概是调查不到位加上运气不佳,期间没有任何进展。直到2023年3月,中国海洋大学的张弛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未知种的存在。
很快我们便接上了头,并与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景轩一起,组成了一个跨单位的方头鱼研究团队。人多好办事,在各方帮助下,我们成功收集到5尾产自我国南海海域的未知方头鱼。
得到标本后,我们立即参考已有文献,对它们进行了拍摄和形态学测量。为的是准确描述其形态,判断与同属其它近似种的区别。同时进行DNA测序,用它们和国内其它5个已知物种做对比。结果表明,这种方头鱼和已知种有着明显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分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物种。

对方头鱼进行形态学测量
我们研究的这5件标本,从此成了这个方头鱼新种的“模式标本”。以后采到的标本,要想确认是不是这一物种,都要以这几件模式标本为准。
为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把5件标本(包括1件正模、4件副模)分别存放在国内的5家标本馆中。正模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模存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浙江大学博物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这么做,也方便了不同地区的学者就近检视。

幽灵方头鱼的1件正模标本、4件副模标本,分别保存在国内的5家标本馆中。图为保存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副模标本丨黄瑞麟
动画送灵感,“幽灵”敬公主确认是新种后,接下来是科学命名环节。它也是方头鱼属的一员,属名是现成的,起好后面的种加词(俗称“种名”)就行。可这时我们却有点犯难:若以它的形态特征——红白条的眼下纹饰命名,不论拉丁学名还是中文正式名,名字都太长,不利于科学传播;若以发现地命名“南海方头鱼”,由于尚不了解其分布范围,也怕不够严谨。

幽灵方头鱼标准证件照
我跟好友杨琪程博士聊及此事,喜爱宫崎骏动画的他灵感降临:这种方头鱼眼下的红色条纹,神似宫崎骏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中女主脸上的油彩,不如以她的名字“珊(San)”来命名。

图源:《幽灵公主》海报
听到这个建议,我们都觉得很贴切——不但形态特征传神,《幽灵公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也适合大众传播。提议当即被团队全票通过,直接一锤定音,新种方头鱼的拉丁学名最终定为Branchiostegus sanae(-ae为拉丁化的后缀)。
至于中文正式名,我们决定用幽灵公主的“幽灵”。在渔民口中,这种鱼被称为“鬼马头鱼”(2019年发表的黄斑方头鱼则俗称“青马头鱼”),“幽灵”与“鬼”也满契合的。这些年来,用流行文化元素命名的新物种并不少见,比如源自“星球大战”里天行者家族的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还有以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命名的提莫弈扇蟹(Gothus teemo)。

天行长臂猿
事后证明,我们的命名果然起到了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文章见刊前,它便引起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正式发表后更是被多家重头刊社广泛报导。除各路钓鱼、吃鱼爱好者外,众多《幽灵公主》的粉丝更是热心转载评论,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个新物种。
市场新种,查漏补缺幽灵方头鱼的标本,并非研究人员直接从野外采集,而来自海鲜市场上的捕捞个体。如今这种情况听起来挺新鲜,其实自现代博物学诞生几百年来并不罕见。直到今天,市场调查也是物种分类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除了前文提到越南菜市场发现的黄斑方头鱼,老挝菜市场还发现过老挝比氏鼯鼠。201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团队,发表了4个牛肝菌的新属——其中好几个可食用的新种,都来自云南的菜市场。

老挝比氏鼯鼠丨Wikipedia
不过在市场上采标本、发新种,有利也有弊。好处是这样能节省时间和经费,迅速拓宽视野。但另一方面,市场上的标本往往缺乏确切产地、具体生境等关键信息。比如基于宠物市场标本发表的张氏肥螈,至今仍不清楚其野生种群的具体分布,故此名称的有效性也存在争议。“市场新种”的不断发现,说明人类对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生物类群,尽管看似已足够了解,其实仍有许多“漏洞”需要填补。为生物分类学大厦查漏补缺、添砖加瓦,正是我们这些科研人员的职责所在。对于已经发表的幽灵方头鱼,也希望垂钓和水族爱好者们读了这篇文章,能够为我们多提供些一手观察资料,让我们知道它的更多秘密。最后,我知道你们想问啥。幽灵方头鱼既有鲜嫩的“蒜瓣肉”,又有并不粗硬的丝状肌纤维,加之自带浓郁虾蟹味,生切或熟食都十分美味。
不过你先别急着馋了,这鱼一般也买不到,数量比其它方头鱼亲戚少很多。而且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对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都不清楚,大伙儿不用急着尝鲜。

火炙刺身丨大白不想露脸
撰文、摄影 | 黄花菜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未末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5年8月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博物(ID:bowuzazhi),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